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節(jié)島里具神秘色彩的是島上的摩艾石像。全島發(fā)現(xiàn)1000多尊巨大的半身人面石像,其中600尊整齊地排列在海邊的石島上。石像大小不等,高6-23米,重約30-90噸,它們形象奇特,神情嚴肅,面對大海,似乎若有所思。
這些巨大的石雕像大多在海邊,有的豎立在草叢中,有的倒在地面上,有的豎在祭壇上。石像一般7-10米高,重約90噸。它們的頭較長,眼窩深,鼻子高,下巴突出,耳朵較長。它們沒有腳,雙臂垂在身軀兩旁,雙手放在肚皮上。這些石像是用淡黃色火山石雕刻成的。
有的還戴著帽子,帽子是用紅色巖石刻成的,高幾米,形狀像個圓柱。有的石像身上還刻著符號,有點像紋身圖案。除此之外,還發(fā)現(xiàn)了比這些巨大的石像還要大一倍的石像,但它們多是半成品。
在2011年的發(fā)掘行動中,對位于Rano Raraku地區(qū)的兩座身體埋在土里并且只露出頭部的摩艾展開挖掘,發(fā)現(xiàn)了2尊摩艾不僅擁有非常高大的身體,它們的背部還有精細雕紋。
據考察測定大約雕鑿在公元1100-1680年間。這些巨大石像使人驚嘆,這些雕像代表什么?是誰雕刻的?怎樣雕刻的?怎樣雕刻、運輸、排列的?這些問題眾說紛紜。
雕鑿目的復活節(jié)島是一個智利的小島,距智利本土3600多千米。一提起復活節(jié)島,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那矗立在島上的600多尊巨人石像。石像造型之奇特,雕技之精湛,著實令人贊嘆。人們不禁要問,這么多的石像是什么人雕鑿的?雕鑿如此眾多的石像的目的是什么?是供人瞻仰觀賞,還是叫人頂禮膜拜?近些年來,一些國家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都曾登島考察,企圖弄個水落石出,結果雖提出種種解釋,但也只能是猜測,不能令人信服。
島上居民對于這些石雕絲毫沒有歷史記憶,也不知石像是在刻誰 ,一點都不像當?shù)氐耐林羌o念什么人?或是神呢?還是有“人” 曾經教導過他們一些我們不曾知道的知識,而令他們難忘,感恩之余,雕刻這些石像,以資紀念呢? 或者是否暗示著石像所看方向有什么重大的秘密等待人類發(fā)掘?石像建造的猜測石像用火山巖雕成,豎立在平臺上。有些石像的頭上有一塊紅石頭,就像戴了一頂”帽子”。這些石像是由公元400年左右來到島上的人雕成的。
復活節(jié)島上的石像,一般高7—10米,重達30—90噸,有的石像一頂帽子就重達10噸之多。石像均由整塊的暗紅色火成巖雕鑿而成。所有的石像都沒有腿,全部是半身像,外形大同小異。石像的面部表情非常豐富,它的眼睛是專門用發(fā)亮的黑曜石或閃光的貝殼鑲嵌上的,格外傳神。個個額頭狹長,鼻梁高挺,眼窩深凹,嘴巴噘翹,大耳垂肩,胳膊貼腹。所有石像都面向大海,表情冷漠,神態(tài)威嚴。遠遠望去,就像一隊準備出征的武士,蔚為壯觀。
面對這一尊尊構思奇巧的巨人石像,游客們自然會有一連串的疑問:石像雕于何時?如此高大的石像又用什么辦法搬到海濱?一些尚未完工的石像,又是遇到什么問題而突然停了下來?考古學家推斷,最少每天要動用30個勞工,工作8小時,約用1年時間才雕鑿出1個石像。不過,這還未計算搬運石像到海邊的工程,估計需要90人,于兩個月時間內可將石像搬運出來。最后,還要3個月才能將石像聳立起來。
可是考古學家怎樣也想不到,原來還在人像頭上的石帽子。石帽子是由西面的火山Puna Pau取材的。因為Puna Pau的火山巖石是磚紅色的,非常特別。紅帽子由此處雕好再運往海岸,怎樣升起,放在足有10米高人像的頭上呢:為揭示這些謎,科學家們進行了長期調查,對于一些問題已有了初步的答案。
據有關學者考證,人類登上復活節(jié)島始于公元1世紀,石像的底座祭壇建于公元7世紀,石像雕鑿于一世紀以后。到12世紀時,這一雕鑿活動進入鼎盛時期,前后歷經四五百年。大約到1650年前后雕鑿工程停了下來。從現(xiàn)場環(huán)境看,當時忽然停工的直接原因可能是突然遇到天災,比如說火山噴發(fā),或是地震、海嘯之類的自然災害。至于石像代表了什么,多數(shù)學者認為,可能是代表已故的大酋長或是宗教領袖。
接下來的問題是石像是怎么運到海邊的。在島的東南部采石場,還有300尊未雕完的石像,最高的一尊高22米,重約400噸。據當?shù)厝藗髡f,要運走這些石像,是靠鬼神或火山噴發(fā)的力量搬到海邊的。
還有的說,是用橇棒、繩索把躺在山坡上的石像搬到大雪撬上,在路上鋪上茅草蘆葦,再用人拉、棍撬一點一點移動前進的。但是,一些考古學家真的組織人這樣做了。但2013年,有美國研究團隊提出了另一種說法,認為石像是“走”到海邊的。
要揭開這些環(huán)繞整座島嶼神秘石像的秘密很困難,雖有文字記載但仍沒人能解讀其中含義。不過從被推倒、摧毀的石像遺跡,考古學家解開了巨石像的秘密。 在文明全盛時期,復活節(jié)島巨石像一度有八百多座,但僅剩一百五十座。而這些石像消失的原因,記錄拉帕努伊人對信仰神圣力量堅定執(zhí)迷和走火入魔的過程。 巨石像建造時間約于西元一千年前,當時的復活島為一濃密棕櫚森林覆蓋的島嶼,島上有三座死火山,火山巖質地軟、重量輕,易于搬動雕刻,拉帕努伊人相信巖石可以象征他們神圣信仰的永恒不滅,因此利用火山巖在六百年間完成八百多座巨石像。拉帕努伊人將這些石像視為守護神,以保佑作物豐收及好運,因此每個部落都擁有自己的石像。但隨著人口增長,拉帕努伊人全盛時期曾高達七千人,巨石像的尺寸和數(shù)量也隨著增加,有些石像體積甚至大到無法搬離采石場。不同于英國的巨石陣有無窮盡的森林木材足以移動巨石,復活節(jié)島的棕櫚林規(guī)模小,巨石像卻龐大無比,最終樹木被砍伐殆盡,生態(tài)系統(tǒng)完全摧毀,食物逐漸短缺,也無法建造船只離開,被困在島上的拉帕努伊人,甚至相互殘殺取食人肉,并將情緒發(fā)泄在巨石像,巨石像一一被推倒,成為今日殘存的遺跡,徒留后人憑吊。
石頭巨人真的這樣重嗎?不見得,復活節(jié)島的石像遠沒有人們所傳說的那樣重。我們知道,海洋中的火山島都是由玄武巖構成的。玄武巖十分堅硬,很難加工,比重一般為3-3.2克/立方厘米。若按此計算,復活節(jié)島上最大的石像高21.8米,肩寬2.5米,截面近5平方米,扣除砍掉的30-40立方米巖石,剩下來的石像重量就有50-80噸,甚至上百噸重了。聽起來這很有道理,但事實如何呢?用來雕刻石像的材料不是玄武巖,而是凝灰?guī)r和層凝灰?guī)r,有的甚至是浮石,它們之中只有某些巖石的比重達到1.7克/立方厘米,而大部分巖石的比重都小于1.4克/厘米3。至于浮石,它的比重就更輕了,它干燥后,比水還要輕,會浮在水面上,所以才叫浮石。因此,最大、最重的帽子至多也不超過5噸。復活節(jié)島的大部分雕像高度為3-5米,10-12米的雕像并不多,只有30-40尊,它們的重量至多也不過10多噸,大部分雕像的重量還不到5噸。想當初,水手們毫不費力地把一尊雕像裝上小船,運到輪船上去,因為它根本就沒那么重。不久前,人們對復活節(jié)島上的雕像進行修整,15噸的吊車就把最重的雕像吊起來安放到阿胡上去了??梢姷裣癫⒎侨藗冋f的那么重。
不僅石像的重量被大大夸大了,普卡奧的重量也被夸大了??瓷先ブ睆竭_3米、高為2.5米的大帽子的確令人肅然起敬,重量似乎是驚人的。海爾達爾認為一個普卡奧足有5只大象那樣重。但不要忘記,普卡奧是由普那帕奧火山的黑色凝灰?guī)r,即浮石造成的。這種浮石曬干后就會浮在水中,只有里面吸足了水才會沉下去。
拖運這種由比重比水還輕的巖石制成的大帽子用不了花費太大的力氣,五個人就能搬動一頂直徑為1米的普卡奧。而且,用來制造普卡奧的巖石也很容易加工,用普通帶鋸齒的刀就能把它切割下來,用錘子敲擊它,巖石表面雖不致碎裂,但也會出現(xiàn)皺紋。很明顯,復活節(jié)島上的古代雕刻家非常了解浮石的這種特性,他們制好帽子后,不是搬著他到處跑,而是把它滾向阿胡,再放到石像的頭上去。因為當普卡奧在地上滾動的時候,它并不破碎,而是棱角都沒了,變成了圓形。況且,復活節(jié)島上的雕像并不都是戴帽子的,戴帽子的雕像只不過是一種例外。迄今為止,人們只發(fā)現(xiàn)30座戴帽子的雕像,而且這些戴帽子的雕像又都站立在有浮石層的地方。
毋庸置疑,帽子就是在石像附近造好的,然后再順著用石塊疊成的腳手架滾到雕像的頭上,而不是抬上去的。許多人認為,復活節(jié)島巨大的石像先是在拉諾洛拉克火山采石場里雕刻出來,然后再運到海邊,并在那里為它們修建阿胡。雕像的帽子是在普那帕奧火山采石場立志成的,然后再運到海邊。最后,人們把巨型雕像放到阿胡上,再給它們戴上帽子。這聽起來很有道理,但事實卻并非如此我們已經說明了普卡奧是怎樣制成,又是怎樣戴到石像頭上去的。
【最新研究:復活節(jié)島石像是“走”到海邊的】復活節(jié)島位于南太平洋,以矗立在海邊數(shù)百尊巨型石像聞名于世,關于這些石像的來歷及搬運之謎,眾說紛紜。2013年6月中旬,有美國研究團隊推翻了之前的“圓木移動說”,推斷石像是“走”到海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