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條目:上海郵政
在上海,近代郵政創(chuàng)辦以前,存在各種通信傳送的機構,官辦的“郵驛”“鋪遞”與民辦的“信局”主宰了所有的郵政業(yè)務。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后,上海于1843年開埠,鑒于上海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條件,相鄰的沿海省份的民營信局紛紛將業(yè)務擴展到上海,甚至設立總號。一時間,上海地區(qū)的信局多達90多家,為全國的通信中心。當時民營信局主營業(yè)務為傳遞信件包裹、匯款、票據業(yè)務等等,與今日的郵局業(yè)務已十分近似。而且當時有些信局還有普通郵費和郵件保險費之分,類似于今日的平信和掛號信。
開埠后乃至租界的設立,使得近代的郵政業(yè)務開始進入本埠。1861年,英國當局于上海英租界設立郵政局,時稱“英國驛務署”或“大英書信館”,辦理英國在滬僑民的郵件往來業(yè)務,同時也承接租界內華人交付的國際往來郵件。此后,駐滬各國領事館都設立了直屬于本國駐滬總領館或相關的租界當局。這種局面延續(xù)了將近10多年,直至1878年政府性質的郵政創(chuàng)辦。
1878年,時任海關總稅務司的赫德提議設立官方的近代郵政局。當年,時任北洋通商大臣的李鴻章決定于上海、北京、天津、煙臺和牛莊(今營口)五處試辦郵政業(yè)務,并且委托赫德的總稅務司進行管理。翌年,五處郵政辦事處以“海關撥駟達書信館”的名稱開始營業(yè),上海的郵政辦事名為“江海關撥駟達書信館”(Shanghai Customs Postal Departments),兩年后更名為“江海關撥駟達局”(Shanghai Customs Post Office),辦公地址位于江海關大樓后院。
在交由海關部門試辦郵政業(yè)務十四年以后。1896年3月20日,光緒帝下旨正式開辦國家郵政,設立總郵政司,同時委派海關總稅務司赫德兼領。1897年,江海關撥駟達局正式更名為“上海大清郵政局”,辦公地點仍為原址。同時在吳淞海關處開始下屬的一個郵政分局,此后城市鄉(xiāng)村各處陸續(xù)增設郵局和代辦所,建立起上海地區(qū)一整套完整的郵政網點。1899年,“上海大清郵政局”改名為“上海郵政總局”,8年后郵政總局的辦公地點由原址遷入北京路9號的“新廈”。
1911年5月,清朝當局設立郵傳部從而取代總郵政司。從此,正式成為一個獨立經營的部門,而海關亦結束了長達30多年的郵政代管業(yè)務。同時上海郵政總局改名為上海郵政局。1913年再度更名為上海郵務管理局。
1911年底,上海郵政局向英國訂購了100輛藍苓腳踏車,每輛腳踏車60銀元,自此上海郵政開始進入車輛投送郵件的時代。
1912年后,郵政業(yè)務進入中華郵政時期。1914年,中華郵政成為萬國郵政聯盟的成員,上海郵政總局被指定為國際郵件互換局,成為國內大的國際郵件進出口中心。隨著郵政業(yè)務的快速擴展。位于北京路的原址已經不敷使用,于是當時的中國政府決定興建一座新的大樓,同時為了逐步削弱外國人對于中國郵政業(yè)務的干涉。
由于各有各的算盤,中國政府與兩任上海郵務管理局郵務長英國人里奇(W.W.Ritchie)和史密斯(F.L.Smith)就新總局大樓選址問題產生分歧。中國政府希望籍此機會將大廈建造在毗鄰上海北站附近的華界之內,而里奇和史密斯則反對中國政府的這一提議,因而新廈的建造被迫擱置。1920年,英國人希樂思(C.H.Shields)接替史密斯成為上海郵務管理局的郵務長,同時兼領新廈建造的總負責人之職。他執(zhí)意將新廈建造于公共租界內,并提出兩點理由,一是“公共租界”地價相對便宜,二是所選新址離郵政總局租用的碼頭和北站都相對較近,最終中國政府讓步,郵政總局新廈決定在新改建完工的四川路橋北堍。
1922年2月,上海郵務管理局購得規(guī)劃內的四川路橋北堍9.727畝土地,同時拆除購得土地內的舊屋集美里。同年12月大樓正式開工建設,兩年后的11月,郵政總局新廈竣工。12月1日,上海郵務管理局正式由北京路遷入北蘇州路辦公,同時對外營業(yè)。
上海郵政總局新廈自投入使用后,鞏固了上海作為全國郵政重要樞紐中心的地位,同時也促進國內和國際郵政業(yè)務的發(fā)展。而大樓自身以其獨特的建筑風格,成為與外灘建筑群遙相呼應的一座建筑。1989年9月,它被上海市政府列為“上海市優(yōu)秀歷史建筑”;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上海市郵政局根據《文物管理法》的相關規(guī)定,對郵政總局大樓的相關損壞部分進行一次性恢復性大修和加固,同時利用郵政局大樓中庭、天臺和部分樓面改建成上海郵政博物館。目前,上海郵政總局大樓內共有一個營業(yè)廳即四川路橋郵政支局和一個博物館即上海郵政博物館。
郵政總局大樓建筑總面積為25291平方米,建筑高度為51.16米(不含旗桿高度),整體建筑為“U”字型,共有地面建筑為4層,地下室為1層,大小房間187間。
郵政總局較為標志性的一點,便是聳立于東南角正門處的鐘樓和塔樓。其中鐘樓高13米,正面鑲嵌有直徑達3米的大鐘,鐘樓基座兩邊各有一座水刷石粉面的火炬臺雕塑。而塔樓則建于鐘樓之上,高達17米,頂端另設置高8.2米的旗桿,塔樓兩旁則各有一對希臘人物雕塑群像。
大樓除了外部雄偉壯觀,同時內部裝潢設計也顯得極為莊重和典雅。尤其是由正門處經由門廳拾階而上后進入的二樓營業(yè)大廳。曾經享有“遠東第一大廳”的美名。大樓底層和二層為營業(yè)廳負責收發(fā)國內和國際信件包裹,而三層為郵政總局的相關辦公部門,頂層則為高級職員宿舍。另外地下室是包裹分揀封發(fā)部門,中庭天井為裝卸往來郵件包裹的場地。1987年,分揀中心遷出大樓。
大樓整體風格為19世紀上半葉到20世紀初流行于歐美國家的折衷主義建筑風格,主體參照英國古典建筑風格,融合了羅馬式的大型科林斯立柱和巴洛克式鐘樓。其中大樓主立面即南面和東面以及東北轉角處共設有19根高數十米的羅馬科林斯柱。而主立面上,墻面使用了細粒水刷石粉面,而北墻則是經典的機制紅磚墻,整體具有很濃郁的英國風情。
上海郵政總局大樓是我國目前仍在使用的建筑早、規(guī)模大的郵政標志性建筑,也是上海郵政史的見證,它的建造和啟用,為上海郵政事業(yè)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物質條件。
1989年9月2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上海郵政總局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20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