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彌敦道早于1860年簽訂《北京條約》之時已開始興建。道路原名羅便臣道,以紀念當時港督羅便臣。1887年,彌敦道的范圍只是南至中間道,北至柯士甸道。1904年,港督彌敦爵士大力發(fā)展九龍半島,擴闊彌敦道成為一條主要大道,并延長至窩打老道。在1909年3月19日,為避免此路與香港島的同名街道混淆,香港政府決定把該道路更名為彌敦道,以紀念擴建該路的港督彌敦爵士。
1911年,英國皇儲喬治五世加冕為英皇。為紀念此事,香港政府將剛落成由窩打老道至亞皆老街的新路命名為加冕道。1926年,加冕道延長至界限街,而香港政府決定將加冕道和彌敦道合并為彌敦道。
最初將彌敦道擴闊成一條可作六線行車的大道,并在路的兩旁種滿大樹時,九龍半島仍然是人煙稀少的地區(qū)。當時的人稱彌敦道為愚蠢的彌敦(Nathan's Foo)。但事實證明了彌敦爵士的遠見。在1960年代以前,彌敦道是兩旁種滿大樹的林蔭大道。后來大部份的樹木因為阻礙雙層巴士行走而被鋸去,只剩下九龍公園一小段仍然留有當年種下的大樹。
現(xiàn)狀
地下鐵路荃灣線及觀塘線太子至尖沙咀站一段就在彌敦地道底。
由于彌敦道一帶是人流密集的地區(qū),該處由早到晚都是車水馬龍,亦經(jīng)常發(fā)生交通意外,因此香港政府除了設(shè)立交通黑點警告牌,提醒途人及駕駛者注意交通安全外,亦在沿路興建行人天橋和行人隧道。
2005年10月31日,香港運輸署建議改善彌敦道的交通安全問題,提出3個方案,包括擴大部分行人路及實施部分特別交通管制措施;限制電單車、私家車及貨車使用該段道路,及擴闊部分行人路;或設(shè)立巴士專用線,將整段彌敦道由三線改
為兩線行車,以擴大兩邊行人路。運輸署將展開公眾咨詢。
交通信息
從深圳機場出發(fā),可以乘機場往尖沙咀的直通巴士,到佐敦龍堡國際賓館,然后走5分鐘就到彌敦道。 或乘中港通,過深圳灣口岸(過關(guān)較快),到終點九龍機鐵站,換小巴77M,到彌敦道。 或在深圳機場乘K568到火車站,過羅湖關(guān)換東鐵到終點紅磡,換6號小巴可經(jīng)過彌敦道。 如在香港,在旺角站下。
與必游景點的距離
維多利亞港:約2.4公里
香港迪士尼樂園:約13.4公里
香港海洋公園:約7.1公里
與附近其他景點的距離
星光大道:約1.9公里
旺角:約1公里
香港的靈魂
當年,彌敦道總督以超出常人的遠見,立排眾議,在荒涼的土地上修起了這條大街,大街果然帶來了尖沙咀區(qū)域的繁盛,成為百年發(fā)展歷程的見證,可他是否也料到了,與之伴生的還有,今天擁塞到種一棵樹都找不到位置的尷尬?
再向前走,漸漸寬闊一些,見到了樹木,見到了星空。原來,街到盡頭,獨具一格的香港文化中心展現(xiàn)在眼前了。
文化中心由太空館、演藝場館、藝術(shù)館三部分組成。三座宏偉的建筑各具特色,太空館外形呈米色半球形,演藝場館設(shè)計的非?,F(xiàn)代化,藝術(shù)館則是香港第一座純粹作為博物館的密封式建筑。它們有致地擺放在大理石鋪就的華麗廣場上,呈現(xiàn)出濃濃的文化意韻,共同營造著港島這個融合多元文化的獨特形象。
文化中心的里側(cè)是酒店區(qū):喜來登、新世界中心、香格里拉、美麗華、海景假日、麗晶、馬哥孛羅、香港大酒店,多不勝數(shù)。撼動我心魄的是氣派非凡的半島酒店,他建得最早,于1928年建成,至今仍是世界十大酒店之一,也是香港新十景之一,名副其實的香港標志性建筑。
人們到這里來,再不只是為了吃喝填肚子,站一站,沐浴清涼的海風;看一看,店門前奔涌的噴泉;走進去,聽聽音樂,喝杯茶聊聊天,都是在感受一種厚重的文化陶冶,抖落一些商都熏染的金錢氣味,補充一份閑舒和從容。
交匯的主要道路
由北至南
(西)長沙灣道
(東)界限街
太子道西
(西)荔枝角道
亞皆老街
窩打老道
(西)甘肅街
(東)加士居道
佐敦道
柯士甸道
梳士巴利道
兩旁的主要建筑物
由北至南
彌敦道
旺角始創(chuàng)中心(位于地鐵太子站附近)
旺角中心(位于旺角道與彌敦道交界)
旺角創(chuàng)興廣場
九龍中央郵政局(位于甘肅街與彌敦道交界)
佐敦恒豐中心(位于地鐵佐敦站附近)
佐敦嘉利大廈
柏麗購物大道
九龍清真寺
重慶大廈
香港半島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