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迦山位于普陀山東南約5.3公里處,傳為觀世音菩薩發(fā)跡、修行之圣地。《華嚴經》載:“于此地方有山,名補怛洛迦,彼有菩薩,名觀自在。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作《觀音大士贊》云:“南海海深幽絕處,碧鉗嵯峨連水府。號名七寶洛迦山,自在觀音于彼住……”。據(jù)民國《普陀洛迦新志》記載:“洛迦山,海中懸島,在普陀山東南。凡朝山禮佛者必兼謁是山?!?/p>
自短姑道頭東渡約半小時即到洛迦山。洛迦山面積約0.63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97.1米,岸曲折,周圍礁石嶙峋,千姿百態(tài),如無數(shù)五色珊瑚圍繞仙山,是普陀山佛教圣地一部分,傳為觀音菩薩修行之圣地。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作《觀音大士贊》云:“南海海深幽絕處,碧紺嵯峨連水府。號名七寶洛迦山,自在觀音于彼住?!狈渤萜胀由降男磐剑氐铰邋壬?,有“不到洛迦山不算朝完普陀”之說。山上有圓通庵、大悲殿、大覺殿、伽藍殿、五百羅漢塔、四十八愿塔、水晶宮等。
遠望洛迦山酷似一尊觀音菩薩安詳?shù)靥稍谏徎ㄑ笊希^、頸、胸、腹、腳均分明可辨,故有“睡觀音”、“海上大臥佛”之稱。
位于洛迦山北山腰坪地處,原為觀覺蓬,建于清末。1988年普陀山佛協(xié)重建庵院改“觀覺”為“大覺”。在大覺庵南約15米處,有與其同時建的大悲殿。大悲殿由比丘尼修持,門聯(lián)云“白云伴洛迦山圣境涌佛塔,紅日初升蓮花汪洋騰金波”。
洛迦山有二處“水晶宮”,相傳為觀音大士靈現(xiàn)處。一在島北阜頭附近,巖底下一個三角形。
由普陀山乘渡船可至洛迦山,行程約半小時。每天7:00在短姑道頭乘船,游覽一個半小時后,乘原船返回,也可游玩至下午,乘15:00的船返回。渡船票是雙程,當天來回,山上沒有可住宿之地。
洛迦山在普陀山的東南方,與之隔海相望,歷史上都把普陀洛迦連在一起。相傳,當年的觀音大士先在洛迦山修身得道,后來才到普陀山開辟觀音道場,所以舊時凡來普陀拜觀音的善男信女都必去洛迦山進香,有“南海普陀去燒香,不到洛迦燒半香”的說法。
從普陀山朝東眺望,洛迦山孤佇海中,猶如一尊仰臥于蓮花洋中的海中臥佛。山上林木翠郁,終日風呤浪嘯,四季鳥語花香,別有一番天地。從普陀山到洛迦山,每天上、下午都有專船到洛迦山。兩島雖相距不遠,但蓮花洋中波濤洶涌,故有“須經二十四個蓮花浪,方能得渡彼岸”之說。在山上嶙峋的礁石上,筑有南、西、北三個不同方向埠頭,船只可視風向擇埠???。
山上過去曾有妙湛、圓通、自在、觀覺四座茅篷,后僅存圓通篷,現(xiàn)擴建為圓通禪院,并新建大悲殿和大覺庵,以及土地祠、聞思亭、迦藍殿等。山中有女尼主持。1988年始,在妙湛庵舊址新建五百羅漢塔(又稱妙湛塔)。塔三層,高27.6米,三層共雕羅漢像518尊,組成12幅羅漢朝觀音圖。圓通禪院四周林木蔥郁,環(huán)境幽靜,香火旺盛。山上尚有龍泉古井、仙橋、水晶宮等景點,以及普陀高僧謝世后存放骨灰的圓覺塔。東北小山上去過去曾設有天燈臺,瀕臨洛迦門,是古時指點海船夜航的設施。“洛迦燈火”也成了普陀一景。明屠隆有詩贊曰:“熒熒一點照迷津,光奪須彌日月輪?!比缃瘢鞜襞_已改建成國際燈塔,被載入國際航海圖志。
登上洛迦山極目遠眺,浩浩大海橫無涯際,山海奇觀悉入眼簾,南有白沙、朱家尖、月岙,怪石嶙峋;北眺淡浮數(shù)山,巔圓如釜,即為葫蘆島;西望普陀山,逶迤起伏如蛟龍戲珠,山中的千步沙、紫竹林、梵音洞隱約可辯。
自古以來,普陀洛迦融為一體,有“不到洛迦山就不算朝完普陀”之說。后為使二島分別,遂一稱普陀山,一稱洛迦山。船行蓮花洋,遠望洛迦山酷似一尊大佛安詳?shù)匮鎏稍跓煵ê泼斓纳徎ㄑ笊?,頭、頸、胸、腹、足均分明可辨,故有“海上大臥佛”之稱。由普陀山到洛迦山航程約40分鐘。據(jù)傳“須經過二十四個蓮花浪方能得渡彼岸”。島南、北有三處碼頭供香客渡航,并建有磐石磴道3000余米,名“洛迦山香道”。恰如“四十八愿塔”有聯(lián)云:“寂滅道場常樂我靜,洛迦勝境花木幽深。”登上洛迦山極目遠眺,南望白沙、朱家尖怪石嶙峋,北眺淡浮數(shù)山,巔圓如釜,是為葫蘆島;西望普陀山,逶迤起伏,猶如蟠龍戲珠,山中殿角出沒綠蔭叢中,紫竹林、梵音洞、千步沙……盡收眼底。據(jù)說當年觀音大士就是由此跨越蓮花洋去普陀山開辟道場的。志載,明萬歷年間,有僧在山中結茅。至清末,山上有妙湛、圓通、自在、觀覺四座茅篷?!拔幕蟾锩睍r遭毀。1980年,普陀山佛教協(xié)會開始整修洛迦山,先后創(chuàng)建五百羅漢塔,新建土地祠、伽藍殿、圓通禪院、大悲殿、大覺禪院、圓覺塔、妙湛塔和大型石雕“觀音事跡故事碑廊”等名勝,從此洛迦勝境更是名不虛傳。
從西碼頭至大覺禪院石蹬道3000米香道鋪設石階750余級,間嵌蓮花石板,旁置石凳,供香客歇腳坐坐,一路依山映水,林木夾道,古樹濃郁,寺院、塔影沿途交相輝映,風光秀美。
妙湛塔又名“五百羅漢塔”,坐落在洛迦山中部,1990年初始建。1993年6月建成。數(shù)百噸青石皆從溫嶺海運而至,用人工肩負扛抬上山,耗工二萬余,雕工精細,堪稱海天佛國一大工程。塔旦四方形,高27.6米,基座邊長16.3米,雙層須彌座,塔身三層與多寶塔形似,莊嚴、穩(wěn)重,頗具神圣感。
坐落在妙湛塔東,西北緊鄰大悲殿,為洛迦山主剎,建于明萬歷年間,1983年修建后對外開放,1990年重建。建筑面積759平方米,殿宇27間,依山起勢,坐落在山腰叢林中,門前一片山坡坪地,環(huán)境幽靜,空氣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