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勝寺景區(qū)位于洪洞縣城東北10公里處的霍山南麓,寺區(qū)古柏蒼翠、源流清澈、山青水秀。寺院創(chuàng)建于1860多年前的東漢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初名俱盧舍寺,又名阿育王塔院。唐代大歷四年(公元769年)擴建后,當時的汾陽郡王郭子儀游歷于此處,看到這里山清水秀、風景獨特,便奏請代宗皇帝李豫賜額“大歷廣勝之寺”,意為“廣大于天、名勝于世”,后來人們簡稱“廣勝寺”。寺廟于元大德七年地震毀壞后重建,經(jīng)過明清兩代的修葺,現(xiàn)存主要為明代建筑,形制結構仍保持元代風格,現(xiàn)由上寺、下寺、水神廟、分水亭、霍泉五部分組成。全寺之中瑰寶眾多,堪稱一座“藝術寶庫”,其中,飛虹塔、水神廟元代壁畫、《趙城金藏》并稱為“廣勝三絕”。
景區(qū)上寺在霍山南脈山頭,古柏聳翠、寶塔高峙,琉璃構件金碧輝煌。下寺坐落山腳,隨地勢高低,依次而建,殿宇高低錯落、層迭有致,是一組富有變化的寺廟建筑群。水神廟在下寺西側,與寺院僅有一墻之隔,廟內供奉明應王。
上寺由山門、飛虹塔、彌陀殿、大雄寶殿、天中天殿、觀音殿、地藏殿及廂房、廊廡等組成。創(chuàng)始于漢,屢經(jīng)興廢重修,現(xiàn)存為明代重建遺物,形制結構仍具元代風格。山門內為塔院,飛虹塔矗立其中,現(xiàn)存為明嘉靖六年(1527)重建,天啟二年(1622)底層增建圍廊。塔平面八角形,13級,高47.31米。塔身青磚砌成,各層皆有出檐。全身用黃、綠、藍三彩琉璃裝飾,一二三層最為精致,檐下有斗拱、倚柱、佛像、菩薩、金剛、花卉、盤龍、鳥獸等各種構件和圖案,捏制精巧,彩繪鮮麗,至今色澤如新。塔中空,有踏道翻轉,可攀登而上,設計十分巧妙,為我國琉璃塔中的代表作。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臨汾盆地八級地震,此塔安然無恙。寺內碑碣甚多,是研究寺史沿革的重要資料。向后為彌陀殿五間,內施六根大斜梁,減少兩縫梁架,在結構上有獨到之處。殿內奉彌陀佛和觀音大勢至菩薩,稱“西文三圣”,工藝甚佳。東壁及扇而墻上滿繪壁畫,內容為三世佛及諸菩薩。金皇統(tǒng)間平水版大藏經(jīng)原存于此,后移北京圖書館。大雄寶殿五間,懸山式,殿內木雕神龕及佛像,或剔透玲瓏,或豐滿圓潤,工藝俱佳。毗盧殿五間,廡殿式,殿內兩山施大爬梁,結構奇特,是元代建筑藝術富有成就的實例,該殿裝修上木雕棱花是明代小木作中的精品。殿內奉毗盧、阿閃、彌陀三佛及脅侍菩薩、護法金剛等像,沿壁木雕龕閣,內供鐵鑄佛像35尊。四周壁畫,以后壁十二圓覺技藝最佳。寺內碑碣數(shù)十通,對研究廣勝寺的歷史很有價值。
下寺由山門、前段、后殿、垛殿等建筑組成。山門高聳,三間見方,單檐歇山頂,前后檐加出雨搭,又似重檐樓閣,是一座很別致的元代建筑。前殿五開間,懸山式,殿內僅用兩根柱子,梁架施大爬梁承重,形如人字柁站,構造奇特,設計精巧。后殿建于元至大二年(1309),七間單檐,懸山式,殿內塑三世佛及文殊、普賢二菩薩,均屬元作。殿內四壁滿繪壁畫,1928年被盜賣出國,藏于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藝術館。殘存于山墻上部16平方米的畫面,內容為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畫工精細,色彩富麗,為建殿時的作品。兩垛殿至正五年(1345)建,前檐插廊,兩山出際甚大,懸魚、惹草秀麗。
水神廟是我國現(xiàn)存最為完整的供奉水神的廟宇,始建不晚于唐代,水神廟內的元代壁畫以祈雨、行雨、酬神為主線,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價值。水神廟是祭祀霍泉神的風俗性祭祀廟宇,包括山門(元代戲臺)、儀門、明應王殿等建筑。
在明應王殿內,除塑有明應王像和侍女、大臣等泥塑外,殿內四壁還繪滿了各種內容的元代壁畫,這是“我國古代惟一不以佛道為內容的壁畫孤例”。在南壁東側繪有一幅“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的元代戲劇壁畫,是我國目前發(fā)現(xiàn)的惟一的大型元代戲劇壁畫,它是研究我國戲劇發(fā)展史和舞臺藝術的少見資料,被人們譽為廣勝又一絕。1998年,該畫與古壁的打球圖同時被編入《中國歷史》教科書。水神廟元代壁畫壁畫以祈雨、行雨、酬神為主線,整個壁畫分東、西墻和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墻六大塊。布于殿內四墻的壁畫,高5.5米,總長34米,總面積190平方米,記有《龍王行雨圖》、《祈雨圖》、《元雜劇圖》、《捶丸圖》、《下棋圖》、《漁民售魚圖》、《王宮尚寶圖》、《王宮尚食圖》、《王宮梳妝圖》、《古廣勝寺上寺圖》等十余個故事圖畫。
下寺門外即是霍泉,據(jù)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記載,霍水出自霍太山,積水成潭,數(shù)十丈不測其深?;羧F(xiàn)由海場、分水亭、碑亭組成。海場為水源池塘,面積約80平方米,依山修筑,源頭圍護其中,秒流時四立方米,灌溉十余萬畝糧田。池前有分水亭。亭下用鐵柱分隔十孔,是當年洪洞、趙城兩縣分水的交界處,南三北七,實測流量相近,這是歷史上解決兩縣爭水糾紛的遺跡。碑亭內碑文記載分水情況,碑陰刻分水圖。解放后成立專門機構,水源得到合理使用。
廣勝寺現(xiàn)存飛虹塔琉璃塔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間,是目前全國最精美、保存最完好的琉璃塔,是五座佛祖舍利塔和中國現(xiàn)存四座古塔之一,也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唯一留有工匠題款、最大最完整的琉璃塔,央視86版《西游記》中《掃塔辯奇冤》唐僧掃塔的取景就在此處。2018年8月,經(jīng)世界紀錄認證官方工作人員現(xiàn)場測量審核,該建筑被確定為“世界最高的多彩琉璃塔”。
飛虹塔屹立于山門的正面,呈八角形共13層,塔身高47.31米。塔身由青磚砌成,各層皆有出檐。 全身用黃、綠、藍三彩琉璃裝飾,一二三層最為精致,檐下有斗拱、倚柱、佛像、菩薩、金剛、花卉、盤龍、鳥獸等各種構件和圖案,捏制精巧,彩繪鮮麗,至今色澤如新。檐角均掛有風鐸,微風吹拂下能發(fā)出悅耳的鈴聲。塔頂建有鐵制法輪,中鑲風磨銅塔剎,約重67.2市斤。塔中空,有踏道翻轉,可攀登而上,設計十分巧妙,為我國琉璃塔中的代表作,能夠保存如此完整、精美的琉璃塔,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廣勝寺早在八百多年前即元世祖中統(tǒng)二年(1261),就供養(yǎng)有一部《金代大藏經(jīng)》簡稱《金藏》,因廣勝寺原屬趙城縣,故定名《趙城金藏》?!囤w城金藏》是宋代我國第一部木刻版大藏經(jīng)《開寶藏》的版式,這部藏經(jīng)是唐代三藏大法師玄奘自天竺取回的梵文經(jīng)卷中譯善本,全世界只此一部,因而被視為稀世瑰寶,與《永樂大典》、《四庫全書》、《敦煌遺書》并稱國家圖書館四大鎮(zhèn)館之寶。
1.門票價格
成人票:70元/人,半價票:35元/人
2.免費政策
身高<1.2米兒童、年齡≤6周歲以下兒童、65周歲以上老人、新聞總署頒發(fā)記者證、軍官證、殘疾人憑有效證件前往售票處兌換景區(qū)門票免費入園。
3.優(yōu)惠政策
兒童:身高1.2米(不含)以下【免費】;身高在1.2米(含)-1.5米(含)的兒童,兒童入園時將核驗身高【半價】。
老人:年齡65周歲(含)以上的老年人憑身份證【免費】;年齡60周歲(含)-64周歲(含)的老年人憑身份證【半價】。
學生:全日制大學本科及以下學歷學生憑學生證【半價】。
殘疾人:憑本人殘疾證【免費】。
革命傷殘軍人:憑本人軍殘證【免費】。
軍人及退伍軍人:憑本人軍官證、優(yōu)待證【免費】。
記者:憑新聞總署頒發(fā)的記者證【免費】。
注:景區(qū)門票為通票,游客可憑門票游覽景區(qū)內任意景點。
停車場→游客中心→售票處→景交乘車處→上寺→下寺→景交乘車處
上寺線路:山門,垂花門→飛虹塔→彌陀殿→千年奇柏→大雄寶殿→天中天殿→地藏殿→返回山門乘車前往下寺。
下寺線路:戲臺正門步行進入下寺,沿途講解戲臺→水神廟→前往霍泉→霍泉→行程結束。
1.火車
南同蒲鐵路貫穿縣城,臨汾有直達北京、西安、石家莊、太原、天津等地的火車,部分車次在洪洞站停留。
動車貫穿縣城,洪洞西站有直達北京、西安、石家莊、太原、成都等地的動車。
2.自駕車
北京、天津(高速)——石家莊——太原——從洪洞東出口下高速——霍太山廣勝風景名勝區(qū)
陜西(西安)走高速——運城、臨汾——從洪洞東出口下高速——霍太山廣勝風景名勝區(qū)
山東(濟南)走高速——石家莊——太原——從洪洞東出口下高速——霍太山廣勝風景名勝區(qū)
內蒙(呼和浩特)走——大同——太原——從洪洞東出口下高速——霍太山廣勝風景名勝區(qū)
河南(鄭州)走——晉城——侯馬——臨汾——霍太山廣勝風景名勝區(qū)
小型車輛:10元/車(10座以下)
大型車輛:20元/車(10座以上含10座)
后漢建和元年(147)敕建俱廬舍寺。魏太武帝元年(424)坑殺天下僧道,焚經(jīng)卷燒寺院,俱廬舍寺廢為土墟。后周武帝保定三年(563)游增正覺朝臺興修浮圖,掘出一斷碑,碑文有建和元年敷建記載,這是廣勝寺最早的記載。北周武德三年(574)降旨滅佛,建塔中止。
大唐貞觀年間(627)霍泉水洪三趙七分水使用。唐上元元年(760)行腳賜賢無諍比丘,以建塔上狀于朝,敕令在阿育王舍利舊址興建,塔成,丞相李泌封明應之神以護之。唐大歷四年(769)朔方左廂兵馬使開府同主司李光瓚狀河東觀察司兼中書省汾陽王郭子儀申請建寺,同年5月27日郭子儀可李光瓚狀轉摺奏準。仍賜額“大唐廣勝之寺”。唐大歷四年(769)中書門下牒文碑載,稱俱廬舍寺,其因是東漢時西域游僧慈山法號俱廬舍利,于東漢本初元年(146)中秋坐化,該寺封敕建塔,故命名為俱廬舍利寺。唐太和間(827—835)重修明應王廟。唐會昌五年(845)唐武宗下毀寺驅僧之敕后周時廢天下寺院4600區(qū),還俗僧尼25萬多人廣勝寺再度被毀。
后周世宗顯德二年(955)休量山僧普靜在上寺舍身。宋元車元年(1079)河陽節(jié)度使度推官游廣勝寺,題望山亭詩。采紹圣二年(1095)建石幢造像。
金太宗天會中(1122)僧宗瑩建上寺三門及后法堂,并鑄萬斤洪鐘。金海陵王貞元元年(1153)趙城董村人修下寺太上大佛廟。金滅亡前,兵戌瀕擾,焚水神廟。
元中統(tǒng)元年(1260)重建水神廟。元至元二十年(1283)再修水神廟及下寺佛廟,并賜存宋版藏經(jīng)。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重修水神廟。元大德七年(1303)八月六日平陽大地震,水神廟毀。元大德九年(1305)重建下寺大佛殿。元延祜六年(1319)移址重建水神廟。元泰定六年(1324)繪水神廟壁畫。元至正二年(1342)重建下寺地藏殿。
明洪武三年(1371)修建水神廟之三門應門廂房。明洪武十二年(1380)水神廟修建工竣。明景泰三年(1452)重建上寺中殿大雄殿。明成化八年(1472)修建下寺中大殿,塑造佛像。明成化十一年(1475)下寺中大殿工竣。明成化十二年(1476)重修前佛殿落成。明弘治五年(1492)鑄上寺大鐘。明弘治十年(1497)重修上寺毗盧殿。明弘治十四年(1501)上寺毗廬殿工竣,同年上寺建立地畝契約簿。明正德十年(1515)達連和尚始建飛虹塔。明正德十六年(1521)鑄飛虹塔下金佛。明嘉靖六年(1527)飛虹塔合尖工竣。明萬歷十九年(1581)重修上寺彌勒殿壁畫。明天啟元年(1621)京師大慧和尚供資建塔周回廊。明天啟二年(1622)重建下寺擴大佛殿塑像增修炎光。明天啟二年(1622)重塑下寺金佛像。明天啟三年(1623)上寺回廊工竣。明崇禎八年(1635)繪塔廊壁畫。
清順治十六年(1659)趙城北石明村楊純連父子繪上寺毗廬殿坐上五十三佛像。清康熙四年(1665)分水鐵柵碑陰繪置廣勝山川形勢圖。清康熙十二年(1673)重修下寺。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金妝下寺前殿佛像。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重修下寺地藏殿。清康熙五十年(1711)重修下寺。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修塔基環(huán)樓。清雍正四年春(1726)平陽知府劉登庸,因洪趙兩縣三七流水不均,屢有爭訟,雍正三年劉創(chuàng)鐵柱分為十洞界以石墻,三年九月起工四年春竣工,爭水頓息。清雍正六年(1728)修下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金妝下寺地藏觀音等佛像。清雍正十三年三月廿七日(1735)重建上寺前殿。清乾隆八年(1743)下寺佛像妝金。清乾隆十一年(1746)重修下寺并建鐘樓及中大殿前之月臺。清乾隆十六年(1751)修韋馱殿,同年修水神廟,塑龍王神像。重修戲臺修磚窯背墻八孔。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修下毒西客堂建下寺東窯。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鑄上寺金缸,木刻下寺水陸神面。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修下寺。清道光四年(1824)修上寺中大殿。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重修上寺鐘樓塔房禪堂等處。清咸豐七年(1857)修明應王殿山門分水亭。清光緒十五年(1889)重建上寺關圣殿。
1921年趙城劣紳折毀水神廟元建三門及清建木構牌坊,后易為磚牌坊。1921年—1928年下寺僧貞達破戒失修不理唐事,致使下寺宋版藏經(jīng)佚失三分之一。同年趙城劣紳勾結下寺憎貞達(后還俗柴村?。⑾滤麓蠓鸬钤诋嬃畠r售給外國人,現(xiàn)藏美國納爾遜博物館。1929年3月,僧人貞達以年前賣壁畫銀元1600元修下寺佛廟。1937年元月力空接任廣勝寺主持。同年下寺全部金藏收于上寺珍藏。1938年整修上寺十方祖塔與東院磚窯樓房。1940年趙城縣抗日政府縣長場少橋出示布告嚴禁任何人破壞寺廟。1942年修韋馱殿前后大殿,與佛塔回廊。1942年4月25日,太岳區(qū)及洪趙地方黨政軍配合將趙城金藏全部4000余卷運到根據(jù)地,避免了日寇對祖國珍貴文物搶涼。1947年解放戰(zhàn)爭時期太岳中學移住廣勝下寺。將下寺大殿佛像全部破壞門窗鐘磬之類損失嚴重。1948年廣勝寺霍泉水統(tǒng)一使用。
1949年,臨汾專署霍泉水利委員會借住水神廟地址,以砌垅筑閘破壞了歷代碑碣甚多。1949年5月21日,趙城金藏由根據(jù)地運到北京移交北京圖書館珍藏。1952年6月17日,廣勝寺文物管理委員會成立12月1日趙城廣勝寺古跡保養(yǎng)所成立。1952年10月,中央和省文化方面的領導杜仙洲和崔斗晨視察廣勝寺指導修繕工作。在此前8月9日省撥款6000萬元,進行重點修補。1961年,國務院公布廣勝寺為第一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1964年,由北京工人對琉璃塔構件進行修補,并按了避雷針。1973年—1975年,落架維修上寺后殿。1975年,修上寺東西配殿,搬遷祖師殿。1976年,修繕上寺西廂房。1977年—1979年,由省文物局落架維修上寺前殿。1982年—1983年,落架維修水神廟明應王殿圍廊。1983年,洪洞南山馮國璋捐獻二卷趙城金藏。1984年,落架維修下寺西垛殿。1984年—1985年,新建消防工程。1985年,落架維修水神廟戲臺。1985年5月,中華大藏經(jīng)編輯局派童瑋教授專程從北京將第一冊中華大藏經(jīng)贈給廣勝寺供奉。1986年,新建上寺接待室。1987年,新建下寺接待室。1993年,廣勝寺職工集資修建上寺南山公園。1995—1997年,落架維修下寺后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