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暴潮分類
1、臺風風暴潮
多見于夏秋季節(jié)。其特點是:來勢猛、速度快、強度大、破壞力強。凡是有臺風影響的海洋國家、沿海地區(qū)均有臺風風暴潮發(fā)生。
2、溫帶風暴潮
多發(fā)生于春秋季節(jié),夏季也時有發(fā)生。其特點是:增水過程比較平緩,增水高度低于臺風風暴潮。主要發(fā)生在中緯度沿海地區(qū),以歐洲北海沿岸、美國東海岸以及中國北方海區(qū)沿岸為多。
風暴潮產生原因
風暴潮是發(fā)生在沿岸的一種海洋災害。這種災害主要是由大風和高潮水位共同引起的。發(fā)生的原因,首先是沿岸有大風。在海洋上形成的大風,主要有臺風和溫帶氣旋。臺風發(fā)生在熱帶海洋上,它的破壞性很強,國際上稱其為熱帶氣旋,在大西洋和東北太平洋等地區(qū)稱為颶風。全球平均每年出現臺風約80個,其中有1/3能造成臺風風暴潮。溫帶氣旋又稱為溫帶低氣壓,或叫峰面氣旋。這種氣旋形成的大風隨不及臺風強,但影響的范圍卻比臺風還大,平均1000公里,大的可達到3000公里以上。因此,由溫帶氣旋引發(fā)的風暴潮也是比較常見的。風暴潮能否成災,有時還要看當時是否遇上天文大潮的高潮,如果兩者潮位疊加在一起,成災的可能性就很大。
風暴潮危害
風暴潮是破壞作用特別強烈的海洋災害,若與天文大潮同時發(fā)生,二者疊加,往往挾狂風惡浪,以排山倒海之勢猛撲海岸或溯江河而上,使濱海地區(qū)潮水暴漲,甚至沖毀或漫過海堤、江堤,吞噬城鎮(zhèn)、村莊、碼頭、工廠,淹沒耕地,造成特別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有時風暴潮還引起崩塌、滑坡,進一步加劇災害的破壞損失程度。中國風暴潮災害分布廣泛,幾乎遍及整個沿海地區(qū);但災害較嚴重的地區(qū)主要包括:渤海灣至萊州灣沿海、長江口和杭州灣、浙江中部沿海、福建北部沿海、廣西沿海地區(qū)。
風暴潮預警等級
風暴潮預警級別分為Ⅰ、Ⅱ、Ⅲ、Ⅳ四級警報,顏色依次為紅色、橙色、黃色和藍色。
1、風暴潮Ⅰ級緊急警報(紅色)
受熱帶氣旋(包括臺風、強熱帶風暴、熱帶風暴、熱帶低壓,下同)影響,或受溫帶天氣系統(tǒng)影響,預計未來沿岸受影響區(qū)域內有一個或一個以上有代表性的驗潮站將出現達到或超過當地警戒潮位80厘米以上的高潮位時,至少提前6小時發(fā)布風暴潮緊急警報。
2、風暴潮Ⅱ級緊急警報(橙色)
受熱帶氣旋影響,或受溫帶天氣系統(tǒng)影響,預計未來沿岸受影響區(qū)域內有一個或一個以上有代表性的驗潮站將出現達到或超過當地警戒潮位30厘米以上80厘米以下的高潮位時,至少提前6小時發(fā)布風暴潮Ⅱ級緊急警報。
3、風暴潮Ⅲ級警報(黃色)
受熱帶氣旋影響,或受溫帶天氣系統(tǒng)影響,預計未來沿岸受影響區(qū)域內有一個或一個以上有代表性的驗潮站將出現達到或超過當地警戒潮位30厘米以內的高潮位時,前者至少提前12小時發(fā)布風暴潮警報,后者至少提前6小時發(fā)布風暴潮警報。
4、風暴潮Ⅳ級預報(藍色)
受熱帶氣旋或受溫帶天氣系統(tǒng)影響,預計在預報時效內,沿岸受影響區(qū)域內有一個或一個以上有代表性的驗潮站將出現低于當地警戒潮位30厘米的高潮位時,發(fā)布風暴潮預報。
風暴潮的防御措施
1、加強風暴潮預警報技術研究;正確的風暴潮預警報非常重要的,它是各級政府應急部門采取防御措施的依據。
2、加強我國沿海驗潮站的合理布局,實現資料共享;完善風暴潮的觀測系統(tǒng)的有效運行。
3、系統(tǒng)開展我國沿海風暴潮災害區(qū)劃和風險評估。
4、加強海堤建設;我國沿海海岸線長,各地海堤的防御能力差別很大,因此要加強海堤地建設。
5、有效地保護沿海地區(qū)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紅樹林、珊瑚礁等均可有效的抵御風暴潮、海浪等海洋災害,由于近年來我國沿海海岸帶存在各種不合理開發(fā),破壞了濱海濕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使其喪失抵御災害的功能。
6、廣泛地開展風暴潮知識的普及、宣傳;對風暴潮知識了解的越多,越有利于正確行動,有效地防御風暴潮災害。
聲明:以上內容源于程序系統(tǒng)索引或網民分享提供,僅供您參考使用,不代表本網站的研究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來源的真實性和權威性。申請刪除>>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