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記載:赤烏中,公元238--251年間,“康僧既而游方至海鹽金粟山,時值炎暑,構亭施茶以濟渴,朝廷聞之,賜名‘茶院’,已而建寺居”。形成金粟寺雛形,茶院之名產(chǎn)生。
唐末宋初的開寶二年(公元969年),武蕭王錢镠至此施茶,敕賜號“施茶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敕賜為“金粟廣慧禪寺”。明確金粟寺的性質為禪宗寺院,而“茶院”之名則留給了當?shù)亍拇艘院?,當?shù)氐男〉孛徒胁柙骸?/p>
金粟寺,作為浙江(東南沿海)佛教史上的首座寺院,歷史久遠,規(guī)模宏大,高僧眾多,影響甚廣。全盛時期有山門、正殿、大悲閣、法堂、禪堂、祖師堂、僧寮等房屋5048間,僧侶上千人,寺內古跡和所藏文物頗多。最為著名的有“千人井”、“劍池”、“獨桑鼓”、“王陽明詩墨跡”及“金粟山藏經(jīng)紙”等。歷史上金粟寺數(shù)次被毀,現(xiàn)為重建建筑,寺院區(qū)占地面積39740平方米,其中石礦開挖區(qū)面積15500平方米,金粟廣場區(qū)占地面積12140平方米,工程總占地面積51880平方米。
大悲閣內設樓梯直達頂層,登高而鳥瞰金粟全景,天氣晴好時可遠眺數(shù)十里外的海鹽、海寧縣城。一樓大悲閣供奉高9.9米的銅雕白衣大士觀世音菩薩,大殿背景是氣勢恢宏的精制木雕《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jīng)大悲神咒》全文,高4.8米、寬18.36米,上下采用古代竹簡方式,古樸莊嚴、氣勢恢宏。整件作品由中國木雕之鄉(xiāng)東陽雕刻大師捉刀,雕工精美、刀法老練,字體樸拙、骨架勁挺;外檐廊鑲嵌五座漢白玉觀世音菩薩化身雕像,登隔層可近距離頂禮白衣大士觀世音菩薩圣像。
二樓千佛殿供奉1008尊木雕貼金佛像,供十方施主敬奉;三樓藏經(jīng)樓是寺院專門收藏經(jīng)藏、律藏、論藏及歷代祖師畫像等重要文獻之所。
金粟寺在寺院北側山坡修建韋馱壇,敬奉韋馱菩薩。其意在于根據(jù)中國傳統(tǒng)風水理論,一改金粟寺左側山坡低、右側山坡高的地勢,營造了左青龍、右白虎的絕佳氣場,更為金粟寺增添了室外佛像的獨特場景。
韋馱菩薩像系遵金粟寺圓寂方丈上久下忍老和尚遺愿所建,由福建青石精雕而成,高6.9米、重55噸,寬、厚分別約在2.7米、1.7米,正面書匾額“韋馱護法”,兩側書楹聯(lián)“寶杵鎮(zhèn)魔軍佛海三洲同感應,金剛護正法金粟四眾共沾恩”,東北兩面分別書匾額“真修必護”、“靈昭凈剎”。韋馱菩薩身披鎧甲,手持金剛杵,威風凜凜地面向寺院,以守護伽藍。
金粟寺特設道家太極陰陽八卦臺一處,以追念釋道儒三教會通的開山康僧會祖師,并傳達百家爭理、萬法一統(tǒng),三教一體、九流同源的和諧理念。
太極陰陽八卦臺位于金粟寺大悲閣的西南側。由大悲閣穿過寺內南圍墻,但圍墻門洞上方磚雕“同源”兩字,而由八卦臺返回大悲閣,圍墻門洞上方磚雕“歸一”兩字。
八卦臺由全石材鋪裝而成,面積近150平方米,居中是一個直徑達2.1米的石雕水缽,由整塊印度黑石材精雕而成,渾然一體、精美絕倫;水缽上方是一個直徑1.6米的黑白兩色陰陽魚,清澈的泉水從陰陽魚的兩個魚眼冒出,再由陰陽魚的四周緩緩地灑落于水缽之中。 陰陽魚的四周用石材鋪裝成原始八卦圖,不同的方位代表身體中不同的器臟。
選佛場,即禪堂,是眾僧和佛徒坐禪、習靜之所,乃禪宗的核心道場,建筑面積398.25平方,位于大悲閣廣場平臺下,因勢而建為地宮格局。選佛場主供長3.21米、高1.08米、寬0.9米的漢白玉臥佛一尊,由名家精雕而成,呈漢唐風格。佛像整體樸拙、臉相飽滿、神態(tài)安詳。佛龕背景為線雕涂金佛教圖案、前裝飾有木雕掛落。臥佛居西面東,是選佛場的最中心位置。選佛場臥佛兩側的南北墻面用精美木雕裝飾,內容為記錄佛祖一生之化儀,其生命歷程中的重大事跡,即所謂下天、托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轉輪、涅槃的佛祖八相成道圖。選佛場中央四柱之間頂部為木雕七寶如來圖,七寶及華蓋貼真金。如來佛的七個法相、手印神態(tài)各異,背景流云藩草,可謂雕工精細、惟妙惟肖。
清順治皇帝于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親筆御賜金粟寺 “敬佛”二字。明大書畫家,官至禮部尚書、太子太保的董其昌(公元1555年—1636年)為金粟寺法堂書匾“獅子吼”、禪堂書匾“選佛場”。現(xiàn)根據(jù)寺志記載和書者原跡集字恢復。其余匾額也采用歷代書法名家原跡集字而成,全部楹聯(lián)則禮請當代書法名家親書而就。
可以乘坐海鹽K233路到金粟寺站下車,就能直達景區(qū)門口。
金粟寺幾經(jīng)沉浮,幾經(jīng)興衰。據(jù)史志記載,金粟寺全盛時有房屋5048間,僧侶上千人,可謂名震海內,聞及朝廷,香火盛極一時,為當時中國佛教圣地之一。北宋開寶二年(969),武肅王錢镠至金粟施茶,賜號“施茶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宋真宗趙恒親為金粟賜名“廣慧禪寺”,距今恰1000周年。明洪武初年(1368),太祖朱元璋遣使降香,并將大戰(zhàn)陳友諒時所獲的戰(zhàn)鼓——獨桑鼓藏金粟寺,由是僧徒彌眾,規(guī)制益宏。清順治十六年(1659),時任金粟住持木陳道忞應召至京見皇帝,敕賜“宏覺禪師”稱號,并賜“敬佛”二字,寶印一方,篆曰“太和之印”??滴醵四辏?689),康熙帝賜金粟寺墨寶心經(jīng)一卷,并于康熙三十三年敕追謚圓悟為“慧空禪師”。雍正五年(1727),雍正帝為金粟寺頒賜楹聯(lián)一幅。乾隆十七年(1752),乾隆皇親書《題金粟箋》一首。清咸豐十一年,太平軍進軍海鹽,戰(zhàn)亂中金粟寺徹底焚毀。光緒二年,重修一進。至民國二十四年,僅存一山門、一殿、兩廡。1974年,金粟寺最后一位當家和尚圓寂。1980年代,山門、一殿、兩廡被全部拆除,僅存明正統(tǒng)禮部尚書胡瀅《重建金粟廣慧禪寺記》殘碑一塊。2016年12月22日,浙江第一古剎金粟寺天王殿上梁大吉,第一、第二期工程圓滿竣工,第三期工程進展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