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2年,出生于浙江余姚,名守仁,字伯安,因曾筑室陽明洞,自號陽明子。
1489年,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決心窮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沒有發(fā)現(xiàn),人卻因此病倒。從此,對“格物”學說產(chǎn)生了極大的懷疑,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1492年,21歲中浙江鄉(xiāng)試,顯露文才。
1499年,中進士,授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
1504年,起用授兵部武選司主事。
1506年,上疏救戴銑等言官,遭廷杖四十,貶貴州龍場驛丞。
1509年,調(diào)任廬陵縣令,次年,升任南京刑部主事。
1511年,歷任吏部驗封司主事、署員外郎、吏部文選司主事。
1512年,歷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南京太仆寺少卿。
1514年,升任南京鴻臚卿。
1516年,任右僉都御史,平定漳南、桶岡等民變,設(shè)崇義縣。
1517年,率領(lǐng)書生和偏裨,蕩平為患數(shù)十年的盜賊,附近的人都驚呼守仁是神。
1519年,率軍生擒寧王朱宸濠,僅用35日平定叛亂。
1527年,平定思恩、田州叛亂。
1529年,于南安府青龍浦舟中逝世,臨終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大學問》、《王陽明全集》、《傳習錄》、《瘞旅文》等
王守仁反對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變的戒律,反對盲目地服從封建的倫理道德,而強調(diào)個人的能動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學命題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論,具有要求沖破封建思想禁錮、呼吁思想和個性解放的意義。王陽明廣收門徒,宣傳他的思想主張,史稱“陽明學派”(又稱“姚江學派”)。他的著作有《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行世,被學術(shù)界評價為“中國封建中世紀社會后期出現(xiàn)的、最早的啟蒙哲學”。
陽明學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學說之一,后傳于日本,對日本及東亞都有較大影響。陽明心學是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學說之一。陽明心學不是唯心之學,也不僅僅是心理之學,而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既強調(diào)道法自然,又主張?zhí)烊撕弦?,更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等一系列哲學思想之集大成,通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實現(xiàn)了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主體與客體的統(tǒng)一和內(nèi)圣與外王的統(tǒng)一。站在今天新的歷史方位上,傳承發(fā)揚陽明心學,有著重大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朱載坖:兩肩正氣,一代偉人,具撥亂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賞,朕甚憫焉!因念勛賢,重申盟誓。
張岱:陽明先生創(chuàng)良知之說,為暗室一炬。
魏禧:陽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為三百年一人。
蔡元培:明之中葉王陽明出,中興陸學,而思想界之氣象又一新焉。
曾國藩: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