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博物院占地168畝,建筑面積5.2萬平方米,展覽面積1.3萬平方米,文物庫區(qū)1.2萬平方米,是全省最大的文物征集、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的公共文化服務(wù)機構(gòu)。
基本陳列
山西博物院基本陳列以“晉魂”為主題,由《文明搖籃》、《夏商蹤跡》、《晉國霸業(yè)》、《民族熔爐》、《佛風遺韻》、《戲曲故鄉(xiāng)》、《明清晉商》等7個歷史專題和《土木華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圓世界》、《瓷苑藝葩》等5個藝術(shù)專題構(gòu)成。
文明搖籃:由遠古圣火和華夏之根兩個單元組成,展示出山西的遠古人類和文明。
夏商蹤跡:由大夏之墟、殷商重地和方國遺珍單元組成,清楚地表明晉南是夏文化的中心區(qū)域之一。
晉國霸業(yè):晉南是晉國的始封地和中心區(qū)域,遺存豐厚。“曲村—天馬遺址”為晉國早期都城。“侯馬晉國遺址”是晉國晚期都城——新田,“鑄銅遺址”和“侯馬盟書”名揚世界。中部的“晉陽古城”則是晉國末期執(zhí)掌政柄的趙簡子的政治軍事基地,后來成為趙國的初期都城。
民族熔爐:漢代起,北方各族就不斷與中原發(fā)生碰撞,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也隨之發(fā)生。魏晉南北朝,中原擾攘,漠北各族相繼崛起,雄據(jù)山西,馳騁中原。300余年戰(zhàn)亂和苦難的同時,也促成了中國歷史上空前規(guī)模的民族大融合。
佛風遺韻:展示了山西古代的佛教雕塑作品,不僅有云岡石窟和天龍山石窟,而且有鄉(xiāng)間古剎的各種佛像。
戲曲故鄉(xiāng):展示了山西是中國戲曲的發(fā)源地之一,有著“中國戲曲藝術(shù)故鄉(xiāng)”的美譽。
明清晉商:明朝初年,山西商人以明朝北部邊塞巨大的軍事需求和“開中”鹽法的推行為契機,開始經(jīng)營糧和鹽,漸漸崛起。
翰墨丹青:山西博物院藏數(shù)千件歷代書畫,從中選出的元、明、清三代的部分作品展出。
瓷苑藝葩:山西博物院收藏的北朝至明清瓷器中,以北方瓷器最具特色。有北朝青瓷、隋唐青瓷和白瓷,及宋代名窯瓷器等;山西是宋元時期北方重要的瓷器產(chǎn)地。
方圓世界:中國古代貨幣,以金屬鑄幣為主,產(chǎn)生于夏商,終結(jié)于清末。山西博物院館藏的中國古代錢幣,在一定程度上再現(xiàn)了中國古代貨幣產(chǎn)生與發(fā)展的歷史軌跡。
土木華章:中國古代建筑是一個獨特的建筑體系,它以土木結(jié)構(gòu)為主體,將中國人的哲學思想和審美情趣巧妙地熔于一爐。山西素有“中國古代建筑寶庫”的美譽,境內(nèi)存歷代古建筑18000余座。
山西博物院作為山西省最大的文物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中心,薈萃了全省文物精華,截止至2024年12月有藏品50余萬件,其中,珍貴文物 40282 件(組),包括一級文物 2129 件(組),另有圖書古籍 11 萬余冊。尤以青銅、瓷器、石刻、佛教造像、壁畫、書畫等頗具特色。此外,山西博物院的圖書館占地面積1000多平方米,基礎(chǔ)設(shè)備、設(shè)施完備,管理制度完善,院藏圖書計16萬余冊,古籍11萬余冊,其中善本888函、5043冊。
青銅器
獸形?。荷檀?1.5厘米,長24厘米,1976年靈石縣旌介村出土。酒器,整體狀如蹲獸。前有寬流,下承高圈足。蓋前端為龍首形,與上翹的流口扣合為頸,高浮雕粗角、尖耳,眉目突出,頸部起扉棱至蓋面中部;蓋后部作獸面,雙耳高聳;器腹前、左、右起扉棱,后有獸首形鋬。蓋部以云雷紋襯托兩個獸頭,器身則以三條扉棱為中軸組成獸面主紋,口沿下飾昂首卷尾夔龍紋,圈足飾夔鳳紋,均以云雷紋襯地。三層花紋。商代晚期青銅器精品。
鸮卣:商代晚期,高19.7厘米,口長徑12厘米,短徑8.6厘米,1956年石樓縣二郎坡村出土。盛酒器,形如兩鸮相背而立。蓋為雙鸮首,環(huán)目,尖喙,彎眉,蓋中央置四阿頂方柱鈕,飾雷紋。腹作雙鸮身,子口微斂,垂鼓腹飾卷曲羽翼紋。身下為四爪,兩兩相背。蓋腹相合,兩鸮昂首背立。
陶、瓷器
彩繪蟠龍盤:新石器時代,口徑40.5厘米,高8.8厘米,1984年襄汾縣陶寺遺址出土。泥質(zhì)黃陶,敞口,折腹,平底。內(nèi)壁磨光,涂褐色陶衣,在其上以紅、白彩繪制蟠龍圖案。頭在外圈,圓眼,頭兩側(cè)突出如耳似鰭,張口露齒,長信外吐如麥穗。身向內(nèi)卷,尾部在盤底中心,周身飾雙排鱗紋。該龍形實際以蛇為原型,綜合了許多動物的特征為一體,表現(xiàn)出沉穩(wěn)、神秘與威嚴,頗具禮器性質(zhì)。屬廟底溝二期文化遺物。
彩陶罐:新石器時代,高45厘米,口徑35厘米,腹徑43厘米,底15.6厘米,1989年芮城縣金勝莊村出土。泥質(zhì)紅陶,器表磨光。侈口,圓唇,短頸,寬肩,上腹突出,下腹內(nèi)收,小平底,上腹部以黑彩繪以弧線和圓點等組成的花卉圖案。體型碩大,器形完整無缺。屬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典型遺物。
青釉托盞:北魏,通高6.7厘米,盞口徑9.1、足徑3.3厘米,托口徑15.3、足徑6.4厘米,1957年山西省太原市東太堡村出土。盞口微斂,圓弧壁,小餅足,足外撇,底略凹。托為淺曲腹,矮餅足,底內(nèi)凹,施釉至下腹,托中心有托口。赭灰色胎,胎質(zhì)較細。施青綠釉,密布大小不等開片。
青釉龍柄雞首壺:北齊,高48.2厘米,1981年山西省太原市北齊武平元年(570年)婁睿墓出土。盤口微敞,龍口銜唇,龍頸接腹,細高頸,鼓腹,與龍柄相對處有一雞首。兩旁各有三鈕,中間鈕下貼寶相花一朵;龍柄、雞首及六鈕下個垂束蓮、忍冬。腹部有棱,下貼四只展翅鳳鳥。通體黃綠釉,有冰裂紋,釉面光亮,胎質(zhì)略粗,呈淺黃色,質(zhì)較堅。
玉器
龍紋玉環(huán):西周,直徑15.6厘米,孔徑6.8厘米,1993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63號墓出土。兩面相同,刻兩條蟠卷龍紋。雙龍首尾相追于渦旋線和卷云紋之間。雙龍之間的空間刻有卷云紋。紋飾皆以雙鉤技法雕琢,墓主人為晉穆侯次夫人。
龍鳳紋玉圭形飾:西周,長10.3厘米,寬3.8厘米,1992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31號墓出土。置于墓主人腹部,已沁呈褐色。雙面刻有形制相同的鳳鳥紋和龍紋。鳳鳥有冠,彎喙,圓眼,展翅,尾羽上卷,蟠曲回旋至鳳喙,鳳爪置于龍身;龍身蟠曲,卷鼻,臣字目,吻前有一穿孔,內(nèi)嵌綠松石。紋飾多以斜切線和較細的陰線相配合的技法,勾勒雙線輪廓。
石刻
石雕柱礎(chǔ):北魏,通高16.5厘米,底座邊長32厘米,柱孔直徑7厘米,1965年大同市石家寨村太和八年(484年)司馬金龍墓出土。其中一件柱礎(chǔ)為淺灰色細沙石質(zhì),方形底座,其上呈覆盆形,頂部高浮雕蓮瓣,中心有圓形插孔。周邊雕蛟龍穿行于群山之間。方座四邊淺浮雕忍冬紋和云紋,方座四角上各有一圓雕伎樂童子,分別作擊鼓、吹觱篥、彈琵琶和舞蹈狀。柱礎(chǔ)底座四邊淺浮雕纏枝蓮,其間為伎樂人物。共出土4件,大小、紋飾略有不同,是漆畫屏風(木板漆畫)的插座。
石?。罕蔽?,高240厘米,長348厘米,寬338厘米,2000年大同市曹夫樓村太和元年(477年)宋紹祖墓出土。由109件雕鑿精細的青石構(gòu)件拼裝而成。外形為懸山頂式殿堂建筑,前設(shè)檐廊,面闊三間,一斗三升人字拱為所見最早。外壁雕多個鋪首銜環(huán),內(nèi)繪有舞蹈、奏樂人物。
書法、繪畫
張穆行書“水落江南天地秋”詩清:紙本,縱130.5厘米,橫50厘米。釋文:水落江南天地秋,西風吹子過東州。試開圖籍尋佳處,便命舟車作勝游。愛古探奇亦可憐,錦囊玉軸不作錢。擬須跂馬江頭路,日日望君書畫船。 吉人姻世溝 戊申二月張穆。
楊篤《<說文解字>序》四條屏之一清:紙本,縱168厘米,橫40.7厘米。[28]
王含光 仿沈周山水清:紙,縱292厘米,橫55厘米。
梁檀 贈傅山山水清:絹本,縱79.5厘米,橫32.8厘米。梁檀精于繪事,臨摹古人山水、人物、花鳥、蟲魚。此幅作品曾為傅山所鑒賞。
雜項
“無終”三孔布戰(zhàn)國:通高5.4厘米,重7.3克,1986年襄汾縣出土。首、肩、襠、足均為圓形,在首及兩足端處各有一圓孔,面文“亡冬阝”釋“無終”,今地在河北省蔚縣境。背文“十二朱,十三”。屬戰(zhàn)國晚期趙國鑄幣,無終為趙國的地名。三孔布是戰(zhàn)國布幣中最珍罕的品類之一。
侯馬盟書:春秋時期,1965-1966年侯馬市晉國遺址出土。在40多個祭祀坑內(nèi)出土玉、石質(zhì)盟書5000余件片,絕大多數(shù)為圭形,最長者32厘米,另有圓形及不規(guī)則形。辭文多以朱筆書寫,少數(shù)為墨筆。文字可辨識者有656件,多則200余字,少則10余字。內(nèi)容可分為主盟人誓辭、宗盟類、委質(zhì)類、納室類和詛咒類等五大類。
2014年5月31日,山西博物院舉辦“玩轉(zhuǎn)小長假”系列教育活動。通過展覽類、親子參與類、傳統(tǒng)節(jié)日類等不同活動的呈現(xiàn),為觀眾帶來一個充滿文化氣息的小長假。
2015年3月5日, 乙未年元宵佳節(jié),山西博物院開放的“北美洲原住民藝術(shù)展”等文化展。
2015年6月13日,中國第10個文化遺產(chǎn)日,圍繞“保護成果、全民共享”的主題,山西博物院結(jié)合館藏文物及展覽,推出“動物變辨辯”、“動物會匯繪”青銅主題活動,讓觀眾換個角度去認識文物、欣賞文物進而呼吁大家保護文物,保護珍貴文化遺產(chǎn)。
乘6、602、803、807、831、845、866路公交車,漪汾橋西站下車,沿望景路南行約300米即到;乘865路公交車,山西博物院站下車;乘69路公交車,省博物院站下車即到;乘1、38、611、618、809、813、822、818、848、855、859、863、308路公交車,迎澤橋西站下車,沿濱河西路北行約500米即到。
9:00-17:00(16:00停止入館),每周一、除夕、正月初一 閉館(周一逢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正常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