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海星(學名Culcita novaeguineae)又稱饅頭海星,是屬于瘤星科的一種海星。
又稱為"饅頭海星",偶爾出現(xiàn)于各地的珊瑚礁區(qū),成體的腕長可達15公分以上。一般為5只腕足,但腕足特別粗短,區(qū)分不明顯,與體盤連成一團,形如超大型的波羅面包或前一陣子風行一時的巨蛋面包。個體的顏色變異頗大,但主要為紅、褐色系,體表上會有許多末端為黃色的小突起。
本種主要以珊瑚蟲的活組織為食,因此在珊瑚礁區(qū)才有分布,但已極為少見。其幼體棲息的水深似乎較淺,偶爾在潮間帶附近可以發(fā)現(xiàn),體色呈斑駁的淺綠色,體型較扁平,腕足較明顯,外形與成體差異頗多。
面包海星是海星家中的一員,顏色主要有紅色褐色,上面還有一個個黃的小突起,就像面包上的小點綴。面包海星個體較大,體的腕長有15厘米,般5只腕足,整個連在一起,像一個超大的菠蘿面包。面包海星主要分布在瑚礁區(qū)域,但是隨著珊瑚減少,它的身影也越來越少。
有關(guān)面包海星的化學成分研究報道較少,僅有意大利的Rcio小組和前蘇聯(lián)的Kicha等人作過部分工作,從其水提物中分離到5個多羥基甾醇,13個多羥基甾體皂苷和1個磷?;视兔杨愃莆?-68。其中1個多羥基甾醇和5個多羥基甾體皂苷為新化合物,其余化合物在其他海星特別是Halityle regularis中曾發(fā)現(xiàn)過。13個甾體皂苷均為二糖苷,包括3種寡糖鏈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