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在位時間 |
主要成就 |
第一檔 千古一帝 |
|
|
秦始皇嬴政 |
公元前247年~前210年(前221年稱皇帝) |
統(tǒng)一六國;南平百越,北擊匈奴;建立皇帝制度;修建萬里長城;書同文、車同軌、統(tǒng)一度量衡 |
漢武帝劉徹 |
公元前141年~前87年 |
加強集權、尊崇儒術、幣制改革、打通西域、興利開邊、建立年號 |
唐太宗李世民 |
626年9月3日~649年7月10日 |
精簡政府機構;改革三省六部;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 |
第二檔 一代雄主 |
|
|
明太祖朱元璋 |
1368年—1398年 |
建立明朝,推翻元朝統(tǒng)治;休養(yǎng)生息,開創(chuàng)洪武之治 |
漢高祖劉邦 |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前195年6月1日 |
亡秦滅楚,建立漢朝,延續(xù)并鞏固大一統(tǒng);建章立制,休養(yǎng)生息,恢復社會經濟 |
宋太祖趙匡胤 |
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 |
建立宋朝,結束五代十國的戰(zhàn)亂局面;滅亡荊南、武平、后蜀、南漢及南唐,基本完成統(tǒng)一;調整文武關系,改革官制,加強中央集權 |
隋文帝楊堅 |
581年3月4日—604年8月13日 |
滅南陳;結束南北分裂300年的局面;開皇之治;創(chuàng)立五省六曹制;滅西梁;編纂制定開皇律;創(chuàng)立科舉制度等 |
光武帝劉秀 |
25年8月5日~57年3月29日在位 |
起兵反抗王莽,建立東漢,重新統(tǒng)一全國,開創(chuàng)“光武中興” |
元太祖成吉思汗 |
1206年~1227年8月25日 |
統(tǒng)一漠北,建立大蒙古國;頒布《成吉思汗法典》;征服金朝大片領土,滅亡西夏;西征花剌子模等國 |
忽必烈 |
1260年5月5日~1294年2月18日 |
建立元朝,推行一些漢化政策;消滅南宋、大理,加強對西藏的管理,統(tǒng)一全國;首創(chuàng)行省制度,開鑿大運河等 |
第三檔 雄才大略 |
|
|
唐高祖李淵 |
618年6月18日~626年9月3日 |
晉陽起兵,建立唐朝;抗擊東突厥;確定初唐官制,頒布《武德律》,發(fā)行“開元通寶”,開創(chuàng)武德之治 |
漢文帝劉恒 |
公元前180年11月12日~前157年7月4日 |
文景之治 |
漢和帝劉肇 |
88年4月9日~106年2月13日 |
開創(chuàng)永元之隆,使東漢國力達到頂峰;實現(xiàn)中國與歐洲有史可據(jù)的首次直接交往 |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雍正) |
1722年12月27日~1735年10月8日 |
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將青海納入版圖、改土歸流、攤丁入畝、火耗歸公 |
唐高宗李治 |
649年7月15日~683年12月27日 |
開創(chuàng)永徽之治,滅高句麗、西突厥等,唐朝版圖達到極盛 |
明成祖朱棣 |
1402年~1424年 |
編修《永樂大典》,經營東北,派鄭和下西洋,營建紫禁城,占領安南,五征漠北 |
漢宣帝劉詢 |
公元前 74年9月8日~前48年1月10日 |
孝宣之治 |
清圣祖愛新覺羅·玄燁(康熙) |
1661年2月4日~1722年12月20日 |
智擒鰲拜;平定三藩;收復臺灣;三次親征噶爾丹;舉行多倫會盟,收服蒙古諸部;驅逐沙俄;派兵驅準保藏;治理黃河、永定河,疏通漕運等 |
漢明帝劉莊 |
57年3月29日~75年9月5日 |
明章之治、反擊匈奴、復控西域 |
漢章帝劉炟 |
75年9月5日~88年4月9日 |
明章之治,勵精圖治,注重農桑,西域稱藩;發(fā)明章草字體等 |
唐玄宗李隆基 |
712年9月8日~756年8月12日 |
發(fā)動唐隆政變、鏟除韋后勢力、中興唐室、開創(chuàng)開元盛世 |
第四檔 中興之主 |
|
|
唐憲宗李純 |
805年~820年 |
改革弊政;平定藩鎮(zhèn);開創(chuàng)元和中興 |
明宣宗朱瞻基 |
1425年5月29日~1435年1月31日 |
平定朱高煦叛亂;形成“仁宣之治”的治世;有很高的書畫造詣 |
漢景帝劉啟 |
公元前157年7月12日~前141年3月7日 |
開創(chuàng)文景之治;戡定七國之亂 |
唐武宗李炎 |
840年2月10日~846年4月22日 |
平定澤潞鎮(zhèn),擊敗回鶻;會昌中興 |
明憲宗朱見深 |
1464年2月28日~1487年9月9日 |
為于謙等名臣平反昭雪,安排荊襄流民 |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 |
1626年10月20日~1643年9月21日 |
緩和民族關系,實行封建化改革(皇太極新政);完善體制,設立內三院和六部;平定察哈爾部,統(tǒng)一漠南蒙古,獲得“歷代傳國玉璽”;改族名為滿洲,改國號為大清等 |
明仁宗朱高熾 |
1424年~1425年 |
靖難之役時堅守北平;即位后與民休息,為仁宣之治奠定基礎 |
唐宣宗李忱 |
846年4月22日~859年9月7日 |
河隴歸地;大中之治 |
宋仁宗趙禎 |
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 |
出現(xiàn)仁宗盛治,支持慶歷新政 |
明孝宗朱祐樘 |
1487年9月22日~1505年6月8日 |
修《會典》,立制度,開創(chuàng)“弘治中興” |
宋哲宗趙煦 |
1085年4月1日~1100年2月23日 |
收取青唐;元祐更化;紹圣紹述;平夏城之戰(zhàn) |
宋孝宗趙昚 |
1162年7月20日~1189年2月18日 |
開創(chuàng)“乾淳之治” |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
1616年2月17日~1626年9月30日 |
統(tǒng)一女真諸部;創(chuàng)立八旗制度,創(chuàng)制滿文;建立后金政權,奠定基業(yè),奪取遼陽、沈陽;薩爾滸大戰(zhàn)擊敗明朝,攻下遼西地區(qū) |
漢昭帝劉弗陵 |
公元前87年~前74年 |
擊敗烏桓,平定西南,鹽鐵會議,昭宣中興 |
元仁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 |
1311年~1320年 |
減裁冗員、整頓朝政,實行科舉制度、以儒治國 |
第五檔 守城之君 |
|
|
唐代宗李豫 |
762年5月18日~779年6月10日 |
收復兩京,平定安史之亂;改革稅收,實行養(yǎng)民為先的財政方針 |
漢順帝劉保 |
125年~144年 |
推行陽嘉新制,確立分科考試制度,為科舉制產生奠定基礎 |
唐中宗李顯 |
684年1月3日~684年2月26日、705年2月23日~10年7月3日 |
神龍政變,復辟唐朝 |
唐肅宗李亨 |
756年8月12日~762年5月16日 |
收復長安、洛陽兩京 |
唐德宗李適 |
779年6月12日~805年2月25日 |
廢除“租庸調制”,改行“兩稅法”;聯(lián)合回紇、南詔、大食打擊吐蕃,為“元和中興”創(chuàng)造了較為有利的外部環(huán)境。 |
明代宗朱祁鈺 |
1449年9月22日~1457年2月11日 |
任用于謙,領導北京保衛(wèi)戰(zhàn),打退瓦剌;選賢任能,纂修《寰宇通志》 |
漢惠帝劉盈 |
公元前 195年6月20日~前188年9月24日 |
推行無為而治的政策,蕭規(guī)曹隨,休養(yǎng)生息,發(fā)展經濟,修筑城池 |
明武宗朱厚照 |
1505年~1521年 |
平安化王與寧王叛亂 |
明穆宗朱載坖 |
1567年2月4日~1572年7月5日 |
實現(xiàn)隆慶開關和俺答封貢 |
明世宗朱厚熜 |
1521年~1567年 |
取得大禮議的勝利,推行嘉靖新政,抗擊倭寇 |
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順治) |
1643年10月8日~1661年2月5日 |
清軍入關的首位皇帝;遷都北京;整頓吏治,穩(wěn)定秩序;統(tǒng)一全國 |
嘉慶帝愛新覺羅·颙琰(嘉慶) |
1796年2月9日~1820年9月2日 |
懲治和珅,整頓吏治,力主嚴禁鴉片,鎮(zhèn)壓白蓮教起義 |
元文宗孛兒只斤·圖帖睦爾 |
1328年10月16日~1332年9月2日 |
創(chuàng)建奎章閣,編修《經世大典》 |
宋真宗趙恒 |
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 |
即位初期出現(xiàn)咸平之治;與遼朝達成澶淵之盟,使宋遼維持了長久的和平局面 |
宋寧宗趙擴 |
1194年7月24日~1224年9月17日 |
定理學為偽學; 頒布《統(tǒng)天歷》;確立五山十剎的地位 |
宋高宗趙構 |
1127年6月12日~1162年7月24日 |
建立南宋;擅長書法,引領南宋書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