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公元420年,劉裕代晉稱帝,建立劉宋王朝。公元439年鮮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王朝結束了十六國割據(jù)局面,統(tǒng)一北方。由此形成了南北方的對峙局面,開始了歷史上的南北朝時期。南朝指依次更替的宋、齊、梁、陳四個王朝;北朝指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五個王朝。南北朝的分界大致以秦嶺、淮河為界,對峙達170年之久,直到隋文帝楊堅統(tǒng)一為止。在南北朝時期建都陜西的有西魏和北周兩個王朝,均為鮮卑族所建政權。鮮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王朝,曾統(tǒng)一北方近100年之久,但其后期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各地各族人民紛紛起義反抗。
西魏文帝永陵
致使王朝內部分崩離析,一些王公貴族和軍隊首領起兵割據(jù),大將高歡進兵洛陽,把持朝政。北魏孝武帝元修不甘心當高歡的傀儡,于公元534年逃奔長安,投靠長安將領宇文泰。高歡另立北魏宗室元善見為傀儡皇帝,將都城遷往鄴城。從此,北魏一分為二,都鄴城者稱東魏,都長安者稱西魏。西魏王朝建立不久,于公元535年7月宇文泰毒死魏孝武帝元修,另立其堂弟元寶炬為帝。宇文泰為大丞相,尚書令,獨攬朝政。元寶炬(公元507-551年),北魏節(jié)閔帝孫,京兆王元愉子,母楊氏。及長,于530年封南陽王。魏孝武帝時,任太保、尚書令。公元534年隨孝武帝投奔關中,不久,孝武帝被害,宇文泰擁立其為帝。改元大統(tǒng),都長安,有原北魏洛陽以西領土及益州,襄陽等地。西魏開國,困難重重,舉步維艱,北有突厥,南有梁朝,東有東魏,處于四面包圍之中。元寶炬和宇文泰在此形勢下,決心實行改革,振興關中,富國強兵,改變不利局勢。他們極力推行漢化政策,吸收漢族知識分子從政,破格提拔重用武功名門漢蘇武之后蘇綽為大行臺右丞,度支尚書兼司農卿、領著作郎,身兼數(shù)職,總管國家財政、農業(yè)及朝廷樞密事務,位在群臣之上。元寶炬和宇文泰得到蘇焯的才華如魚得水,銳意推新政,采納蘇綽籌劃,建立計帳(租賦予算)、戶籍制度;創(chuàng)立府兵制;整頓吏治,裁減冗員,改定官制。又提出六條為官原則:“先修心,敦教化,盡地利,擢賢良,恤刑獄,均賦役”,令官吏熟記,不通者,不得為官。又置鼓、筆、紙于宮城門外,以求過失,讓百姓提意見。
經過這些改革和整頓,關中地區(qū)的農業(yè)生產很快得到恢復和發(fā)展,遂使西魏的財政收入,經濟實力,軍事力量大大加強,不但鞏固了政權,而且已經具備了抵御外侵的能力。公元537年十月東魏高歡親率20萬大軍分三路攻打西魏,宇文泰以一萬精兵迎戰(zhàn),血戰(zhàn)沙苑(今大荔縣南),一舉打敗高歡。使東魏一蹶不振,元氣大傷,徹底消滅了高歡,占領關中,西取長安,滅亡西魏的夢想。而東魏在沙苑戰(zhàn)后卻是國力強威,蒸蒸日上,一派欣欣向榮的形勢。宇文泰乘勝率兵東進,占領了山西、河南東魏的大片地區(qū)。此后又趁南方的梁朝內亂,攻取了巴蜀和江陵,使西魏疆域擴大到四川和湖北一帶。公元551年三月元寶炬病死于長安乾安殿,終年45歲,葬永陵。謚文皇帝。元寶炬在位期間,名為皇帝實行傀儡,但他能夠和宇文泰默契配合,使西魏很快富強起來,也算是一點功績。
西魏文帝元寶炬永陵,位于今富平縣東留古鄉(xiāng)何家村東北。冢高13米,周長230米,陵園地面建筑無存,僅有古獸一對(獬豸),位于冢南200米處,西側的頭向東,高1.9米,身長1.93米,胸闊0.72米,東側的已遷展在西安碑林石刻館內。據(jù)傳還有古人及其它石刻,現(xiàn)已毀。這對石獸是我國早期的重要藝術作品,在古代石雕刻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與文帝合葬者有皇后郁久閭氏和工弗氏。距永陵東25米處有陪冢一座,高5米,周長112米,已遭破壞。陪葬者是誰,說法不一,有說是帝妹平原公主明月的,有說是廢帝元欽的。據(jù)永陵附近民間傳說,文帝安葬時,平原公主送葬,不幸暴葬陵前,即陪葬陵側。由此,至今當?shù)剜l(xiāng)俗認為姊妹為弟兄送葬不吉。永陵目前保護尚好,1956年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劃有一定保護范圍,由縣文物局、文化館專職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