臨川篾編技藝是源自民間竹編技術的民間手工技藝,因畫面多以吉祥的文字或圖案為主,深受群眾喜愛;且篾編作品以獨特的竹編用具為載體,以獨特的手法編織文字圖畫,是非常珍貴的工藝美術品。
臨川篾編技藝作品的畫面以吉祥的文字(如;福、祿、壽、禧等)和傳說故事(如桃園結義、八仙過海、老子對弈、蟠桃獻壽等)為內容,色調以竹篾的黃色為基調,或配以紅色以表現(xiàn)吉祥喜慶,或配以黑色以表現(xiàn)古樸凝重,字體方圓有致、粗細合體,人物則形象逼真、惟妙惟肖。
1、選材:選取韌性好、不易斷三年以上的“觀音竹”為基本材料。
2、破竹:用鋸子將竹子裁成一定長度,再用篾刀將斷竹破成若干3—4公分寬的竹條。
3、分篾:用篾刀在囊和皮中間分開,棄囊不用,再用刀把留用部分分成若干條篾片。
4、鍘篾:將篾片在兩塊三角形小刀中間拉一遍,使篾片的寬窄度一致。
5、煮篾:將拉好的篾片放于裝適量水的鐵桶內,再放于火上煮數(shù)沸即可撈起。若要染色,可將顏料放水中化開,與篾片同煮。煮后曬干。
6、刨篾:曬好的篾再在刨刀上拉一遍,使篾片兩面光滑。并可根據(jù)需要拉出薄如紙的篾片。
7、編織:將樣圖鋪開,在樣圖上進行編織。到主體圖案時,按間隔四、六、八條經(jīng)篾“取雨點”作畫(“取雨點”作畫,是因畫面上有稀散的經(jīng)篾顏色出現(xiàn)且酷似雨點,故而得名)。傳統(tǒng)技法有間隔四、六、八點取雨點,即間隔四、六、八條經(jīng)篾取雨點形成畫面。為了精細地刻畫人物,對篾條的粗細要求很高,細的篾片甚至細若發(fā)絲,使畫面的細微處得到細致的表現(xiàn),顯得精細精美。
2010年6月,臨川篾編技藝被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臨川是著名的文化之邦、才子之鄉(xiāng),臨川人“樂讀書而好文辭”,有著豐富的知識和高雅的情調;臨川的勞動人民勤勞智慧,善于探索,善于創(chuàng)造;同時,臨川地處江南,氣候溫暖濕潤,盛產(chǎn)毛竹、桂竹等,幾乎每個鄉(xiāng)皆可見竹影婆娑。臨川的篾編技藝就是在這樣一塊得天獨厚、充滿才情的沃土上誕生的。
臨川篾編技藝起源于何時,尚無相關文字和出土文物可考。據(jù)現(xiàn)有文字記載,三國時期,便有篾編的船篷、竹席、籮筐等物品;到了唐朝,臨川人便大量編制和使用篾編用具。
宋朝時期,臨川的民間編織藝術進一步發(fā)展,工藝更加精致,品種愈加繁多。據(jù)傳晏殊、王安石、曾鞏等人都用過家鄉(xiāng)人編織的竹笥、竹篋裝衣物、放書籍,睡過家鄉(xiāng)人編織的竹席。
清朝后期,臨川人李炳芳請人編織了《老子對弈圖》作書房壁畫,還編了一張有《麒麟送子圖》的竹席;清末官員黃世直家中,還有篾編的中堂畫、楹聯(lián)和橫幅。
上世紀三十年代,臨川有人將編有“共產(chǎn)黨萬歲”字樣和鐮刀斧頭圖案的斗笠送給在臨川南部的紅軍。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篾編藝人丁云中帶著他的作品參加江西省民間手工藝作品展,獲優(yōu)勝獎,并得到時任省委書記邵式平、省長方志純的親切接見和合影留念。六十年代初,篾編老藝人游四仔還編過《桃園結義》《八仙過?!返茸髌贰?/span>
臨川篾編工藝是精細的手工活,不僅要心細、手巧,更需要毅力和耐心,上世紀90年代以來,竹制產(chǎn)品逐漸被塑料產(chǎn)品替代,從事篾編工藝的人銳減。掌握篾編工藝只有少數(shù)七八十歲的老人,50歲以下的只有一人熟練掌握篾編工藝。年輕人耐不住寂寞,不愿意學習篾編工藝,臨川篾編工藝正在面臨傳承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