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嘴鳘魚膠的魚種主要有兩種,雙棘原黃姑魚和褐毛鱧,分屬石首魚科原黃姑魚屬和毛鱧魚屬。雖然有兩個不同的魚種,但這兩種魚在外觀上非常相像,魚鰾也非常相似,因而這兩種魚被稱為赤嘴鳘魚膠。
1、法令紋
赤嘴鳘魚膠均有一對“法令紋”。法令紋是“長”在魚膠身上的“紋”,都是一對一對的出現(xiàn)。
2、出水孔
在法令紋的旁邊均有一排“出水孔”,肉眼一般看得見,透過光線照射更為清晰。赤嘴鳘魚鰾或白花膠的鮮魚鰾,其外面的附屬物被拔去后會在魚鰾上留下小孔,就是我們平時所稱的“出水孔”。
3、分公母
公肚(雄魚魚鰾)呈現(xiàn)為“厚薄肉”,即膠體身中間厚兩邊薄,相反而言;母肚(雌魚魚鰾)的膠身則兩邊厚薄均勻。
4、耳朵
赤嘴鳘魚膠中,大耳赤嘴和金蘭赤嘴的頭部一般有兩只“耳朵”,其他品種的“耳朵”很小或者沒有,如緬甸赤嘴、紅雞赤嘴等。個別大耳赤嘴還帶有多只“小耳朵”。
1、湛江赤嘴
湛江赤嘴魚膠,是赤嘴鳘魚膠里名望較大,成效較好,歷史悠長的赤嘴鳘魚膠。但是,現(xiàn)在野生正宗的湛江赤嘴已經(jīng)比較少了,于是就呈現(xiàn)很多人工養(yǎng)殖的湛江赤嘴。
2、臺山赤嘴
臺山赤嘴鳘魚膠散布在印度洋、廣東南澳周邊海域,是現(xiàn)在魚膠里成效性價比不錯的花膠、特別是女性懷孕和坐月子時吃的首選滋補品。臺山赤嘴形如馬鞍,形狀自然的翹起來,是繼湛江赤嘴后有一個熱銷的赤嘴鳘魚膠品種,最初產(chǎn)地為廣東的臺山。
3、紅雞赤嘴
正宗紅雞赤嘴產(chǎn)于汕頭,福建,以肉質(zhì)細(xì)膩著稱,潮汕海港紅雞是紅雞赤嘴中的經(jīng)典佳品。紅雞赤嘴魚膠名為赤嘴魚膠之首,是繼金錢鳘肚、蜘蛛肚、白花膠之后最名貴的花膠品種,是現(xiàn)在魚膠里成效性價比不錯的花膠。
4、泗水赤嘴
以印尼城市泗水為命名,是赤嘴魚膠的一種。蘇臘巴亞,華文名泗水,是印尼第二大城市,位于爪哇島東北角,臨馬都拉海峽和泗水海峽,與馬都拉島相望,也是東爪哇省首府。印尼進(jìn)口商品大多都由泗水進(jìn)入國內(nèi)。而出口的大宗產(chǎn)品也通過該港口輸出。
5、大耳赤嘴
大耳赤嘴公肚有兩種形狀,一是近筒狀的長條形狀,二是魚膠翻開的橢圓形狀,大部分從欠好剖開,中心厚兩端薄,有耳朵有尾巴有出水洞和規(guī)律紋,形體特征較好辨認(rèn),新鮮膠體肉質(zhì)嚴(yán)密細(xì)膩,腥味較清淡,膠質(zhì)豐富,感覺像吃糯米糕,但又有少數(shù)彈性,燉后湯水澄清,膠肉呈螺旋狀,基本可以滿足所有人的口味。母肚口感偏軟糯,公肚偏爽口,食用魚膠歷史悠久的港人因功效和口感更喜愛公肚多一點。
6、金蘭赤嘴
金蘭赤嘴原名金蘭灣赤嘴,是2005年以后命名的新品種,產(chǎn)于越南金蘭灣,歸于赤嘴的一種,其外觀與大耳赤嘴極為相似,但肉質(zhì)又較之柔軟,實質(zhì)也是大耳赤嘴,只不過從外觀上比大耳赤嘴更為清潔、干凈、油脂甚少。
7、厚肚赤嘴
厚肚赤嘴,產(chǎn)值極少,玻璃肉質(zhì),是赤嘴魚膠里的佼佼者,有著公膠的口感和作用,價格卻更平近人。
8、陽江赤嘴
陽江赤嘴又叫電車路,這種魚膘特別厚,天然形成一對較粗法令線,肉質(zhì)感是比較雄厚結(jié)實,原鰾厚而皆是,會撐寬了法令線構(gòu)成電車路的紋理,“電車路”由來便是如此描述的。
1、顏色深淺
最基本的識別方法便是看顏色,顏色越重的花膠就越老。
2、水分含量
水分含量一般越老越干,也是有一些欠佳的店家,在老膠上沾水,那樣盡管是老膠,盡管色調(diào)深,可是水分含量不足干。識別方法是把花膠放一個月或幾個月后稱一下,看一下凈重轉(zhuǎn)變是多少。
3、紋理
紋路越不光滑,這花膠就越老,乃至有裂縫這類的。
4、口感
新魚膠口感黏膩,老魚膠則全無黏性,且煲起變得很厚,甚至超過一厘米,有如吃松糕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