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魯班傳說(山東?。幪枺孩?44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山東省曲阜市
(3)保護單位:曲阜市文化館
2、魯班傳說(山東?。?,編號:Ⅰ-44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山東省滕州市
(3)保護單位:山東省滕州市文化館
魯班大約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于周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
姬姓,公輸氏,名班,人稱公輸盤、公輸般、班輸,尊稱公輸子。中國春秋時期魯?shù)厝?,因為他是魯?shù)厝耍视址Q魯班或者魯般,慣稱“魯班”。
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出色的發(fā)明家,兩千多年以來,他的名字和有關(guān)他的故事,一直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流傳。我國的土木工匠們都尊稱他為祖師。
據(jù)傳,春秋時期,善良厚道的魯班父母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山民生活。
其母懷上魯班之后,仍舍不得歇息,堅持給在山上開石的丈夫送飯。一天中午,身懷六甲的魯班母親又去送飯,當(dāng)她爬上半山腰時,忽然感到體力不支,便坐在巨石上休息。漸漸地,迷迷糊糊進入了夢鄉(xiāng)。這時,她仿佛看見丈夫正掀起一個青藍透亮光芒四射的大石磐,待她上前欲助其一臂之力的時候,頓感一陣劇痛—生下了魯班。魯班因其母夢石磐而生,便得了“石磐”的乳名。
魯班符咒記載:伏以,自然山水,鎮(zhèn)宅地板,抵抗一切災(zāi)難,家宅吉祥如意,家庭興旺發(fā)達安康。 釋解:伏以于魯班第一個徒弟,自然山水是仙境好風(fēng)水蘊涵,其指自然山水仙境之中的土地公(神),自然山水同時蘊涵泰山可以鎮(zhèn)宅,所有的災(zāi)難、大風(fēng)大浪、雷電鬼怪、土地神泰山可以抵抗,災(zāi)難被家地板抵抗了家庭自然沒有災(zāi)難,順應(yīng)自然給家?guī)砗眠\興旺發(fā)達,(本可以不用板,僅地一字足以,因魯班乃木工匠開山鼻祖才有其意)。
這類傳說早有流傳,近代民間傳說還有:北京白塔寺白塔的裂縫是魯班給鋦好的;河北保安附近的雞鳴驛石橋沒有完成,那是因為魯班造橋時,姐姐(或妹妹)怕他過于勞累,提前學(xué)了雞叫,魯班因而停工的緣故;山西永樂宮是魯班修建的;四川大足山北山石像是魯班雕刻的;杭州西湖上“三潭映月”的三座石塔,是魯班鑿來鎮(zhèn)壓黑魚精的石香爐的三只腳等,其中以魯班修趙州橋的傳說最為著名,元初編集的《湖海新聞夷堅續(xù)志》(后集卷二)有收錄。
公元前507年,魯班出生在一個窮苦工匠的家庭。他幼年就參加勞動,善于鉆研,有許多創(chuàng)造發(fā)明,在我國古代科學(xué)技術(shù)史上,毫無疑問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有的說魯班出身于貴族家庭,致力于工程技術(shù),發(fā)明了不少新式武器。但是,史書上對于他的記載很少,關(guān)于他的經(jīng)歷,我們很難找到很多可靠的材料,不過,關(guān)于他的傳說卻很多,有的寫在古書上,有的流傳在民間。
傳說魯班曾經(jīng)用木頭制作了車、馬、馭手,并且安裝了機關(guān),然后請母親坐在車上,開動了機關(guān),車子跑得無影無蹤。
在魯班故里魯寨村,有一條大河擋在村前,村民們出入很不方便,于是,村里的工匠們決定造一座大橋以方便鄉(xiāng)親們的出行。但是,這些工匠平常有個毛病,就是干活糊弄,不認(rèn)真。有一天,來了一個白胡子老頭,總在工地上轉(zhuǎn)來轉(zhuǎn)去的。后來,有戶村民對老頭很好奇,便時常送一些吃的給他,晚上還把他請家去住。于是,老頭對這家人說:“我也沒有什么好送給你們的,給你們打個碓窩子吧?!崩项^打碓窩子可真仔細,量了打,打了量的,一點兒也不敢馬虎。造橋的工匠們笑話他:“打個石雄窩子還用費這么大的勁?”誰知,到大橋合龍時,卻正好缺一塊石頭對不上茬,現(xiàn)打也不是一時半會能打好的。越說著急吧,老天越不作美,眼看著烏云四合,要下大雨。如果石拱合不好龍門,那這幾個月的工夫非白搭不可!正在這時,白胡子老頭來了,說:“別著急了,看看我做的那個石碓窩子合適不?”石匠們搬來往中間一放,竟然分毫不差。當(dāng)工匠們找老頭道謝時,哪里還有影子?只留下一 張紙條上寫著:“施工馬大哈,橋拱出偏差;回報石一塊,魯班回老家?!边@才知道是魯班爺爺顯靈了!從此以后,這兒的工匠們做工再也不敢馬虎了。
木匠用的鋸子,傳說是魯班發(fā)明的。原來沒有鋸,木工都是用斧子砍木頭。有一次,魯班在山上做工,忽然手上被什么東西劃了個口子,鮮血直流。他一找,原來是一棵絲茅草,絲茅草上長著許多硬而尖的小齒,人的皮肉被它一劃就破了。魯班由此受到了啟發(fā):如果用金屬做成帶齒的長條,不是能把木頭鋸開嗎?于是,魯班發(fā)明制造了金屬的鋸子。(根據(jù)考古材料,我國原始社會就有了帶齒的蚌鐮,商代已有了小銅鋸。)
魯國國君要修一座王母廟,能工巧匠們都被召集來,魯班也在其中。石匠中有個李老漢,老伴早亡,只有一個女兒名叫靈芝,每天上山給父親送飯,順帶著也給魯班洗洗補補。日子久了,兩人逐漸產(chǎn)生了感情。一次,靈芝上山不小心扭了腳,魯班非常心疼,就爬到界河鎮(zhèn)靈泉山上去采草藥給靈芝敷腳。誰知,爬山時不小心被一片小草劃破了手。魯班仔細看看這種小草,發(fā)現(xiàn)草葉的邊緣,排列著尖尖的小齒,魯班用手指試試,十分尖利。魯班心里忽然一陣驚喜:這帶齒的草能把人的手劃破,如果換成是鐵的,帶齒的鐵片會不會把木頭劃破呢?回家后,他找到一把舊菜刀,小心地敲出小齒,在一塊木頭上劃,一會兒就把木頭劃成了兩半。魯班十分高興,就讓鐵匠在刀片上打造出鋒利的小齒,試著用來鋸木頭,誰知,只幾下就把木頭鋸斷了。魯班就這樣發(fā)明了鋸,“鋸”也就是“劃拉”的意思。后來正當(dāng)魯班要和靈芝成親之時,又生了變故。原來知府大人發(fā)現(xiàn)了美麗的靈芝,要把她帶走做小老婆。李老漢不允許,知府便難為李老漢,要他把泰山腳下若溪岸邊一塊大白石在三天之內(nèi)打造成一塊玉屏風(fēng)。這怎么辦呢?李老漢急得要跳崖,魯班也愁得睡不著覺。這時,太白金星給魯班托夢,說山腳下的一棵百年柳樹底下埋著一把大砍刀,可以打成鋸。魯班急忙照太白金星的話去做,打造成了一把鋸。誰知用這把鋸鋸石頭,就象削面一樣,大白石轉(zhuǎn)眼之間就被雕成了玉屏風(fēng)。后來,在魯班新婚這天,神鋸化成一條巨龍,馱著魯班、靈芝和李老漢飛走了,從此以后,他們過著幸福的生活。
還傳說:古時在一個建造“春秋亭”(紀(jì)念亭)的工地上,老師傅正在發(fā)愁。按照設(shè)計,用黃荊樹做的大梁太短,用紫砂石做的亭蓋太重,抬不上去。這時忽然來了一位老頭,要求做工,給飯吃。老師傅說,下面的工作還不知怎么干呢,要吃飯,你自己去廚房吧!過了一會兒,老師傅到廚房一看,那老頭不知到哪里去了,卻在桌上看到奇怪的現(xiàn)象:一堆飯倒在桌子上,上面合著一只碗;一只筷子擱在碗上,兩條吃剩的魚銜著筷子兩頭。老師傅想了想,恍然大悟,立即召集工匠,做了兩條大木魚,銜住了那根黃荊樹制的大梁,不但解決了短的問題,而且很好看。然后,用泥土把整個亭子埋起來,沿著土坡,把沉重的紫砂石亭蓋拉上去,找準(zhǔn)位置,架到梁柱上,最后,把土扒掉,亭子就建成了。大家都說,那老頭是魯班,多虧他指點,才解決了困難。
趙州橋名“安濟橋”,本是隋代工匠李春設(shè)計修建的,所謂魯班修趙州橋,純屬民間傳說,并非史實。上述魯班在各地的修建,以及列在他名下的某些發(fā)明創(chuàng)造(如造鋸),也都是人民群眾在不同歷史時期所創(chuàng)作的傳說,并非春秋時期公輸般的勞績。
坐落于阜成門內(nèi)大街路北的妙應(yīng)寺白塔,建成于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最大的一座元代藏式佛塔,是元大都保留至今的重要建筑。相傳在塔身上有七道鐵箍,就是魯班爺?shù)慕茏鳌?/p>
據(jù)說當(dāng)年白塔突然裂了個大口子,正當(dāng)眾人一籌莫展的時候,魯班爺化身成一個鋦碗匠人,不聲不響就把白塔鋦好了。如今的白塔幾經(jīng)粉刷,七道鐵箍已經(jīng)看不見了,但是塔身上銹跡斑斑的七排鐵釘,還有那些微微的突起,似乎都在見證著這個傳說的真實性。
當(dāng)然,修這塔的人其實叫阿尼哥,尼泊爾人,從前是尼泊爾的王族,1260年帶隊到西藏修建黃金塔,后來來到元大都并在中國待了45年,共建造了十余座宗教建筑,并奉獻了大量具有濃郁尼泊爾風(fēng)情的藝術(shù)作品。
角樓是故宮最有特色的建筑。據(jù)說明成祖朱棣建北京城的時候,夢見皇城周圍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角樓,正合了自己“眼觀四面,耳聽八方”的想象,于是下令工匠按夢中的形象修筑角樓。這時,魯班爺再次顯靈,他變作一個賣蟈蟈籠的老頭,暗中指點工匠根據(jù)蟈蟈籠子的形狀,把角樓修成了今天的樣子。
角樓內(nèi)干凈利落,沒有一根落地的柱子,更沒有樓梯、樓層。如此設(shè)計繁復(fù)的建筑,怎么會連一根柱子都沒有呢?其實,四面的菱花木窗都是假窗戶,里面砌上了磚墻。如此的匠心獨運,說它是魯班爺?shù)慕茏?,也是理所?yīng)當(dāng)。
不過,真正主持修建故宮角樓的,是木匠馬天祿,他經(jīng)過精密計算,運用傳統(tǒng)木工的卯榫技法把上萬個部件結(jié)合在一起,使整個角樓嚴(yán)絲合縫。
春秋戰(zhàn)國時代,有位巧匠叫魯班,傳說中人稱“木匠之祖”。 一日,魯班途經(jīng)四川某地,看到一座建造中的大石橋。依造橋的趙掌墨師的設(shè)計,橋身不能合攏。
魯班鑿了一塊大石頭,送給了快要出嫁但買不起嫁衣的窮姑娘翠兒。在石橋合攏的關(guān)口翠兒獻出了石頭,橋造成了,翠兒的嫁妝也不愁了。
江南某地造宗廟,規(guī)定要用黃荊樹做正梁,朱砂石做亭蓋,造廟的張掌墨師很犯愁。魯班想出了“魯抬梁”、“土堆亭”的辦法,使宗廟得以建成。
皇帝要造四座宮城的角樓,規(guī)定每個角樓都必須有九根梁、十八根柱、七十二條脊。許多設(shè)計建筑的掌墨師都無力達到這個要求,一連七個名師被皇帝所殺。最后,這項工程落到李掌墨師身上,可他也無能為力。魯班聞知此事,晝夜苦思,幾日之后,他請一個叫巧兒的姑娘按自己設(shè)計的尺寸,編成一個麥秸稈蟈蟈籠,送給李掌墨師。李得以啟發(fā),終于將角樓建成。
魯班的傳說到了清朝有了新版本。傳說慈禧每次到頤和園聽驪館聽?wèi)颍傆X得不過癮,于是下令修建一座大戲臺,要求戲臺建成人間、天堂、地獄三個境界?!吧裣梢軓奶於担」硪軓牡鬲z里鉆出來?!?/span>
一天,魯班爺變成一個賣燒餅的老頭來到工地上,叫賣的燒餅顯得很特別:里外三層,兩邊微翹,中間有幾個窟窿,還特意多放了鹽。魯班爺嘴里直嘟囔,三層,留洞,放鹽(檐)。魯班爺走了以后,有個聰明的工匠醒悟過來,這是魯班爺下凡指點迷津啊。于是馬上照著三層、留洞、放檐的提示,修出了今天的德和園大戲樓。
建成后的德和園大戲樓共分3層,上稱福臺、中稱祿臺、下稱壽臺,可同時做戲。
歷代工匠希望提高自己征服自然、改進工藝的能力,把魯班想象成具有神奇技藝和無窮智慧的匠師。民間很早就稱贊魯班的“巧”,說他造的木頭鳥能飛,木頭人能夠勞動,他造的燈臺點燃后可以分開海水,他的墨斗拉出線來就可以彈開木頭,他可以用唾液把碎木粘合成精美的梁柱,他可以在一夜之間建起三座橋,等等。
舊時代工匠對魯班的敬仰還表現(xiàn)在他們的民俗活動中。在過去,木工、瓦工、石匠等都奉魯班為“祖師”,為他建廟奉祀。明代初年匯編的關(guān)于土木工匠營造法式的書命名為《魯班經(jīng)》,書中還專門講了“魯班仙師源流”。魯班傳說在團結(jié)教育工匠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魯班傳說除在漢族人民中傳播外,在一些少數(shù)民族(如白、壯、苗、瑤、彝、水、土家、仡佬、布依等族)中也有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