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鼓樓是南寧市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qū)保護修繕項目的核心建筑,原名平楚樓。
主體建筑采用明代中晚期嶺南風格:
結構形制:底座為邊長24.5米的正方形,三層木構亭閣式建筑,下大上小呈寶塔狀,頂端設置葫蘆形尖頂
建造工藝:使用30%以上百年舊青磚砌筑墻體,木構件采用紅木榫卯工藝,由安徽專業(yè)匠人制作
裝飾細節(jié):三層瓦檐均覆蓋青色琉璃瓦,四角雀尾裝飾飛龍雕塑,四面拱門上方鑲嵌明代原貌題額
銅鐘沿革:原樓懸掛的明代銅鐘重2000斤(約1000公斤),抗日戰(zhàn)爭期間輾轉百色、柳州、武漢三地,現(xiàn)存于南寧人民公園鎮(zhèn)寧炮臺
復刻銅鐘:2024年重建時按原規(guī)格鑄造仿古銅鐘,高1.8米、口徑1.2米,銘刻“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字樣
建造技術:運用BIM技術優(yōu)化青磚拱弧精度,采用工廠預制編號木構件提升組裝效率
歷史場景復原:每日晨昏敲鐘108響,復原明代“晨鐘暮鼓”報時傳統(tǒng)
城市空間關聯(lián):位于民族大道與共和路交匯處,與中山路歷史商貿區(qū)、三街兩巷形成文化地標群
文化傳播載體:設置首層文化展廳,通過數字技術展示邕州古城歷史場景,2025年1月開放首層廣場
鐘鼓樓始建于明代嘉靖十年(1531年),由南寧衛(wèi)指揮僉事王佐主持鑄造銅鐘懸掛于樓而得名。原樓于1932年因道路擴建被拆除,現(xiàn)存銅鐘存放于南寧市人民公園鎮(zhèn)寧炮臺。原樓位于南寧舊城南北軸線交匯處,與孔廟形成呼應,因城市道路擴建于1932年被拆除。2022年,南寧市啟動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qū)保護修繕PPP項目,鐘鼓樓作為核心工程啟動原址重建,2024年2月完成主體建設并亮燈,2025年1月正式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