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敬是漢朝信都(今衡水市冀州區(qū))人。他年少好學,博聞強記,而且視書如命。晚上看書學習常常通宵達旦。鄰里們都稱他為“閉戶先生”。
孫敬讀書時,隨時記筆記,常常一直看到后半夜,時間長了,有時不免打起瞌睡來。一覺醒來,又懊悔不已。有一天,他抬頭苦思的時候,目光停留在房梁上,頓時眼睛一亮。
隨即找來一根繩子,繩子的一頭拴在房梁上,下邊這頭就跟自己的頭發(fā)拴在一起。這樣,每當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時,只要頭一低,繩子就會猛地拽一下他的頭發(fā),一疼就會驚醒而趕走睡意。從這以后,他每天晚上讀書時,都用這種辦法,發(fā)奮苦讀。
年復一年地刻苦學習,使孫敬飽讀詩書,博學多才,成為一名通曉古今的大學問家,在當時江淮以北頗有名氣,常有不遠千里的學子,負笈擔書來向他求學解疑、討論學問。
"懸梁"的故事見于《太平御覽》卷三六三引《漢書》。漢朝人孫敬,字文寶,非常好學,從早到晚地讀書。
有時疲倦了,想睡覺,就用一根繩子系住頭發(fā),另一頭拴在房梁上拉直。這時候如果再打瞌睡,就會被繩子拉醒。
懸梁刺骨作為刻苦學習的成語典故,故事源自戰(zhàn)國的蘇秦和東漢的孫敬。懸梁刺骨歷史典故給我們帶來的啟示:只要付出時間和精力,就會有收獲。用以激勵人發(fā)奮讀書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