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民國初期,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里就預想過建設三峽工程。
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簡稱“三峽工程”,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工程位于長江三峽之一的西陵峽的中段,壩址在三峽之珠——湖北省副省域中心城市宜昌市的三斗坪,三峽工程建筑由大壩、水電站廠房和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組成。
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大壩壩頂總長3035米,壩高185米,設計正常蓄水水位枯水期為145米(豐水期為175米),總庫容393億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
水電站左岸設14臺,右岸12臺,共26臺水輪發(fā)電機組。水輪機為混流式,單機容量均為70萬千瓦,總裝機容量為2250萬千瓦,年平均發(fā)電量1000億千瓦時。后又在右岸大壩“白石尖”山體內(nèi)建設地下電站,設6臺70萬千瓦的水輪發(fā)電機。
通航建筑物包括永久船閘和垂直升船機,均布置在左岸。永久船閘為雙線五級連續(xù)船閘,位于左岸臨江最高峰壇子嶺的左側(cè),單級閘室有效尺寸為280米×34米—5米(長×寬—坎上水深),可通過萬噸級船隊,年單向通過能力5000萬噸。升船機為單線一級垂直提升式,承船箱有效尺寸為120米、18米、3.5米,一次可通過一艘3000噸級客貨輪或1500噸級船隊。工程施工期間,另設單線一級臨時船閘,閘室有效尺寸240米×24米×4米。
毛詩: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這是描寫三峽工程的神來之筆。三峽大壩(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的簡稱)旅游觀光區(qū)(壇子嶺、185平臺、截流紀念園、壩頂?shù)龋┦呛笔H有的兩個5A級國家旅游區(qū)之一,也是全國唯一的5A級工業(yè)旅游區(qū)。
隨著三峽庫區(qū)蓄水,湖北和重慶兩地原來藏在深山的大批新景觀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成為長江三峽旅游的新景觀。隨著三峽寬谷成平湖,在長達650公里的水庫里,可形成峽谷及漂流河段37處,溶洞15個,湖泊11個,島嶼14個。未來的三峽風光更加迷人。
三峽工程分三期,從1994年開工,到2009年竣工,總工期15年。
一期
工程5年(1994一1997年),主要工程除準備工程外,主要進行一期圍堰填筑,導流明渠開挖。修筑混凝土縱向圍堰,以及修建左岸臨時船閘(120米高),并開始修建左岸永久船閘、升船機及左岸部分石壩段的施工。
二期
工程6年(1998-2003年),工程主要任務是修筑二期圍堰,左岸大壩的電站設施建設及機組安裝,同時繼續(xù)進行升船機的施工,并完成永久五級船閘的施工。
三期
工程6年(2003一2009年),本期進行的右岸大壩和電站的施工,并繼續(xù)完成全部機組安裝。已然,三峽水庫成為了一座長600公里,最寬處達2000米,面積達1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靜的峽谷型水庫。
防洪
三峽大壩建成后,將形成巨大的水庫,滯蓄洪水,使下游荊江大堤的防洪能力由防御十年一遇的洪水,提高到抵御百年一遇的大洪水,防洪庫容在73—220億立方米之間。如遇1954年那樣的洪水,在堤防達標的前提下,三峽能減少分洪100—150億立方米,荊江至武漢段仍需分洪350—400億立方米。如遇1998年洪水,可有效防御。
發(fā)電
三峽水電站是世界最大的水電站,總裝機容量1820萬千瓦。這個水電站每年的發(fā)電量,相當于4000萬噸標準煤完全燃燒所發(fā)出的能量。裝機(26+6)×70萬(1820萬+420萬)千瓦,年發(fā)電846.8(1000)億度。主要供應華中、華東、華南、重慶等地區(qū)。
航運
三峽工程位于長江上游與中游的交界處,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對上可以渠化三斗坪至重慶河段,對下可以增加葛洲壩水利樞紐以下長江中游航道枯水季節(jié)流量,能夠較為充分地改善重慶至武漢間通航條件,滿足長江上中游航運事業(yè)遠景發(fā)展的需要。通航能力可以從每年1000萬噸提高到5000萬噸?!¢L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在養(yǎng)殖、旅游、保護生態(tài)、凈化環(huán)境、開發(fā)性移民、南水北調(diào)、供水灌溉等方面均有巨大效益。
除此以外還有水產(chǎn)養(yǎng)殖、供水、灌溉和旅游等綜合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