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藍(lán)鹟(學(xué)名:Eumyias thalassinus)小型鳥類,體長13~16厘米。雄鳥通體為鮮艷的銅藍(lán)色,眼先黑色,尾下覆羽具白色端斑。雌鳥和雄鳥大致相似,但不如雄鳥羽色鮮艷,下體灰藍(lán)色,頦近灰白色。亞成鳥灰褐沾綠,具皮黃及近黑色的鱗狀紋及點(diǎn)斑。
相似種純藍(lán)仙鹟體型較小,雌雄異色,雄鳥通體淡藍(lán)色,無光澤,腹以下灰茶黃色,尾下覆羽無白色端斑,野外不難識別。
繁殖于西藏南部、華中、華南及西南。部分鳥在中國東南部越冬。不常見于高至海拔3000米的松林及開闊森林。在較低處越冬。喜開闊森林或林緣空地,由裸露棲處捕食過往昆蟲。叫聲為tze-ju-jui,急促而持久的高音鳴唱,音調(diào)無變或逐漸下降;較純藍(lán)仙鹟少低啞聲。
序號 中文名 學(xué)名 命名人及年代
01 銅藍(lán)鹟指名亞種 Eumyias thalassinus thalassinus Swainson,1838
02 銅藍(lán)鹟緬泰亞種 Eumyias thalassinus thalassoides Cabanis,1850
主要棲息于海拔900~3700米的常綠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針葉林等山地森林和林緣地帶,春、秋和冬季也下到山腳和平原地帶的次生林、人工林、林緣疏林灌幾叢、果園、農(nóng)田地邊以及住宅附近的小樹叢和樹上。
原生種分布地:孟加拉、不丹、文萊、柬埔寨、中國、印度、印度
綠:原生種分布;紫:迷鳥分布(稀少)
綠:原生種分布;紫:迷鳥分布(稀少)
尼西亞、老撾、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泰國、越南。
迷鳥分布地:伊朗。
在中國主要分布于陜西南部秦嶺,四川北部茂汶、東部萬縣、東南部秀山、酉陽、南川、南部屏山、雷波、美姑、峨邊、西南部西昌、會東、木里、鹽源、西部康定、瀘定、石棉、漢源、中部寶興、全天、峨眉、灌縣、成都,貴州北部習(xí)水、遵義、綏陽、東北部江口、中部貴陽、貴定、惠水、都勻、龍里、雷山、東南部榕江、三都、南部平塘、羅甸、望謨、冊亨、西南部興義、安龍、興仁,云南西北部貢山、維西、西部騰沖、盈江、潞西、永平、耿馬、保山、龍陵、雙江、永德、淪源、西南部西盟、西雙版納,東南部蒙自、西疇、文山、馬關(guān)、東北部永善、中部昆明、富民、景東,西藏南部聶拉木,易貢、錯那、察隅、墨脫、拉隆,湖北,湖南,廣西,廣東和福建等地。
雄鳥通體輝銅藍(lán)色,尤以額、頭側(cè)、喉、胸較鮮亮,額基和眼先黑色,并延伸到眼下方和頦部。兩翅和尾表面顏色同背或為輝綠藍(lán)色,被蓋覆而不可見的翅和外側(cè)尾羽褐色或暗褐色,外翈羽緣深藍(lán)色。尾下覆羽具白色端斑。
雌鳥和雄鳥大致相似,但體色較暗,不如雄鳥鮮艷。尤其是下體,多呈灰藍(lán)色而少銅藍(lán)色,眼先和頦白色而具灰色斑點(diǎn)。
虹膜褐色或栗褐色,嘴黑色,腳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14~23g,♀13~23g;體長♂123~175mm,♀138~156mm;嘴峰♂8~12mm,♀9~10mm;翅♂79~89mm,♀78~85mm;尾長♂64~83mm,♀65~76mm;跗蹠♂15~17mm,♀15~17mm。(注:♂雄性;♀雌性)
常單獨(dú)或成對活動,多在高大喬木冠層,也到林下灌木和小樹上活動,但很少下到地上。性大膽,不甚怕人,頻繁地飛到空中捕食飛行性昆蟲,也能像山雀一樣在枝葉間覓食。鳴聲悅耳,早晨和黃昏鳴叫不息。
食性:主要以鱗翅目、鞘翅目、直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部分植物果實和種子。
遷徙:銅藍(lán)鹟在我國云南為留鳥、福建、香港等地為冬候鳥,其他地區(qū)為夏候鳥,3月初也見于貴州、四川等地,或許在四川和貴州亦為留鳥。
繁殖期在5~7月間,通常營巢于岸邊、巖坡和樹根下的洞中或石隙間,也在樹洞、廢棄房舍墻壁洞穴中營巢。巢呈杯狀,主要由綠色苔蘚構(gòu)成,有時摻雜有細(xì)根和草莖,內(nèi)墊有更細(xì)的須根和苔蘚。每窩產(chǎn)卵3~5枚,通常4枚,卵白色或粉紅白色、有的在鈍端被有暗色斑點(diǎn),卵的大小為17~22mm×13.8~16mm。
種群數(shù)量未知,但在分布地屬常見物種(del Hoyoet al. 2006)。中國約有1000只越冬鳥(Brazil 2009)。銅藍(lán)鹟在中國云南、貴州等局部地區(qū)較常見,種群數(shù)量較豐富。由于該鳥羽色艷麗,鳴聲婉轉(zhuǎn),常被大量捕捉供籠養(yǎng)觀賞,致使種群數(shù)量遭致一定程度的破壞,應(yīng)控制捕獵,加強(qiáng)保護(hù)。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hù)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無危物種(LC),2012年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