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墻上有炮臺12座、城樓4座,城下有甕城、護城河,城南北兩側(cè)分別指向蘭州和長城方向建有綿延數(shù)十里的烽火臺。如此完備的設(shè)計,堪稱中國古代軍事要塞教科書式的典范之作。
古城由于鳥瞰形如金龜,故又稱“永泰龜城”。古城城圍周長1.7公里,高12米,炮臺12座,城樓4座,外形是一大圓,城周有護城河。古城四面有4個甕城,形似龜?shù)募缱?,保存尚好,只是甕城上的建筑已不存在了。
永泰城城墻由黃土夯筑而成,周長1717米,墻高12米,城基厚6米,占地面積318畝。整個城平面呈橢圓形,城門向南開,外筑甬門,外門叫“永寧門”,內(nèi)門叫“永泰門”,門稍偏西,形似龜頭。四面筑有甕城,形似龜爪。城北有5座烽火臺漸次遠去,形似龜尾。城周有護城河,寬約6米,深約1至2.5米。整個城池形狀酷似烏龜,故名“龜城”。
城內(nèi)有軍事機構(gòu),察院一條街,城墻內(nèi)邊修有馬道,圍城墻一周,城墻上有射擊垛口,在4個甕城上建有瞭望哨。城南有太極圓池(汲海、澇池);南面曾建有李汶將軍的公館。城南一里處建有演武廳和教場,占地300畝。教場之南還留有一條長約6里的“龍沙”(山丘),“龍沙”之上架有炮臺。城西北7里處設(shè)有軍需草料儲存處,城東南15里的騸馬溝是當(dāng)時的牧馬場地。目前這些軍事設(shè)施痕跡尚存,除了居民為通行方便和取土造房而拆落的部分城墻,還完整地保存著大部分城墻、城門,城內(nèi)還保留著兩座清代民居,以及一所建于民國時期的小學(xué)。
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將軍李汶奉旨率軍討伐韃靼部落賓兔和阿赤兔等首領(lǐng),雙方在龍沙展開了一場數(shù)十日的大戰(zhàn)之后,李汶擊敗了韃靼部落群首領(lǐng),收復(fù)了大小松山,但這場大戰(zhàn)也摧毀了這里原來的要塞。
此后,晉升為三邊總督的李汶上奏朝廷,要求在永泰川修筑永泰城。彼時,春色不絕于四季的永泰,第一次成為通往青海、河套、新疆和西藏的咽喉之地,開始具有了政治、軍事、外交、商業(yè)發(fā)展的多重要義。
南依老虎山,東北接永泰川,西臨大砂河的永泰古城,雖然一度為河西走廊東端門戶,但最近幾十年,已經(jīng)瀕臨滅頂之災(zāi)。
1953國家開始大規(guī)模搞建設(shè),后來又是破四舊立四新。到了1958年,全國開始大煉鋼鐵,永泰城里100多棵大樹被盡數(shù)砍伐,城里明清時期的廟宇高樓,也被一拆而空……
從景泰縣城出發(fā),乘車大約45分鐘后,依稀可見永泰城墻。沿途是茫茫的永泰川。盡管已經(jīng)到了3月底,枯黃的土地上卻沒有一點生機,一陣大風(fēng)過后,黃土卷起的煙塵彌漫在田野里。
“先有老虎城、永泰城和紅水縣,后來才有景泰城?!本疤┦菤v史上的邊防重地,境內(nèi)的古長城、古城池等遺跡很多。
說是古城,其實就是一個自然村。
沿途依稀可見一些土墩臺,據(jù)說這樣的土墩每隔幾十米就有一個,沿途共有七十二個,一直通向甘肅省城蘭州。閆致祥說,這是明清時期用于防范的信息臺(當(dāng)?shù)厝朔Q為烽火臺),如果發(fā)現(xiàn)有敵入侵,便從永泰城的第一個烽火臺點火,依次傳遞,很快就將信號傳入蘭州。
“在永泰城東南部有一塊占地面積為500畝地的平地,這里就是當(dāng)年的練兵場。操場中間建有高兩米的平臺(現(xiàn)已拆毀),臺上建有三間坐北朝南的閱兵臺,紅漆明柱,雕梁畫棟。”這些古建筑后來全部都拆除了。今天,在離練兵場前約400米處,可以看到寬17米、高8米的射箭靶墻,墻上隱約可見箭簇留下的疤痕。
如今,由于連年干旱,生活在城里的居民為了謀求生計,都已經(jīng)陸續(xù)搬遷離去,解放初期的1000戶人家,已衰減為87戶。往日“酒肆商行,旗幌昭然;茶亭飯館,四時飄香”的繁華不復(fù)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