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家川劇博物館成都川劇藝術博物館2001年12月28日撩開神秘面紗。館內珍貴的資料、照片、實物等向觀眾展示川劇的歷史沿革、藝術成果等。成都川劇藝術博物館是在成都川劇藝術陳列館的基礎上重新組建的。博物館由“梨園簇錦”、“蜀曲流芳”、“奇葩爛漫”三個分館組成?!袄鎴@簇錦”主要展示豐富的川劇劇目、精湛的舞臺表演、獨特的川劇打擊樂和絢麗的舞臺藝術。這一匯聚了道具、服裝、面具、臉譜等內容的展館是三館中內容較為豐富的。
“蜀曲流芳”主要展示了四川戲曲由三國初的雛型經漢、唐、宋、元、明、清、民國直至20世紀80年代初的歷史沿革及發(fā)展概況。
“奇葩爛漫”則詳細介紹了國家對川劇藝術的關懷,川劇藝術的復蘇、創(chuàng)作演出的繁榮等。
川劇,是中國三百多個劇種中的主要劇種之一,流布于四川、重慶、貴州、云南、湖北和臺灣部分地區(qū)。有著數(shù)百年的歷史文化的川劇藝術,發(fā)展至20世紀初,已經形成了擁有昆腔、高腔、胡琴腔、彈戲、燈調五種演唱形式的一大戲曲劇種。
川劇承襲了中國古典戲曲的藝術傳統(tǒng),劇目蘊藏豐富,文詞雅俗共賞,富于生活氣息,表演生動細膩,舞蹈性強。動作富有寓意,音樂優(yōu)雅,唱腔抒情,鑼鼓敲擊鏗鏘多變,尤以高腔較具四川地方特色。服裝華麗優(yōu)美,臉譜絢麗多彩,顯示出劇中人物性格和臉部圖案美,在此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變臉藝術令人神秘莫測。
川劇除有眾多的專業(yè)劇團之外,社會各界喜愛川劇的人們,常在工作之余聚集演唱,自娛自樂,組成了眾多的川劇玩友劇社,從中得到無限樂趣。
成都是川劇的主要發(fā)祥地和繁盛區(qū),歷史上有過著名的三慶會和眾多的戲班。20世紀50年代以來,這里的省市川劇院演員陣容強大,藝術實力雄厚,表演技藝精湛,所演劇目備受全國各地觀眾歡迎,并連年出訪歐洲、亞洲多國和香港、臺灣地區(qū),使聲情并茂的川劇藝術享譽海內外。
具有古典美、現(xiàn)代美和民族特色的川劇藝術,將以更加誘人的戲劇魅力,贏得更多中外人士的喜愛。
川劇是一門綜合藝術。它集文學、音樂、舞蹈、說唱、雜技、魔術、繪畫于一戲,由作家、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綴出故事,通過演員的技能進行表演,形象而生動獨特地反映古今的社會生活,并具有與中國其他戲曲劇種不同的巴蜀特色。
這一館主要展示川劇的劇目、編劇、表演、音樂、舞臺美術這五個方面的演變、發(fā)展,從而形成四川特有的川劇藝術。川劇的劇目可知的在4000出以上。川劇的劇本文辭雅俗共賞,作家眾多,其中不乏文人之作。劇本通俗易懂、方土味濃、機趣幽默,充滿生活氣息,頗受國內外人士的贊譽。川劇的編劇,在繼承傳統(tǒng)藝術的基礎上,歷代文人新招不窮,作品廣泛地反映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販夫走卒的藝術形象,從而產生了不少頗有建樹的劇作家。同時隨著導演制度的逐步健全,造就了一批批成果豐碩的導演人才。川劇的表演與其他戲曲劇種一樣,以“四功”(唱、做、念、打)“五法”(手、眼、身、發(fā)、步)塑造人物。川劇表演細膩傳神,尤以配合面部表情和身段表演的特技(變臉、吐火、踢慧眼等)和運用服飾、道具(褶子、飄帶、扇子等)技巧來豐富劇情,點化人物情緒,使川劇藝術更具美感,并經歷代表演藝術家總結、提煉,形成了既有一定之規(guī),又可靈活運用的“程式套子”。
川劇的音樂屬多聲腔體系,包括昆腔(昆曲)、高腔(弋陽腔)、胡琴(皮黃腔)、彈戲(梆子腔)、燈調(民間曲調)五大聲腔,并具有少數(shù)吹腔劇目,是集中國地方戲曲聲腔之大成者。諸腔均由打擊樂器和諧統(tǒng)領,形成獨特的地方戲曲特色。川劇面部以涂面化妝為主,體現(xiàn)其劇中人物的性格和特色,以凈角、丑角的臉譜較具特色,與其他戲曲的臉譜比較各有特點,如“霸兒腔”(只上半臉繪以圖案),“陰陽臉”(又名“鴛鴦臉”。半為本臉,半為花臉)獨樹一幟。
世界上有三種古老的戲劇文化,它是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和中國戲劇。
在中國,自從12世紀產生了戲曲藝術以來,經過八百多年的發(fā)展和繁衍,當今已有三百多個地方劇種和民族劇種。成都和重慶作為巴蜀兩域的腹心地,古往今來,經濟繁榮,文化發(fā)達,人文薈萃,使戲曲藝術的萌芽、產生、成熟和發(fā)展源遠流長。作為集中國樂、舞、文、繪、技的戲曲藝術,于宋代產生之前,多種文學、藝術的形式已經在巴蜀各地異彩紛呈,為后來四川戲曲的出現(xiàn)奠定了基礎。
四川的戲劇的雛形較早見于《三國志·許慈傳》所載劉備“使倡家(演員)假為二子(許慈、胡潛)之容”表演二人不和而有礙國家的事實。至唐,成都出現(xiàn)“雜劇”之稱,且有“五人為火”的戲班,有“蜀戲冠天下”之譽。明代,出現(xiàn)“川戲”、“川調”,并有新都才人楊升庵作雜劇、散曲多種。
民國伊始,以三慶會為代表的戲班,首次將四川戲曲的五種聲腔(昆、高、胡、彈、燈)匯于一班。成都的悅來茶園、新又新、永遇樂、三益公等演出非?;钴S,且成就了一批跨朝代的深受觀眾喜愛的名藝人。業(yè)余川劇演唱活動同時在城鄉(xiāng)開展。
新中國成立后,川劇藝人經過“改人、改戲、改制”舞臺面貌一新,1952年,成渝兩地藝人參加在京舉行的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并獲得多個劇目和演員大獎。以后開展了劇目的整理、改編,創(chuàng)作了一批新的劇目,并巡回演出于全國各地和到朝鮮、東歐四國演出,營造出川劇輝煌的鼎盛時期。
1978年初,鄧小平同志在成都觀看省、市川劇院演出的川劇傳統(tǒng)折子戲后指示,優(yōu)秀傳統(tǒng)戲應當演出。全國各地被禁錮的傳統(tǒng)戲劇得以解禁。1982年,省委發(fā)出“振興川劇”的號召,成立了四川省振興川劇領導小組,貫徹“搶救、繼承、改革、發(fā)展”的八字方針。川劇舞臺出現(xiàn)欣欣向榮的景象, 創(chuàng)作出一批精品劇目,造就出一批藝術人才,不少作品和人才獲得了國家和省、市的各種獎勵。繼承傳統(tǒng),碩果累累;藝術改革,異彩紛呈;對外交流,馳譽五洲;玩友演唱,勃勃生機。
成都是川劇的發(fā)祥地之一,也是推動川劇振興和繁榮的重要陣地之一。川劇不僅是四川的、西南的、中國的,也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悠久的藝術傳承,記載著偉大民族的燦爛篇章,輝煌的藝術成就,展示著新時期的時代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