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西站俯瞰呈“U”字形,南北兩翼為2層,西面主要入口設計成五孔13米高的大拱門作為入口通至大廳。大廳南側設置行包房、售票處,還有檢票口及輔助出入口各1個;北側為貴賓、郵件用房以及出入口,各種流線布置合理互不干擾,內部有六座港灣式月臺。
南京西站位于南京市鼓樓區(qū),在滬寧線終端,是一個以貨運為主的、客貨運綜合性的百年老站。早些年,在促進南京市與其他地區(qū)間人員往來和物資交流方面,南京西站發(fā)揮了積極作用。但是,由于南京西貨場、客整所、機務段等鐵路設施地處城市中心地帶,使得城市中心區(qū)被鐵路分割而難以發(fā)展,對于中心城區(qū)交通不利。(人民網(wǎng) 評)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車站始建,由英國人投資建設。
清宣統(tǒng)元年(1908年)7月,車站正式建成,時稱滬寧鐵路南京車站;同年12月15日,車站正式營業(yè)。
民國16年(1927年),原國民政府定都南京,車站改稱南京下關車站。
民國19年(1930年)3月,由于該站過于老舊,已不再適應當時的運輸環(huán)境,原國民政府鐵道部對南京下關站進行重建。重建后的下關車站,站屋為中間3層、兩側2層的建筑。站屋中部為橢圓形車站大廳。
民國36年(1947年),原國民政府又對下關車站進行擴建。新建車站大樓,面積1.87萬平方米,可容納4000名旅客。新的車站由建筑師楊廷寶設計,于當年建設完成,車站更名為“南京車站”并由于右任題寫站名。
民國38年(1949年),原國民政府撤離南京時,炸毀了站房等設施,車站中央大廳遭到毀壞。
1950年,中國政府撥巨款修復被炸毀的車站,命名為南京站。重建候車大廳、貴賓室和行李房等,候車大廳面積超過1.8萬平方米,主體建筑由正面三層大樓及南北兩翼組成。
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位于玄武湖北側的新南京站建成,原南京站因相對位置處于南京市區(qū)西部,因而更名為南京西站,一直沿用至今。
2012年3月24日22時17分,南京西站正式停止辦理客運業(yè)務。
2018年4月29日,《南京西站地區(qū)鐵路機輛設施搬遷工程》進行全本公示。公示明確,南京西客車整備所、南京東機務段(南京西作業(yè)基地)搬遷至滬寧城際動車存車場北側原郭家山貨場范圍,新建機務段、客車整備所等。該項目總投資93896.34萬元,建設周期為18個月。
民國元年(1912年)元月1日,孫中山由上海到南京就任原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便是經(jīng)過本車站進入南京城的。
民國37年(1948年),韓國前總統(tǒng)李承晚訪華,原國民政府領導人在本車站迎接。
2015年末,南京西站搬遷計劃出臺。根據(jù)南京市與上海鐵路局的協(xié)商,原南京西站區(qū)域,包括站房,站場,大龍池列車存車場,宋家梗調車場以及南京東機務段南京西運用車間將在近期移交給南京市地方,并利用燈泡線改造成為城市有軌電車,南京西站站房和站臺鐵軌將被保留并維修建成南京鐵路博物館。
南京西站現(xiàn)有鐵路存車線和機務段,將搬遷至京滬鐵路南京段北端郭家山地塊,規(guī)??s小一半。保留6條存車線,機務段保留主要整備車間,其余遷移至堯化門的南京東機務段總部。2016年6月,堯化門貨場開始建設,占地984.6畝,工期大約18個月。
根據(jù)2018年4月29日發(fā)布的《南京西站地區(qū)鐵路機輛設施搬遷工程》報告,南京西站地區(qū)并非整體搬遷,而是部分設施搬遷。即南京西客車整備所、南京東機務段西作業(yè)區(qū)將搬遷至滬寧城際動車存車場北側的郭家山貨場范圍,而客運站等建筑會保留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