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南黃芪是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的特色農產品,2021年4月被農業(yè)農村部公示為“2021年第一批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產品”。
黃南黃芪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范圍包括:同仁市、尖扎縣、澤庫縣、河南蒙古族自治縣,北部為尖扎、同仁兩縣,南部為澤庫縣、河南蒙古自治縣。
黃芪藥材以“根條粗長、甜味足、品質優(yōu)”著稱,可分為4個等級:
特等:呈圓柱條形,去掉疙瘩頭或喇叭頭,頂端間有空心。表面土黃色,質硬、味甘。切面外層白色,中間淡黃色。長70厘米以上,上中部直徑2厘米以上,末端直徑不小于0.6厘米。無須根、老皮、蟲蛀、霉變。
一等:呈圓柱條形,去掉疙瘩頭或喇叭頭,頂端間有空心。表面土黃色,質硬、味甘。切面外層白色,中間淡黃色。長50厘米以上,上中部直徑1.5厘米以上,末端直徑不小于0.5厘米。無須根、老皮、蟲蛀、霉變。
二等:呈圓柱條形,去掉疙瘩頭或喇叭頭,頂端間有空心。表面土黃色,質硬、味甘。切面外層白色,中間淡黃色。長40厘米以上,上中部直徑1厘米以上,末端直徑不小于0.4厘米,間有老皮,無須根、蟲蛀、霉變。
三等:呈圓柱條形,去掉疙瘩頭或喇叭頭,頂端間有空心。表面土黃色,質硬、味甘。切面外層白色,中間淡黃色。上中部直徑0.7厘米以上,末端直徑不小于0.3厘米,間有破短節(jié)子,無須根、蟲蛀、霉變。
黃南黃芪保護區(qū)域土壤類型以栗鈣土、灰鈣土和灌淤土為主,質地壤土,微堿性,土壤有機質豐富,自然土壤腐殖質積累明顯,潛在肥力高,平均有機質總含量為16.5g/kg,地下水資源豐富,耕性和肥力較好,通氣透水,供肥保肥能力適中,耐旱耐澇,抗逆性強,適種性廣,耕作土壤養(yǎng)分一般是氮、鉀、鐵、銅等元素,具有農業(yè)生產全面發(fā)展的有利條件,適宜黃南黃芪種植。為黃南黃芪的生長提供良好的生存環(huán)境,使其根系發(fā)達,根狀莖貯藏養(yǎng)分,因而孕育了品質優(yōu)質的黃南黃芪。
黃南黃芪保護區(qū)域溫度垂直變化明顯,地區(qū)差異顯著,光照充足,日射強,平均氣溫5.5℃,年日照總時數(shù)達2634.9小時,無霜期約150天,氣溫較差13.7℃。
生長期的積溫可達2500℃,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海拔2000-3800米之間,該氣候有利于黃南黃芪的生長,有利于光合作用,果實營養(yǎng)物質積累多,因降雨量小,降低了黃芪受有害生物侵染的幾率,所產黃芪產量高,品質好。
黃南黃芪保護區(qū)域內水資源豐富,主要河流有澤曲河、巴曲河、茫曲河、莫曲河、隆務河等是黃南黃芪的主要灌溉用水來源。
境內河川污染較少,水質良好,適合于農田灌溉和人畜用水,富含鉀、鈣、磷、鐵、鈣等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水質清澈優(yōu)良。
黃南黃芪生長區(qū)域年平均降水量為425.7mm,主要集中在6至9月份,加之種植區(qū)域無化工等污染性工礦企業(yè),無“三廢”排放和空氣污染,也沒有重金屬污染歷史,使得黃南黃芪綠色無污染,營養(yǎng)豐富。
獨特的降水、光照、氣候條件對黃芪獨特的藥性形成具有決定作用。適宜的自然氣候、獨特肥沃的土壤資源,為黃芪生長創(chuàng)造了優(yōu)良的環(huán)境,形成黃芪獨特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