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7年德占青島后,為加強德國殖民統(tǒng)治和對我國的經濟掠奪,在青島興建了較為完整的德意志帝國殖民統(tǒng)治體系建筑,這些建筑對體現青島城市風貌特色起著主導作用。青島近代史上先后歷經德、日、美三代帝國主義統(tǒng)治,經過百余年的發(fā)展,逐步形成了歐式建筑特別是德國建筑為主要特色的青島城市近現代建筑藝術文化景觀。在這些建筑中所包含的德國青年派、哥特式、羅馬式、巴洛克式以及拜占廷、折中主義等建筑風格,體現了歐洲近現代建筑藝術美學傾向,體現了文藝復興到近現代所表現的積極的人文主義思想。
德國建筑主要分布在青島市市南區(qū)、市北區(qū)等十處歷史文化保護區(qū)之中,如中山路、沂水路、太平路、廣西路、河南路、曲阜路、湖南路等,現在基本保持著德國占領青島時期的建筑格局和原有的歷史風貌。這些街道兩側的德國建筑,其平面布局、立面設計呈現出明顯的德意志民族風格特征。
建筑特點是:建筑本身多為磚木結構,所用石料為采自嶗山的花崗巖,鋼材則由德國本土運來。大型建筑多配以花崗石嵌角或采用厚重的蘑菇石作墻裙。建筑風格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屋頂方面,精良的牛舌瓦置于屋面并常采用折坡形式,高聳的山墻既打破屋檐單調的水平線,又起到構圖中心和視角焦點的作用,山墻上經常配以仿木結構的歐洲中世紀田園建筑設計手法,門窗邊習慣加上精美的裝飾線條。根據建筑的使用性質,門窗套的頂部又不斷處理為卷拱型的格調形式。建筑外墻多采用水泥為材料,并伴以凹凸花紋或水泥拉毛的做法,外墻色彩多以米黃色為主。建筑多以獨立的布局出現。這些設計手法再配以屋前房后的綠樹映襯,更加上建筑物處在青島這片碧海丘陵之間,所以形成了后人經常談及的“紅瓦、黃墻、綠樹、碧海、藍天”為青島城市特有風貌之說。
1913年《香港每日新聞》對青島的報道體現了青島德國建筑的特點:“從海上眺望青島城,只見其坐落在一片旖旎風光之中。其建筑整齊美觀,重重紅色屋頂躍動于層層翠綠之中,令人心曠神怡。這景色簡直像是德國的一個小小剪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