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西李氏文化興起于周秦,顯于大漢,而盛于大唐。是與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傳佛教文化齊名的甘肅四大文化之一;是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隨著“李氏故里”、“李氏文化”商標的注冊和這一文化品牌效應的逐步顯現(xiàn),甘肅臨洮的隴西李氏文化越來越受到重視并以逐漸轉(zhuǎn)變?yōu)橐豁椢幕a(chǎn)業(yè)?!半]西堂”是天下李姓的宗族祠堂,也是隴西李氏文化的標志。李氏文化本身即為一種姓氏文化,而姓氏文化深層的涵義就是宗族傳承和族群凝聚。甘肅臨洮的隴西李氏文化代表的不僅是某一地區(qū)的文化,更是天下李姓人尋根祭祖之根本和精神需求之依托。
隴西李氏從開始扎根的狄道,隨后擴展到全國各地,發(fā)展成了中國的大姓,這背后是一個鮮為人知的遷徙之路。
《史記》記載,隴西成紀李氏,漢武帝末年因為李陵投降匈奴的事件,遭受了滅頂之災,狄道李氏也受到了這次事件的牽連,都已經(jīng)“衰微矣”。然而,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西晉至北周時,隴西李氏再次興起,累世為官,成為功著關(guān)隴的隴西豪族。
隴西李氏的這次興起是從李暠開始的,隴西李氏做皇帝的就是西涼王李暠字玄盛,小字長生,生于晉穆帝永和六年(公元351年),為隴西李氏“狄道房”人,是漢初征西將軍李仲翔之19代孫。公元400年李建號“庚子”,在敦煌建立西涼政權(quán),稱西涼王,后遷都酒泉。后來李暠后人受到北魏的信任,不少人在全國各地擔任過官職,后來他們就將家安置在了做官的地方,然后形成了不同的房。
在繁多的隴西李氏支派中,有四房興盛。這就是武陽(故城在今山東朝城縣西40里)房、姑臧(治今甘肅武威縣)房、丹陽(治今河南項城縣東北)房、敦煌(治今甘肅敦煌縣)房。唐朝時期,這四房出宰相十名,榮顯功高,流芳百世。
在這里面,引人注意的就是敦煌李氏,始祖李穆。張書城老先生認為,李陵裔孫李穆、李賢就是隴西李氏敦煌房的始祖。據(jù)《南齊書》記載:初,匈奴女名托跋,妻李陵,胡俗以母名為姓,故虜為李陵之后,虜甚諱之,有言其是陵后者,輒見殺”。所以李陵后裔姓拓跋。在李賢墓志中關(guān)于拓跋氏的來歷則有“建國拓跋,因以為氏”的記載,故拓跋也可能是因為拓跋部落的建立而產(chǎn)生的,且南齊書多有不實,故更為可信。李陵死后不久,匈奴內(nèi)部發(fā)生了內(nèi)亂,李陵子曾擁立烏藉都尉為單于。大約在漢宣帝末年,鮮卑拓跋部形成。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拓跋部不斷南遷,這支部落建立了北魏。
公元450年,北魏發(fā)生了一次慘案,由于環(huán)境的變化,北魏并不承認漢族的血統(tǒng),后北魏推行漢化,鮮卑姓改為漢姓,李陵后裔又恢復了李姓。.
在寧夏固原出土的《大周柱國河西公墓銘》中有相關(guān)記載:"公諱賢,字賢和,原州平高人,本姓李,漢將陵之后也。十世祖俟地歸,聰明仁智,有則哲之監(jiān),知魏圣帝齊圣廣淵,奄有天下,乃率諸國定扶戴之議。鑿石開路,南越陰山,竭手爪之功,成股肱之任,建國拓跋,因以為氏"。從中可以看出李賢族人是李陵的后裔,十世祖先是北魏的股肱之臣,在魏圣帝時期“定扶戴之議”“竭手爪之功”,因拓跋國建立遂以之為氏,后又恢復李姓。
李賢和他的三弟李穆,曾在敦煌為官并且在敦煌安家,成為隴西李氏敦煌房的遠祖。
漫長的歲月中,李氏已經(jīng)發(fā)展到1億多人,成為中國大的姓氏,今天在臨洮也有不少。“現(xiàn)在,臨洮有八萬人姓李,占全縣人口的七分之一?!迸R洮縣研究李氏文化的李瑞麟給我們介紹了情況。
整個臨洮境內(nèi),以李姓命名的村莊達到76個,可以說遍地都是“李家莊”。僅僅是“李家灣”就有10個,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村莊也是非常的有趣,如“紙房李家”,他們或許有造紙的絕活;“窯頭李家”是否住在石灰窯或者其他什么的窯邊上。還有更多的李家,瓦房李家、大戶李家、小戶李家、單莊李家、河下李家等等的名稱,成為展示李氏文化的天然博物館。
甘肅省臨洮縣自古是人文薈萃之地。先秦時期,臨洮有古有隴西的稱呼,因為地處隴水之西而得名(注:出《山海經(jīng)》,隴水發(fā)源于渭源的東峪溝河,位于臨洮東)?,F(xiàn)稱臨洮,得名因地處洮河之濱。從南向北流過的洮河,是遠古時期為戌、狄、羌與先秦華夏民族之間的天然交界。地處洮河東岸的臨洮,是先秦西端抗御外侵的軍事、文化、政治中心,以至于發(fā)展到后來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以后,從臨洮城北三十墩的洮河東岸開始修筑長城,一直向東延伸到遼東,構(gòu)成了秦代長城基本輪廓。因此,洮河與長城,成了秦朝西北共同的屏障,并依次在臨洮建立了隴西郡,成為秦國三十六郡中西邊的郡,郡治今臨洮縣城南。西漢初,隴西郡仍然是西部軍事政治門戶,并且成為張蹇出使西域,衛(wèi)青、霍去病征討匈奴的后勤基地,為打通河西走廊,迎來絲綢之路的輝煌,打下堅實的基礎。從此,臨洮逐步發(fā)展成為絲綢之路出長安后的重要驛站和商埠。唐代,臨洮是西防吐蕃的南防羌族的軍事重鎮(zhèn)。漢唐邊塞詩人反復吟唱。并有哥舒翰將領助守戍邊,并有姜維、鄧艾、李思齊等在此血殺疆場,留下眾多歷史遺跡,有古代民諺和城中的唐明皇手書為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