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后贈張九旭》是唐代詩人高適的作品,這首贈友詩用輕松隨意的口吻展現了張旭的人品性格及特長愛好。同時,詩歌也描寫了張旭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生活,贊揚了張旭淡泊名利,不隨波逐流的孤高品質,抒發(fā)了詩人對張旭及其生活方式的傾慕之情,暗示了詩人內心揮之不去的愁緒。
醉后贈張九旭①
世上謾相識②,此翁殊不然③。
興來書自圣④,醉后語尤顛⑤。
白發(fā)老⑥閑事,青云⑦在目前。
床頭一壺酒,能更幾回眠?
①張九旭:即張旭。字伯高,吳縣(今屬江蘇)人,排行第九。以草書著稱,人稱“草圣”。又喜飲酒,與李白等合稱“飲中八仙”。玄宗時召為書學博士。
②漫相識:輕易隨便地認識、結交。
③殊不然:根本不是這樣。
④書自圣:書法上自然而然地超凡入圣。
⑤顛:顛狂。
⑥老:在這里是久經其事的意思。
⑦青云:這里是青云直上之意。指玄宗召張旭為書學博士一事。
世上的人隨便交朋友,而這位老人卻不這樣。興致一來書法自然天成,醉酒之后語言尤其豪放癲狂。頭發(fā)白了而恬然自樂,不問他事,眼睛里只有天上自由漂浮的白云。床頭上放著一壺酒,人生能有幾回醉呢!
詩作于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開元二十三年(735),詩人應征赴長安,落第。次年結交張旭、顏真卿等人,秋,營別業(yè)居淇上,寫下此詩送與張九旭。
高適(700-765)唐代詩人。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藍(今河北滄縣)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帶)。少孤貧,愛交游,有游俠之風,并以建功立業(yè)自期。后客居梁、宋等地,曾與李白、杜甫結交。安史之亂爆發(fā)后,任侍御史,諫議大夫。肅宗時,歷任淮南節(jié)度使,蜀、彭二州刺史,西川節(jié)度使,大都督府長史等職。代宗時官居散騎常侍,封渤??h侯。高適為著名的邊塞詩人,與岑參并稱“高岑”。其詩直抒胸臆,不尚雕飾,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寫邊塞生活。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fā)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有《高常待集》。
首聯(lián)采用欲揚先抑的手法突出張旭的與眾不同?!笆郎现櫹嘧R,此翁殊不然。在這一抑一揚之中,張旭的形象如高峰突起,給人以強烈印象,令人肅然起敬。這一聯(lián)好像漫不經心,隨意道來,卻起得十分有力。
如果說第一聯(lián)只是詩人對張旭的總的印象,是虛寫,那么,以下各聯(lián)即轉入了對張旭形象的具體刻畫,是實寫。字里行間,傾注著詩人對張旭無比欽敬的感情。
“興來書自圣,醉后語尤顛。”張旭精楷書,尤善草書,逸勢奇狀,連綿回繞,自創(chuàng)新的風格,人稱“草圣”?!边@一聯(lián)對句互見,是寫張旭在酒醉興來之時,書法就會達到超凡入圣的境界,言語也更加狂放不羈,一副天真情態(tài)。詩中表現了對張旭書法、性格的由衷的贊美,同時暗示了藝術重在性靈的自然流露。
接著進一步贊美了張旭泊然于懷、不慕榮利的高貴品質:“白發(fā)老閑事,青云在目前。”“青云”這里指隱逸。這一聯(lián)寫得十分傳神,讀者仿佛看到一位白發(fā)垂垂、藹然可親的老者,不問世事,一身悠閑,輕松自得。正因為不樂仕進,具有隱者的風度和情懷,才能夠性情曠放,因此也才能夠時時保有天真之態(tài),在書法藝術上取得不同流俗的極高的成就。這一聯(lián)乍看似與第二聯(lián)平列,而實則深入了一層,將詩意推進到了一個新的深度。
尾聯(lián)承接上聯(lián),繼續(xù)推進,描寫張旭的醉眠生活?!按差^一壺酒,能更幾回眠?”這里以孔文舉比張旭,足見推重之意。但這一聯(lián)寫張旭生活情形,不是平直敘述,而是以問句出之,顯得格外親切。意思已略帶調侃,但又極有分寸,包涵著豐富的意蘊。一方面,表現張旭平時經常醉眠,形象更為生動可感。另一方面,詩人在老前輩面前竟然開起玩笑來,這位老前輩的豁達可親自然可以想見,而詩人自己的天真發(fā)問,也愈顯得醉態(tài)淋漓。至此,宴席間的熱烈氣氛,宴飲者的融洽關系,皆如在目前。這是以醉寫醉,以自己的曠放襯托張旭的曠放,使題目中的“醉后”二字,得到了充分的表現。張旭的可敬可愛的形象,躍然紙上。
全詩在章法上虛實結合,虛寫處內蘊豐富,而不顯得空虛;實寫處形象具體,但筆調輕靈,而無板滯膠著之感。這種巧妙的結合,使詩人的感情與詩中主人公的形象融為一體,產生出動人的藝術力量。另外,此詩語言清新明朗,與詩中歡快活潑的情緒相適宜,真切動人。
明·李攀龍、葉羲昂《唐詩直解》:“起二句已托出張顛,舉止性情真顛人,胸中異常斟酌?!?/p>
明·周埏《唐詩選脈會通評林》:“達夫率口生韻,其贈寄送別等篇不事鉤棘為奇,皆一氣呵成,豐態(tài)有美女舞竿之致?!?/p>
清·黃生《唐詩矩》:“全篇直敘格。高、岑二子,古體歌行工力悉敵,不愧齊名;獨五七言律高似稍劣。蓋(岑)嘉州精警(高)常侍疏樸,彼為正聲此則外調也?!?/p>
清·王堯衢《古唐詩合解》:“通篇俱寫贈意,而用意尤在起結?!?/p>
清·屈復《唐詩成法》:“起句后平列六句,格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