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項公園規(guī)?;趾辍榕浜暇皡^(qū)開發(fā),衛(wèi)東區(qū)在山前山后修筑了五條四通八達的盤山公路,全長25公里;山南坡陡峭處景區(qū)還辟建了666級寬闊的登山石階和五曲下山滑梯,游人乘車、徒步均可直達山頂。另外在山頂還可以騎馬,如果你是專業(yè)的騎手在接近山頂?shù)牡胤接袑I(yè)的遛馬場。擬建的大型市雕、地質(zhì)博物館、觀景臺等群體園林建筑襟披袂連,蔚然壯觀。
我市的八大景觀:“鷹林疊翠”、“石道沖天”、“城樓迎雁”、“金柱插云”、“銀河流泉”、“天池映月”、“寨跡飄香”、“古城夕照”。
雄踞鳥瞰,風光旖旎的山項公園以其獨特的地形歲月、奇趣天成的自然景觀和繽紛絢麗的人文景觀,令人神往,宛如一朵含苞初放的旅游奇葩,光彩照人。山頂公園正成為了本市居民休閑度假及外地游客觀光游覽的好去處。
平頂山位于本溪市區(qū)南,海拔六百五十七公尺。山勢巍峨,頂部平坦,面積有二百五下畝,故名“平頂山”。山頂四周有絕壁圍繞,似刀削斧劈,崢嶸峻秀。置身北端崖上,偌大山城,一覽無余。山南有公路直通山頂。山頂有古廟、碑林、電視轉(zhuǎn)播臺。將逐步把山頂建成為高山植物園。平頂山是本溪市的衛(wèi)士,自古以來就是兵家爭奪之地,至今尚有戰(zhàn)爭遺跡登山俯瞰,美麗的本溪市區(qū)盡收眼底。西望太子河,蜿蜒如帶,流過市中心,而逝于西山腳下。四座鐵路橋和兩座公路橋橫跨太子河,銜接兩岸,真好像中國墨竹畫一樣,一節(jié)一節(jié)地鉤到銀色的竹竿上。南面是高爐群,火光映天,煙霧迷漫。河西岸是聞名遠東的彩屯煤礦豎井。河東岸是橫穿全市的沈丹鐵路,條條鐵軌如同巨蟒向南北伸延。太子河兩岸廠房林立,街樹掩映著黃、白、紅、橙各種顏色的建筑群,把市區(qū)點綴得五彩繽紛。近處是市區(qū)的綠色寶珠--"望溪公園",一片蒼松翠柳擁簇著玉碑紅亭。如果遇上晴朗天氣,極目遠眺,百里外的遼陽白塔可綽約映入眼中?;赝闹?,峰巒起伏,眾山皆小,斂回目光,漫山陡壁,扶松踏草、尋訪古跡,一幕幕烽煙戰(zhàn)火,油然浮現(xiàn)于腦際。平頂山是古今兵家爭奪之地,明初龍虎將軍馬云、葉旺,戰(zhàn)幾無)朝遼東遺臣高家媽就在這里。明成化四年,建州女真軍過鴉鶻關,入侵本溪,明軍遼中衛(wèi)僉事胡珍,在此設伏阻擊,敵眾勢強,明將雖奮勇抵抗,奈因寡不敵眾,胡珍以下五十六員大小將領全部戰(zhàn)死。清末,日俄兩個帝國主義因分贓不均而火并,在我們國土上打仗,這里更是炮聲隆降。據(jù)《東三省古跡遺聞》記載,清初,俠士神彈李五,恥為清官,隱居在平頂山的"玉皇閣"。迄今尚存一間廟兩口缸,他飲用的一眼井水仍清泉汪汪。晚清拔貢、遼陽秀才白永貞曾為他留下一塊石刻,上鑿:"英風萬古"、"玄極無上"、"警世無方"十二個字,他那英風俠骨,引起后人的贊賞和回憶。
而今,這座飽經(jīng)滄桑、閱盡人間春色的高峰,已是舊貌換新顏了。一條柏油公路由山南直達峰頂,巍峨的電視發(fā)射塔聳立山巔,久居城市的人們,每逢節(jié)假日常結伴登山,賞目舒懷。為開發(fā)平頂山旅游資源,本溪市新建了平頂山索道,更加方便了平頂山的旅游觀光。
本溪平頂山,原名“青云山”“平定山”,海拔高度657米,(索道票上印為661.2米,有待考證)占地面積17平方公里,是一座美麗的“城中之山”,仿佛一顆鑲嵌在燕東盛境上的璀璨明珠,傲然屹立于山城,見證著山城的巨變。向山城人民述說著歷史、展示著未來。
翻開歷史的畫卷,我們可以看到早在3000年前,平頂山就有古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傳說唐朝紅袍督蓋蘇文之妹駐山修筑營盤,開鑿“七口水井”,只保留四口,至今仍出水的唐朝古井就是平頂山兵家爭奪之地的早記錄,驗證了平頂山“兵山”之說。山頂?shù)脑懦菈z址向我們述說著從前的金戈鐵馬,見證著歷史的興衰和演變;收集有誥封碑、墓碑、寺廟碑等四十余塊的碑林,向我們展示著遼東上千年文化底蘊和近百年城市的文化積淀;清朝的日俄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殘留的軍事碉堡、坑道、掩體等,更是成為平頂山戰(zhàn)役及解放本溪戰(zhàn)爭的直接歷史見證。
平頂山市因山得名---平頂山,山頂公園,位于市區(qū)北平頂山頂,平頂山市的名字有此而來。山頂公園海拔高度426.5米,山頂平坦,頂平如砥,面積850畝。興建的山頂公園已初具規(guī)模,山頂公園建在海拔427米高的平頂山山頂上,面積約0.6平方公里,公園內(nèi)道路縱橫,奇木成行,花壇錦簇,草坪如毯,山前有成片的松林、柏林、槐林,茂密旺盛,生機盎然,登山石階666級,直沖山頂,雄偉壯觀。植樹種草,輔以雕塑噴泉、園林建筑。山頂公園成為本市居民休閑度假及外地客人觀光游覽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