榛蘑為真菌植物門真菌蜜環(huán)菌的子實體。
榛蘑滑嫩爽口、味道鮮美、營養(yǎng)豐富,被一些發(fā)達國家列為一類食品。榛蘑呈傘形,淡土黃色,老后棕褐色。
榛蘑7~8月生長在針闊葉樹的干基部、代根、倒木及埋在土中的枝條上。
主要分布在長白山山區(qū)林區(qū)淺山區(qū)的榛柴崗上。被人們稱為“山珍”、“東北第四寶”。
2021年4月,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介紹,世界最大的生物是在美國發(fā)現(xiàn)的榛蘑。它的菌絲在地下蔓延,非常龐大。這株世界最大蘑菇長了2800多年,占地10平方公里
生于針葉樹或闊葉樹的根基部。分布黑龍江、內(nèi)蒙古、吉林、河北、山西、甘肅、青海、四川、浙江、云南、廣西等地。
植被
榛蘑菌絲分解木材的能力很強,不論是針葉樹或闊葉樹,還是枯木、倒木或活樹根部都能生長良好,導致多種樹木的根腐病。
據(jù)報道榛蘑菌絲能廣泛生長在云杉、冷杉、雪松等針葉樹,也廣泛生長在榛、櫟、柳、樺、榆等闊葉樹,桑、茶、蘋果、李、柑橘等經(jīng)濟植物,以及草毒、馬鈴薯、酸模等草本植物上,計200多種,是一種分布廣、適應性強、寄主多的兼性寄生真菌。
土壤
榛蘑的菌索多生長在高山森林地里的爛樹樁、朽木、枯枝落葉及有機質(zhì)豐富、團粒結(jié)構(gòu)良好的土壤里,特別是深溝兩旁濕潤的地方,生長最為旺盛。如果土壤干燥,則菌絲的生長受抑制,菌索侵染寄主的能力減弱。
菌絲和菌索的生長要求濕潤的土壤,但又忌土壤過濕,因此,凡有積水或土壤薪重、板結(jié)、透氣性不良的,都少有榛蘑發(fā)生。對土壤酸堿度的要求,以微酸性為好,菌絲體生長最適的pH為5 -5.5。
氣候
菌絲體生長的溫度范圍在6℃-28℃,最適溫度25℃,高于30℃則停止生長。菌索生長最適溫度26℃-28℃’,高于28℃,菌索易老化,變成黑褐色,高于32℃則停止生長。子實體發(fā)生適溫為14℃-20℃。
菌絲和菌索的生長不需要光線,子實體的發(fā)生和發(fā)育需要一定的散射光。菌絲、菌索的生長和子實體的發(fā)育都需要新鮮的空氣,通常在樹根、樹樁及天麻塊莖表面由于氧氣充足,則菌索生長特別多,并交織成網(wǎng)狀;而在通氣不良處,則少有菌索形成。
榛蘑呈傘形、淡土黃色,老后棕褐色。蓋頂中部有平伏或直立的小鱗片,老熟后近光滑,蓋的邊緣有放射狀排列的條紋。撕開菌蓋可見蘑肉白色 。
菌柄細長,圓柱形,基部稍粗,柄多彎,高5~13厘米,有縱條紋,內(nèi)部松軟至空心。
子實體中等大,肉質(zhì),叢生或單生。菌傘初為半球形,以后平展,傘面呈淺土黃色,覆有暗色細鱗;菌髓白色;柄呈圓柱形,基部稍膨大,表面稍白色,有條紋,內(nèi)部松軟,呈淺褐色;菌褶直生,近白色,后期變深色。
孢子橢圓形,無色,光滑。
榛蘑的生長期為每年初秋8~9月,雨后第二天最宜采摘。
榛蘑生長在針闊葉樹的干基部、代根、倒木及埋在土中的枝條上。一般多生在淺山區(qū)的榛柴崗上,故而得名"榛蘑"。 榛蘑不僅食用,還可藥用。真菌類擔子菌綱白蘑科蜜環(huán)蕈屬植物蜜環(huán)蕈Armillaria mellea (Vahl ex Fr.) Quel.,以子實體入藥。夏季采收,去雜質(zhì),曬干。
榛蘑生長初期為半球形,以后展開,傘面呈土黃色,上有暗色細鱗。菌髓白色,菌柄為圓柱形,根部稍大,表面稍白,有條紋,內(nèi)部松軟,淺褐色;菌褶直生,初為白色,后期顏色變深。榛蘑孢子橢圓形,很光滑,沒有顏色。
母種菌種的分離通常采用菌索分離法和孢子分離法。前者操作簡便,生活力較弱;后者生活力強,操作較麻煩。
菌索分離應選粗壯呈棕紅色的菌索,取其尖端1-2厘米的幼嫩部分,經(jīng)表面消毒后,用鑷子刮掉菌索的鞘膜至露白色髓部,挑取約5毫米的小段,置PDA培養(yǎng)基上,于25℃條件下培養(yǎng)15-20天。
采用孢子分離的,其采集孢子的裝置及孢子稀釋與其他食用菌的孢子分離法同。關鍵的步驟是移接時要挑取萌發(fā)生長快、生活力旺盛、有紅棕色根狀菌索的菌落,移接到新的斜面培養(yǎng)基上,即可得到優(yōu)質(zhì)的母種。
原種與栽培種培養(yǎng)基配方:雜木屑7800,AE20%,蔗糖1%,石膏1%。另一種配方玉米芯(敲碎)84%,麥麩15%,石膏1%。還可以采用棉籽殼47%,雜木屑40%,麥麩10%,糖1.5%,石膏1.5%。按常規(guī)裝瓶、滅菌、接種后,置于20℃-25℃,培養(yǎng)30-35天,菌絲長滿瓶即為原種,如栽培量大再經(jīng)擴接1次,即為栽培種。
榛蘑子實體培育方法比較簡單,也容易培育成功。
栽培方式比較適用的有樹樁栽培和野外坑式栽培。
樹樁栽培
樹樁穴栽選擇已砍伐的新鮮樹樁,在樹干和粗根上用接種斧打洞穴,穴距10厘米左右。
在洞穴內(nèi)接人榛蘑菌種,接種處用腐殖質(zhì)土或培養(yǎng)土覆蓋以保濕。
野外坑式栽培
野外坑栽栽培場所的選擇與天麻栽培同。培養(yǎng)料常用已栽培過天麻1年以上的腐朽菌材或采用配制培養(yǎng)料。
其配方:棉籽殼或玉米芯、甘蔗渣60%,短樹枝38%,過磷酸鈣1%,石膏1%。
用腐朽菌材的,直接將舊菌材平放在坑內(nèi),共2-3層,用腐殖土或培養(yǎng)土填充空隙及覆蓋面上,再蓋樹葉或茅草5厘米厚以保濕。采用棉籽殼、短樹枝為培養(yǎng)料的,先將棉籽殼用過磷酸鈣溶液調(diào)濕,拌人少量栽培種,鋪于坑內(nèi),稍壓實,厚約5厘米,上鋪約3厘米厚的短枝條,撒一層菌種或種材,依此再鋪第二、第三層,最上撒一層稍厚密的菌種,蓋好薄膜。
出菇管理發(fā)菌期溫度控制在14 ℃-27℃,超過28℃時,要噴水降溫,并在早晚將覆蓋薄膜揭開通風。
高溫季節(jié)和菌絲長滿料面時,應將薄膜揭去,改用樹葉、稻草覆蓋。一般經(jīng)2-3個月發(fā)菌培養(yǎng),即進人生殖生長階段。子實體發(fā)生期應將覆蓋物除去,增加散射光,溫度控制在14℃-20℃,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90%左右。
采收加工當子實體菌蓋平展前,應及時采收。采收后的鮮菇按大小分級供鮮銷或鹽漬加工,曬干烘干,成品包裝貯藏,長年應市。
祛風活絡,強筋壯骨。用于腰腿疼痛,佝僂病,癲癇。
榛蘑是白蘑科食用真菌。野生榛蘑是中國東北特有的山珍之一。
榛蘑味道雖非常鮮美,但卻因為新鮮的榛蘑保鮮期很短,而干品的賣相不好看而未真正的打開中國市場,多半出口日本、韓國等發(fā)達國家。榛蘑燉小雞就是東北人招待貴客的不可缺少的傳統(tǒng)佳肴, 榛蘑含有人體必需的多種氨基酸和維生素,經(jīng)常食用可加強肌體免疫力、益智開心、益氣不饑、延年輕身等作用。
經(jīng)常食用野生榛蘑,可以防止皮膚干燥,并可抵抗某些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疾病,榛蘑的功效還不限于此,榛蘑可用來栽培名貴藥材──天麻,即在人工栽培天麻中利用其共生關系 ,提高天麻的產(chǎn)量和質(zhì)量,具有與天麻相同的祛風活絡、強筋壯骨、鎮(zhèn)靜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