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儒學案》是黃宗羲的代表作之一,成書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
《明儒學案》共六十二卷。明黃宗羲(1609-1695)撰。明代學術(shù)思想史專著。黃氏著此書之前。明代理學家周汝登曾著《圣學宗傳》,明清之際理學家孫奇逢曾著《理學宗傳》,對明代諸儒學說加以總結(jié)。黃氏認為周書主張禪學,孫書雜收,不得要領,聞見不廣,論述不當,因此廣采明代諸儒文集、語錄,根據(jù)各家宗旨,分宗立派,于康熙十五年(1676)著成此書。
全書首冠《師說》一卷,列方孝孺等二十五人。次以有所授受者分為各學案,以特起者、后之學者、不太著名者總列為《諸儒學案》,最后為《附案》。計《崇仁學案》四卷,列吳與弼等十人?!栋咨硨W案》二卷,列陳獻章等十二人?!逗訓|學案》二卷,列薛□等十五人?!度瓕W案》一卷,列王恕等六人。《姚江學案》一卷,列王守仁等三人?!墩阒型蹰T學案》五卷,列徐愛等十八人,又附記一人?!督彝蹰T學案》九卷,列鄒守益等二十七人,又附記六人。《南中王門學案》三卷,列黃省曾等十人?!冻型蹰T學案》一卷,列蔣信等二人?!侗狈酵蹰T學案》一卷,列穆孔暉等七人?!痘涢}王門學案》一卷,列薛侃等二人?!吨剐迣W案》一卷,列李材一人。《泰州學案》五卷,列王艮等十八人,又附記三人?!陡嗜獙W案》六卷,列湛若水等十一人。《諸儒學案》十五卷,列方孝孺等四十二人?!稏|林學案》四卷,列顧憲成等十七人。其中吳桂森有目無傳,實十六人?!掇綄W案》一卷,列劉宗周一人。以上各學案,《諸儒學案》共六十二卷、列二百零一人,又附記十人?!陡桨浮妨袘涞任迦恕:稀稁熣f》、各學案(包括附記)、《諸儒學案》、《附案》共列二百四十一人。每學案都冠以敘論,簡介該學案概況,次分列該學案學者,介紹其生平、主要學術(shù)觀點,并加以評說。最后節(jié)錄各學者的重要著作或語錄。
書中所列,大體初期以崇仁(吳與弼)、河東(薛瑄)、白沙(陳獻章)為主;中期以姚江(王守仁)為主;末期以東林(顧憲成等)、蕺山(劉宗周)為主。黃宗羲出自姚江學派,所以總觀此書大致以王守仁為中心,除專列《姚江學案》外,還列《浙中王門學案》、《江右王門學案》、《南中王門學案》、《楚中王門學案》、《北方王門學案》、《粵閩王門學案》,以及屬于王學而略有變化的《止修學案》、《泰州學案》等,居學案總數(shù)一半以上。謂“有明學術(shù),自白沙開其端,至姚江而始大明”,“自姚江指點出良知人人現(xiàn)在,一返觀而自得,便人人有個作圣之路。故無姚江,則古來之學脈絕矣”。
《四庫全書總目》謂黃氏“欲抑王尊薛則不甘,欲抑薛尊王則不敢。故于薛之徒陽為推重而陰至微調(diào),于王之徒外示排擊而中存調(diào)護”,反映了黃宗羲尊王抑薛的學術(shù)傾向。書中未為李贄立案,對顏鈞、何心隱只在《泰州學案》敘論中提到,也不免偏見。此書為中國第一部系統(tǒng)的學術(shù)史專著,開后世“學案”體之先聲。取材豐富,編纂有法,分類有序,證論切要,對后世學術(shù)思想影響深遠。梁啟超《清代學術(shù)概論》謂“清代學術(shù)之祖當推宗羲,所著《明儒學案》,中國自有學術(shù)史,自此始也”。
此書初由萬貞一刻于康熙三十年(1691),只刻三分之一。雍正十三年(1735)鄭性續(xù)刻萬氏未刻者,至乾隆四年(1739)刻完,世稱二老閣刻本。又有康熙三十二年至四十六年故城賈潤、賈樸刻本,即紫筠齋本。此本改動次序,以《祟仁學案》首列“康齋”(吳與弼)改為首列“敬齋”(胡居仁),將《王門學案》改為《相傳學案》。后會稽莫氏用紫箔齋抄本、校以萬刻本訂正紫箔齋本次序,校正錯誤,于道光元年(1821)刻成。1936年《四部備要》本即據(jù)此本影印。光緒三十一年(1905)杭州群學社石印《黃黎洲遺書》本,只收入二老閣本《師說》、《敘傳》、《敘論》,共八卷,其它不錄。1985年中華書局出版沈芝盈點校本,以光緒八年馮全垓重印二老閣本為底本,校以紫筠齋本及《四部備要》本,據(jù)紫筠齋本及莫晉刻本增補部分內(nèi)容?!逗訓|學案》增人楊應詔敘傳、《姚江學案》增人許半生、王司輿敘傳、《浙中王門學案》增人胡瀚敘傳、《南中王門學案》增人薛甲敘傳、《甘泉學案》增人王道敘傳。
《明儒學案》的編寫不僅流派分明,而且能抓住各人的主要思想,每派立一學案,先以小序為概括的說明,其下分列各學者,依次敘述傳略,摘錄其重要著作或語錄等,以具體的材料表明各學者的思想見解,間有作者自己的意見。特別是每個人的小傳,雖然長短不一,卻都能表達出人物的個性、特長以及一生的功過。他在凡例中說:“此編以有所授受者分為各案,其特起者后之學不甚著名,統(tǒng)列諸儒之案?!庇终f:“是編皆從全集纂要鉤玄,未嘗襲前人之舊本也。”這是提出了分立學案的明確原則,又指出所摘錄者都是取自原書,未有轉(zhuǎn)錄于他書者,是為本書的一個特點。凡例還說:“學問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著為真,凡倚門傍戶,依樣葫蘆者,非流俗之士則經(jīng)生之業(yè)也。此編所列,有一偏之見,有相反之論,學者于其不同處正宜著眼理會,所謂一本而萬殊也。以水濟水,豈是學問!”這段話是撰者判斷各人思想的標準。他認為隨聲附和、人云亦云者,無足輕重。每個人的思想都應有其獨到的地方。只有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事物,才能有更全面更正確的認識。
(明)黃宗羲(1610~1695),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學家。字太沖,號梨洲,又號南雷,浙江余姚人。遍學天文、地志、歷算、音律,九流百家。著《明文海》四八二卷、《明文授讀》六二卷、《明儒學案》與晚年所輯《宋元學案》合志七○○年儒苑門戶?!睹饕拇L錄》集中批判封建專制制度。所作散文有《南雷文案》一○卷,《南雷文定》前集一一卷、后集四卷、三集三卷、四集四卷、五集三卷,又約之為《南雷文約》四卷。所作《感舊》、《山居雜詠》、《八哀詩》等均可作史詩讀。是清代浙東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對清代史學的發(fā)展有重要影響。
首列《師說》一篇,作為全書總綱;以下略按時代先后和學術(shù)流別列出17個學案,總敘明代學者210多人,每個學案前面為案序,略述該學派師承淵源、主要代表人物、學術(shù)宗旨等內(nèi)容;其次是學者小傳,首列學派創(chuàng)始人作為案主,然后按照師承或地域臚列本派學者個案;小傳之后摘錄傳主的主要學術(shù)著作或言論之精華,編成《語錄》,間或撰有案語加以評論,力求全面客觀地反映出每個學案的學術(shù)風貌。
《明儒學案》以王守仁心學發(fā)展演變?yōu)橹骶€,全面系統(tǒng)地反映出明代學術(shù)發(fā)展的全貌。明代前期,朝廷大力提倡程朱理學。但是,隨著明代中期各種社會矛盾不斷激化,維護傳統(tǒng)倫理綱常的理學思想已經(jīng)不能適應社會需要,逐漸趨于保守和沉寂。與此同時,一些有識之士不滿于思想界的僵局,開始脫離正宗理學的束縛,醞釀著新的學術(shù)思想。到明代中葉,王守仁建立起心學理論體系,取代程朱理學成為思想界的主流。后來心學體系逐漸分化,產(chǎn)生了不同的流派。黃宗羲著《明儒學案》,準確地把握了明代心學醞釀、形成、繁榮和分化的軌跡,揭示出明代學術(shù)發(fā)展的主線。他說:“有明學術(shù),白沙開其端,至姚江而始大明?!髞黹T下各以意見攙和,說玄說妙,幾同射覆,非復立言之本意矣?!保ā兑瓕W案序》)
《明儒學案》注重闡明各派學術(shù)思想的宗旨,把握諸家學術(shù)的精髓。黃宗羲鑒于宋元學者《語錄》薈撮簡編、去取失當,使讀者難窺前人學術(shù)精神的弊病,特別強調(diào)準確把握各派學術(shù)宗旨。他指出:“大凡學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處,亦是學者之入門處。天下之義理無窮,茍非定以一二字,如何約之使其在我!故講學而無宗旨,即有嘉言,是無頭緒之亂絲也。學者而不能得其人之宗旨,即讀其書,亦猶張騫初至大夏,不能得月氏要領也?!保ā栋l(fā)凡》)學者講學貴在闡明宗旨,而評價前人學術(shù)尤其需要把握其人宗旨,否則就會像漢代張騫初次赴西域聯(lián)絡大月氏那樣無功而返。正因為他有這樣明確的認識,才能于各家學術(shù)中纂要鉤玄,準確揭明其學術(shù)宗旨。
黃宗羲的編纂思想是闡明各家各派的自得之學,把握學術(shù)思想的真諦。他說:“學問之道,以個人自用得著者為真。凡倚門傍戶、依樣葫蘆者,非流俗之士,則經(jīng)生之業(yè)也。此編所列,有一偏之見,有相反之論。學者于其不同處,正宜著眼理會,所謂一本而萬殊也。以水濟水,豈是學問!”(《發(fā)凡》)因此,黃宗羲對于每一個學派和每一個學者的學術(shù)思想,都盡量揭明其治學宗旨,讓世人明了他們的學術(shù)精髓?!睹魅鍖W案》中這樣的事例隨處可見,例如把陳獻章的治學宗旨概括為“主靜”、“自得”,把王守仁的治學宗旨概括為“慎獨”等等。注重各家各派學術(shù)宗旨避免了面目雷同的空論,使《明儒學案》成為中國古代學術(shù)史著述的杰作。
《明儒學案》是我國古代第一部完整的學術(shù)史著作,開創(chuàng)了史學上的學案體史書體裁。中國古代史學中比較著名的史書體裁是《春秋》《左傳》開創(chuàng)的編年體裁、《史記》《漢書》開創(chuàng)的紀傳體裁、《通典》開創(chuàng)的典制體裁和《通鑒紀事本末》開創(chuàng)的紀事本末體裁?!睹魅鍖W案》是繼上述幾種史書體裁之后又一種重要的史書體裁,適應了我國封建社會后期學術(shù)思想繁榮的需要。
學案體裁中的“學”指學術(shù)、學派,而“案”則謂考察、按據(jù),是敘述學派源流及其學說內(nèi)容、考按學術(shù)事件而加以論斷的專門史學著述形式。在黃宗羲之前,宋代朱熹作《伊洛淵源錄》,明代劉元卿作《諸儒學案》、馮從吾作《元儒考略》、周汝登作《圣學宗傳》,明末清初孫奇逢作《理學宗傳》,雖有學術(shù)史的萌芽,但只反映學派源流,撰寫學者人物傳記,不能反映各家各派的學術(shù)宗旨,仍然屬于紀傳體史書的范疇?!睹魅鍖W案》把明代各派的學術(shù)淵源、學者傳記和學術(shù)宗旨有機結(jié)合起來,構(gòu)成一部系統(tǒng)完整的學術(shù)思想史巨著。繼此之后,清前期黃百家、全祖望撰《宋元學案》,清后期唐鑒撰《國朝學案小識》,民國徐世昌撰《清儒學案》,一脈相承,對中國史學發(fā)展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