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楨-中國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人-地理學家介紹
人物小結:
中國著名的科學家,愛國教育家,當代聞名的科學家,地理學家,氣象學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人,中國現代物候觀測網的倡導者和組織者,是“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先覺先行者,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第一任副院長,歷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創(chuàng)建了中國大學中的第一個地學系和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中國高校四大校長之一。
竺可楨簡介:
竺可楨(1890—1974),又名紹榮,字藕舫,漢族,浙江紹興市人。我國著名的科學家和愛國教育家,當代聞名的科學家、地理學家和氣象學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人。畢生為國“求是”的氣象事業(yè)開拓者.
1890年3月7日出生于浙江上虞。
1910年公費留美,入伊利斯諾大學農學院學習。
1913年夏畢業(yè)后轉入哈佛大學研究院地理系專攻氣象。
1918年以題為《遠東臺風的新分類》(A NEW CLASSIFICATION OF THE TYPHOONS OF THE FAR EAST)的論文獲得博士學位。
1920年秋應聘南京高等師范學校。
1927年任東南大學地學系主任。
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建國前他先后執(zhí)教于武昌高等師范學校、東南大學和中央大學。
1933年4月,竺可楨與翁文灝、張其昀共同發(fā)出成立中國地理學會的倡議,學會于翌年成立。
1936年出任浙江大學校長直至1949年,為了婉拒蔣介石赴臺灣的邀請,而辭去了浙大的所有職務。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后,他擔任中國科學院第一任副院長,同時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等職。他還當選為歷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并于1962年光榮地參加中國共產黨。他對中國氣候的形成、特點、區(qū)劃及變遷等,對地理學和自然科學史都有深刻的研究。他一生在氣象學、氣候學、地理學、自然科學史等方面的造詣很深,而物候學也是他嘔心瀝血作出了重要貢獻的領域之一。我國現代物候學的每一個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開的。他始終從科學的視角,關注著中國的人口、資源、環(huán)境問題,是“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先覺先行者。
竺可楨一生積極倡導并身體力行地從事科學普及工作,他一直認為科學普及事業(yè)是整個科學事業(y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經常在各種場合提出:科學研究的提高與普及是互為因果、相輔相成的。越是高級研究人員,越應帶頭向群眾進行科普宣傳;一個科學家從事科普工作的成績,應該計入他對科學事業(yè)的貢獻內。自1916—1974年的半個多世紀中,他堅持帶頭進行科普工作,撰寫科普講稿、書籍約160余篇,內容除地學、氣象學、物候學外,還涉及天文學、生物學、科學技術史等許多學科,讀者對象從科學技術人員到少年兒童多個層面。
1974年2月7日竺可楨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
研究領域
大力開展氣象臺站建設
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氣象臺站建設,是獨立自主開展氣象預報的基礎。竺可楨在1921年就發(fā)表過《論我國應多設氣象臺》一文,吁請各地政府予以重視。氣象研究所成立后,他又提出《全國設立氣象測候所計劃書》,認為全國設立不同規(guī)模的測候所不應少于150個。但是,由于當時財政困難,要由政府專門撥款來籌建氣象臺站幾乎是不可能的。當時成立的臺站主要是通過三個途徑解決,一是從氣象研究所有限的經費中擠出一部分,自建少數測候所;一是動員凡需要氣象資料的部門(如航空、交通部門等)出資,籌建一些測候所;再一是接受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等機構的資助。在竺可楨的精心推動下,從1929年起到1941年底止,氣象研究所自建的各級測候所9個,合辦的19個。其中如泰山、峨眉山和拉薩測候所都是在克服了種種困難以后建立的,不但為我國近代氣象事業(yè)發(fā)展提供了珍貴的科學資料,也為當時中國參加國際極年觀測提供了可能。
促進氣象事業(yè)統(tǒng)一發(fā)展
獨立自主地發(fā)布國土上的天氣預報,被認為是國家的主權之一。但是在半殖民地的舊中國,中國的天氣預報卻操縱在帝國主義者手里。在當時政府支持下,經過竺可楨領導的氣象研究所和全國各方面共同努力,于1930年3月,取締了上海徐家匯發(fā)布氣象預報的顧家宅電臺,開始了由中國人自主發(fā)布氣象預報的歷史,與此同時,逐步限制當時位于上海法租界內徐家匯觀象臺的業(yè)務范圍。我國近代氣象事業(yè)發(fā)展初期,機構多元,體制紊亂,氣象研究所只是其中一個方面。1931年在竺可楨努力下,由當時內政部出面召集會議,經過充分協商,通過了由竺可楨及其助手擬訂的《全國氣象觀測實施規(guī)程》;氣象研究所又編印了《測候須知》《氣象學名詞中外對照表》《氣象電碼》等工具書。此外,氣象研究所定期出版的資料有《氣象月刊》《氣象年報》等,為互相交流情況起到重要作用。。《氣象月刊》所載氣象資料,幾乎包括了當時國內的重要臺站。以后,在他親自主持下編印出版的《中國之雨量》和《中國之溫度》兩本豐富的資料,被認為是中國近代氣象事業(yè)發(fā)展的明證,是我國記錄年代最久,涉及臺站數量最多,質量有保證,內容最完整的降水和氣溫資料。此外,竺可楨還通過中央研究院于1930年、1935年和1937年先后三次召開全國氣象會議,針對交通、軍事、航空等部門為發(fā)展氣象事業(yè)所關心的問題,進行充分商討,并作出相應決議,使全國氣象工作逐步納入統(tǒng)一規(guī)范。
堅持開創(chuàng)性的科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