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zhì)量特色】
果近卵圓形或近圓形,果皮暗紅帶綠色,裂紋及縫合線均明顯,果肉乳白色,肉質(zhì)特別爽脆,清甜帶特殊香味。
【地標(biāo)地理】
增城市位于廣東省中部、珠江三角洲東北角,北回歸線通過本區(qū)域北部,屬亞熱帶季風(fēng)氣候,日照長、氣溫高、雨量充沛、四季常青,既有熱帶特征,又有亞熱帶特色。雨量充沛,河流眾多,水資源比較豐富。年平均降水量1856毫米,其中:地表水多年徑流量1099.9毫米,年徑流量19.15億立方米。主要河流——增江、東江、西福河多年平均過境客水179.5億立方米,主客水合計(jì)為198.65億立方米,特別適合于種植水稻?!把谉岫嘤?,長夏無冬”是增城市的氣候特征。年平均氣溫為21.8℃。春季,由于受冷暖空氣交替影響,天氣多變,陰雨多,陽光少,空氣潮濕,氣溫在 12.7℃-21.7℃之間。夏季,熱帶海洋風(fēng)增強(qiáng),天氣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空氣悶熱,極端高溫為38.2℃,平均為27℃。4-6月多季風(fēng)雨、占全年降雨量46.7%。7-9月多臺(tái)風(fēng)雨,占全年降雨量36.27%。冬季,受北方干冷空氣影響,氣溫下降,1月平均氣溫為 12.l℃。 12月至1月,常有寒潮侵襲,偶有霜天,極端低溫-1.9℃。日照長, 日照時(shí)數(shù)1976小時(shí),水稻安全生長期263天,無霜期355—360天,作物可一年三熟,按照氣候?qū)W低于10℃為冬季的劃分標(biāo)準(zhǔn),增城沒有真正的冬季,但人們?nèi)詫⑻鞖廨^涼的11月至1月稱為冬天。
【文化背景】
增城掛綠是荔枝中的珍稀果品,清初康熙八年(1669)始見于文獻(xiàn)記載,產(chǎn)于增城新塘四望崗。乾隆《增城縣志》載:“四望崗,邑治南八十里,在甘泉都沙貝村東崗上植荔子十?dāng)?shù)本,名曰掛綠,遷其地弗良?!逼浜箅m散布于縣內(nèi)外各地,但在道光年間,掛綠荔枝已少見。崔弼《珍帚編》詩:“廣州荔枝,以掛綠為上。增城大墩、沙貝諸村,所在多有。花時(shí),長吏使標(biāo)志之。歲畏其擾,斧之無遺類矣?!?四望崗掛綠因而絕跡至宣統(tǒng)時(shí),以縣城西園一株馳名。宣統(tǒng)《增城縣志》載:“案:掛綠一種,近以縣城西門外西園一株最為名貴,價(jià)值十余倍于其他?!敝两?,西園掛綠飲譽(yù)海內(nèi)外,已有數(shù)百年歷史。增城民間千百年來,還流傳著不少有關(guān)增城掛綠的美好傳說。相傳八仙中的何仙姑是增城小樓仙桂村人。何仙姑15歲時(shí)得仙人點(diǎn)化,食鳳凰山云母片學(xué)會(huì)飛身法術(shù)。16歲時(shí)因父母將她許婚別人,何仙姑不同意,在婚禮前夕乘人不覺,飛身至羅浮山得道成仙。后因不忘家鄉(xiāng)令人陶醉的荔枝佳果,常常回鄉(xiāng)漫步荔枝園中。一天,何仙姑留戀西園荔枝美景,坐在樹枝上編織腰帶,離開時(shí)把一條綠色絲線遺留樹上,綠絲飄繞在荔枝果上,于是荔枝果上都有一道綠線,人們就給它取名“掛綠”,可見“掛綠”之神奇和名貴,帶有不凡的“仙氣”。八仙故事源遠(yuǎn)流長,深受民間喜傳樂頌。何仙姑與掛綠傳說被列入省級(jí)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文化積淀】
明末清初屈大均《廣州荔枝詞》詠到:“端陽是處子離離,火齊如山入市時(shí)。一樹增城名掛綠,冰融雪沃少人知?!鼻宄跗谠娙岁惞б?,與屈大均、梁佩蘭稱“嶺南三大家”,他寫詩稱贊增城掛綠,“年年相約荔枝紅,揮扇高談幾老翁。掛綠凝冰知在念,未堪郵寄海船風(fēng)。”清朝詩人梁梅詩云:“增城掛綠聞名久,鳳尾龍頭冠粵中,笑我按圖空索驥,四分微綠六分紅?!鼻逶娙死铠P修詠到:“南州荔枝無處無,增城掛綠貴如珠。兼金欲購不易得,五月尚未登盤盂。”足見其珍貴程度,被稱為“荔枝之王”。屈大均在《廣東新語》所說:“掛綠爽脆如梨,漿液不見,去殼懷之,三日不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