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德六年(959年),封為吳王,以尚書令參與政事,入住東宮。
建隆二年(961年),李璟遷都洪州(今南昌),封其為太子監(jiān)國,留守金陵(今南京)。六月,李璟病逝,繼承皇位,在金陵登基。
建隆三年(962年),遣客省使翟如璧入貢北宋,宋太祖釋放南唐降卒千人。十一月,遣水部郎中顧彝入汴京進貢。
乾德元年(963年)四月,以陳洪進為節(jié)度使,以維持泉州對南唐的隸屬關系。七月,奉詔入京面見宋太祖。
乾德二年(964年),任韓熙載為中書侍郎、勤政殿學士,主持貢舉;又命徐鉉主持復試。三月,頒布鐵錢。九月,封長子李仲寓為清源公,次子李仲宣為宣城公。十月,李仲宣夭折,皇后(大周后)感傷而逝,撰《昭惠周后誄》悼念。
乾德四年(966年)八月,遣龔慎儀持詔書出使南漢,相約臣服宋朝,龔慎儀至南漢,被扣留。
乾德五年(967年)春,命兩省侍郎、給事中、中書舍人、集賢勤政殿學士值班光政殿,咨問國事,每至深夜。
開寶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滅南漢,屯兵漢陽,非常恐懼,去除唐號,改稱“江南國主”,并遣其弟鄭王李從善朝貢,上表奏請罷除詔書不直呼姓名的禮遇,宋太祖同意,但扣留李從善。
開寶五年(972年)正月,下令貶損儀制:下“詔”改稱“教”;改中書、門下省為左、右內史府,尚書省改為司會府,御史臺改為司憲府,翰林改為文館,樞密院改為光政院;降諸“王”為“公”,避諱宋朝,以示尊崇。
開寶六年(973年)夏,宋太祖遣翰林院學士盧多遜出使南唐,上表愿接受北宋冊封爵位,被拒。十月,內史舍人潘佑感于國運衰弱,上書極言勸諫李平為尚書令,徐鉉、張洎進言“李平妖言惑眾,煽動潘佑犯上”,遣人收捕,潘佑在家中自殺,李平亦自縊獄中。
開寶七年(974年),多次求和遭拒,宋軍封鎖長江,南唐外援斷絕。招募兵卒,但終因實力懸殊節(jié)節(jié)敗退。
開寶八年(975年),宋軍攻破金陵,奉表投降,南唐滅亡。
開寶九年(976年)正月,被俘送到汴京,宋太祖封他為違命侯,拜左(一說右)千牛衛(wèi)將軍。同年,宋太宗即位,改封他為隴西公。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8月13日),死于北宋汴京,時年四十二歲整,宋太宗追贈其為太師,追封吳王,葬洛陽北邙山。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浪淘沙·簾外雨漏漏》《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書琵琶背》《望江南·多少恨》《烏夜啼·昨夜風兼雨》《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蝶戀花·遙夜亭皋閑信步》《浪淘沙·往事只堪哀》等
李煜后期的詞作,凄涼又悲壯,意境深遠,為后來的“豪放”詞埋下了伏筆,同時也成為婉約派的開山祖師和承上啟下的一代宗師。他將詞的創(chuàng)作向前推動了一大步,成就主要體現(xiàn)在:表現(xiàn)領域超過了前人,多直抒胸臆,情真語摯;語言的運用自然精煉,形成既清新又雅致的藝術特色;他的詞兼有沉郁與婉約兩種風格,在晚唐五代詞中獨樹一幟。
加強中央集權
親理冤獄,減免刑罰
善待勛舊,安定人心
重視人才
變更弊政、與民生息
改革田制
鑄造鐵錢
加征賦稅,寬縱僧寺
繕甲募兵備戰(zhàn),設置了龍翔軍,訓練水戰(zhàn),以備不時之需。
展開積極的外交,向鄰邦斥之以唇亡齒寒之理,希望可以得到他國的援兵。
推行儒學
倡導文學
搜集和整理文獻
重視科舉
崇信佛教
對宋連年進貢,備藩臣禮”。
南唐文學家史虛白:后主天性喜學問……其論國事,每以富民為務,好生戒殺,本其天性。(《釣磯立談》)
明代詩論家胡應麟:后主目重瞳子,樂府為宋人一代開山。蓋溫韋雖藻麗,而氣頗傷促,意不勝辭。至此君方為當行作家,清便宛轉,詞家王、孟。(《詩藪·雜篇》)
清初文學家余懷:李重光風流才子,誤作人主,至有入宋牽機之恨。其所作之詞,一字一珠,非他家所能及也。(《玉琴齋詞·序》)
清代詞人徐釚: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詞苑叢談》)
清代學者郭麐:作個才子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南唐雜詠》)
中國當代作家柏楊:南唐皇帝李煜先生詞學的造詣,空前絕后,用在填詞上的精力,遠超過用在治國上。(《濁世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