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倉道,又稱故道、散關道、嘉陵道,是中國古代連接關中與漢中的交通要道。其北起陳倉(今陜西寶雞),經大散關沿嘉陵江上游谷道,過鳳縣、兩當、徽縣至略陽,可經沮水道抵漢中或接金牛道入川。該道因楚漢戰(zhàn)爭中"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典故聞名,史載劉邦燒毀褒斜道或子午道后,取道陳倉突襲關中。
該道商周時期已開辟使用,秦漢設故道縣治所。唐代升為驛道并增設行政建制,唐僖宗曾沿此道奔逃興元。2025年考古發(fā)現(xiàn)梁鹿坪遺址先周文化墓葬及鳳州古城烽燧體系,印證其早期交通防御功能?,F(xiàn)代寶成鐵路走向與古道基本一致,其清姜河展線仍沿用歷史路徑。
陳倉道——即故道、嘉陵道。從陳倉向西南出散關,沿嘉陵江上游(故道水)谷道至今鳳縣,折西南沿故道水河谷,經今兩當(漢故道)、徽縣(漢河池)至今略陽(漢嘉陵道)接沮水道抵漢中,或經今略陽境內的陳平道至今寧強大安驛接金牛道入川。
楚漢驕雄:劉邦入巴蜀,燒毀棧道,義示絕無東出之意,迷惑項羽!
陳倉道上較著名的歷史故事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史傳劉邦在鴻門宴后,迅速翻越秦嶺來到漢中,并用張良計策,燒毀身后的棧道,以向項羽表明自己永留漢中封地、不回關中的決心。棧道是懸崖峭壁上修的懸空道路,在當時,棧道是險峻的秦嶺里極為重要的道路形式。
養(yǎng)精蓄銳之后,劉邦要殺回關中,假裝重修燒毀的棧道,與此同時,軍隊主力則繞道陳倉道的遠路來到寶雞,然后東進長安。這是一個聲東擊西的故事。
漢高祖劉邦(4)還定三秦
劉邦所燒和重修的是哪條,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是,棧道為子午棧道,也有說燒的是褒斜棧道。但對于劉邦從陳倉道返回關中平原的說法,則基本沒有爭議。陳倉道古稱“故道”,《辭海》對“故道”的解釋是:“劉邦自漢中由故道出、還定三秦?!笨梢?,在“暗度陳倉”這個典故中,劉邦走的是陳倉故道。
2025年4月26日,“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在成都舉行。從會上獲悉,此次考古調查,在陳倉道上新發(fā)現(xiàn)了梁鹿坪遺址先周文化墓葬,為探尋較早的“周道”提供了新的方向;陳倉道上的鳳州古城周邊還發(fā)現(xiàn)了成體系的烽燧設施,與城市遺址一起構成了完整的城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