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雍正(1723年-1735年)
高21.5厘米,口徑3.5厘米,底8.2厘米
首都博物館藏,現(xiàn)公開展覽。
此瓶通體以珊瑚釉作地,以琺瑯彩繪碧桃和翠竹。腹部和頸部各有一只小鳥,蜜蜂飛舞于花叢,呈現(xiàn)出一派鳥語花香、春意盎然的景象。琺瑯彩瓷耗工費時,彩料大多依賴進口,燒造極其珍秘稀少,傳世品罕見。所見如此瓶形制紋飾,國內(nèi)僅此一件。
珊瑚紅地琺瑯彩花鳥瓶,清朝雍正年間瓷器,現(xiàn)收藏于首都博物館。瓶的外壁珊瑚紅釉鋪地,均勻光潤,呈色紅中閃黃,色澤穩(wěn)定。珊瑚紅地上用藍、綠、白、金紅等琺瑯彩料,繪制碧桃花、翠竹、鳥、蜜蜂等紋飾。腹部和頸部共繪兩只小鳥,一只棲于竹枝上,另一只展翅于空中,搖首啼叫,蜜蜂在盛開的桃花間飛舞,一派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景象。該瓶造型線條優(yōu)美流暢,裝飾及工藝技術等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彩繪講究、造型秀美、紋飾細膩、構圖考究,表現(xiàn)出了雍正時期琺瑯彩發(fā)展特點和官窯器物的整體風貌。
琺瑯彩瓷是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于康熙末期創(chuàng)燒的,彩料從法國進口,雍正六年清宮養(yǎng)心殿造辦處琺瑯作煉出了國產(chǎn)琺瑯彩料。借鑒其他美術門類,將詩、書、畫、印入瓷,燒造出最具藝術性的雍正琺瑯彩。琺瑯彩瓷的制作是在兩地進行:所用素白瓷胎,由景德鎮(zhèn)御窯廠進呈;煉制彩料,繪畫題詩及燒造是在清宮造辦處進行。一般由宮廷畫院畫家繪畫稿本,名書法家題寫詩句,然后皇帝親自審核畫稿,名師良匠負責燒彩。雍正時琺瑯彩瓷器上所繪翎毛花卉、山水人物,與清宮廷畫風一脈相承。琺瑯彩瓷是純粹的藝術欣賞品,體現(xiàn)出濃郁的皇族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