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縣十大旅游景點 鳳凰縣最好玩的地方
1.鳳凰古城
鳳凰古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蘭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稱贊為中國最美麗的小城。這里與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順的猛洞河,貴州的梵凈山相毗鄰,是懷化、吉首、貴州銅仁三地之間的必經之路。
相傳天方國(古印度)神鳥“菲尼克司”滿五百歲后,集香木0。復從死灰中復生,鮮美異常,不再死。此鳥即中國百鳥之王鳳凰也。鳳凰西南有一山酷似展翅而飛的鳳凰,故以此而得名。
作為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鳳凰的風景將自然的、人文的特質有機融合到一處,-后的沉重感也許正是其吸引八方游人的魅力之精髓。
鳳凰的風景是歷史的。從遠古盤瓠到鳳凰廳、到辰沅永靖兵備道、到民國、到今天,走在古巷中,冥冥中想起的是眾多鳳凰名人的身影。
鳳凰的風景是文化的。但這文化是沉重的。奇梁洞古戰(zhàn)場、落馬河等眾多血腥濃郁的名稱正像這美麗風景的陰暗胎記時時提醒你。這文化是樸實的。走進沈從文故居、熊希齡故居、黃永玉畫屋,簡陋的陳設,撼人的成就,強烈的人格力量,一種敬仰心態(tài)完成一次神圣的人生文化洗禮。這文化還是鮮活的。尋常人家那些制作工藝獨特,藝術風格樸拙的蠟染、扎染作品和姜糖作坊系列,使人產生一種全方位文化交融的聯(lián)想。這文化當然更是肅穆的。當年的鳳凰縣境,人口不足十萬,卻建有規(guī)模都很大的敬修、三潭兩大書院。這是怎樣強烈的一種文化吶喊!敬修書院是官辦,如今文廟仍在。三潭書院是清同治十三年時任貴州黔東兵備道道員及黔東總兵的苗族人吳自發(fā)建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博士后基金會副理事長肖繼美教授就是在這里啟蒙。世間多數(shù)人有錢只用于建私宅、建私家園林、購置私家田地,吳自發(fā)對文化的這種崇敬,正透露出苗族人對外部的探索、對內部的整理、對價值的評判、對發(fā)展的希冀。走在保存完好的三潭書院內,放眼四野秀麗的風光,我們怎能不肅然起敬?
鳳凰的風景是民族的。一個小縣聚居了18個民族,可能全國少有了吧。那座全國保存最完好的黃絲橋古石城,二萬多平方米的小圈子里,住了一百十來戶人家,卻有八十多個姓氏,分屬多個民族。而眾多少數(shù)民族獨有的節(jié)慶活動,真使人心馳神往:苗族的還儺愿、趕秋、四月八,土家的文武茶燈、陽戲等,經幾百上千年的交匯融合,都既保留了民族的質地,又與異地同族習俗明顯不同,引人入勝。
鳳凰的風景自然還是世界的。因為沈從文,許多人不顧長途跋涉的勞累,把鳳凰作為他們的終極目標,就是一種對美學的真諦、對文學的歸依、對藝術的認同、對歷史的評判問題的直接應答?;蛘叩綔侍徕挚纯袋S永玉精心創(chuàng)作、才情洋溢的二十幅巨型壁畫,面對四壁的曠世佳作,細嚼那些智慧與幽默共生的題跋,道德感染撲面而來。這里展露了鳳凰人對傳統(tǒng)的繼承、對文化的吞吐、對世界的思考、對未來的憧憬。這是民族的風景,更是世界的風景。
或者,歷史、文化、民族、世界的話題太過沉重,許多的行旅只為鳳凰那份奇異秀麗的自然景致。“智者樂山,仁者樂水?!边@同樣是一種可貴的認同。
2 、奇梁洞
奇梁洞位于古城以北的奇梁橋鄉(xiāng),吉鳳公路左側。該景點集山、河、峽谷、險灘、絕壁、飛瀑、叢林、田園、村落于一洞,以“奇、秀、幽、峻”四大特色著稱,有“奇梁歸來不看洞”之說。洞口宛如巨龍張口,高50余米,寬20多米,一條清溪穿溶洞而過,洞長6000余米,洞內有“古戰(zhàn)場”、“畫廊”、“天堂”、“龍宮”、“陰陽河”五大景區(qū)。
相傳宋代末年,土人首領何車聚眾起義反對官府,攻城奪寨,勢如破竹。朝廷舉派“楊氏三兄弟”統(tǒng)兵征剿,被何車用“追命鼓”、“迷魂鑼”、“荷花傘”三件法寶打敗。后因叛徒告密,法寶被破,退守奇梁洞中,將士全部戰(zhàn)死。民間至今流傳“三十六人殺九千,死在奇梁洞門前”的故事。小溪右岸石壁上垂下一把“荷花傘”,流水有聲,傳說是何車的護身法寶。
交通:由鳳凰小鎮(zhèn)汽車站乘前往奇梁洞方向的中巴,票價3元。
門票:30元
3.沈從文故居
世人知道鳳凰,了解鳳凰,是從沈從文開始的。1902年12月28日,沈從文先生誕生在鳳凰古城中營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四合院是沈從文先生的祖父沈宏富(曾任清朝貴州提督)于同治五年(1866年)購買舊民宅拆除后興建的,是一座火磚封砌的平房建筑。四合院分前后兩進,中有方塊紅石鋪成的天井,兩邊是廂房,大小共11間。房屋系穿斗式木結構建筑,采用一斗一眼合子墻封砌。馬頭墻裝飾的鰲頭,鏤花的門窗,小巧別致,古色古香。整座建筑具有濃郁的湘西明清建筑特色。
沈從文故居于1991年被列為省人民政府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故居現(xiàn)陳列有沈老的遺墨、遺稿、遺物和遺像,成為鳳凰最吸引人的人文景觀之一。
門票
20元,與苗疆長城、沈從文故居、東門城墻、楊家祠堂、奇梁洞、沱江泛舟、熊希齡故居七個景點聯(lián)票為148元。
4.熊希齡故居
熊希齡故居位于鳳凰古城北文星街內的一個小巷里,故居往東200米便是秀麗的沱江。故居為四合院系南方古式的木瓦結構,比較矮小但很精致,故居現(xiàn)存房屋4間基本是保持原貌,很富于苗族情調,故居屬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故居環(huán)境幽靜安謐,建筑古老質樸,四方形布局,中有一天井寬坪。進入宅門,左側是一個約十平方米寬的前室,又稱會客室,天井東側為專門的柴房,內有石磨、石碓等食用家具裝置,充分顯示了這家主人當時勤儉持家的良好風范。熊希齡小時最喜歡到這間柴房里走玩,并經常學習推磨和沖碓的技術,從小就培養(yǎng)出了一種悉心體察民間疾苦、關心貧民憂樂的高尚情懷。
過天井便是正室,在正室的木門兩邊,有一幅筆力雄健、字跡清晰的對聯(lián):“一生赤誠愛國盼中華振興,半世慈善辦學為民族育才”,寫出了熊希齡憂國憂民的偉大抱負,同時也寫出了他披肝瀝膽傾注心血辦慈善事業(yè)為中華民族培養(yǎng)棟梁之才的偉大功績。
正室三間兩層木質結構,陳列著熊希齡生前生活、工作用過的什物,一張張清晰的圖片,一段段生動感人的文字,記錄了熊希齡人生的腳步,演繹著他人生的軌跡。家事、國事、天下事都在他文晦蹈略之中。他胸藏珠璣,學富五車,在中華民族堪亂危難之時,為國家和民族傾注了一生的心血。毛澤東同志曾評價熊希齡:“一個人為人民做好事,人民是不會忘記他的,熊希齡是做過許多好事的?!?span>-總理曾中肯地評價:“熊希齡是袁世凱時代第一流人才,是內閣總理。熊希齡的事,我看后就記得很清楚?!眱晌粋ト藢π芟}g這么高的評價,充分說明了熊希齡先生思想情操的偉大和愛國恤民精神的不凡。
熊希齡故居自2000年正式對外開放以來,已先后有近百萬人次的游人來此游覽和觀瞻,成為古城鳳凰一大亮麗的人文景觀點。
小知識:熊希齡清同治九年(1870年)出生于鳳凰,被譽稱“湖南神童”和“熊鳳凰”,當過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雖時間不長,但名聲赫赫。他的童年、少年時代就是在鳳凰這棟南與文淵先師孔圣人的古廟大成殿相連、東與碧水悠悠的沱江河相臨、北與鳳凰直隸廳綠營兵營相接的熊希齡故居度過。
據文字記載:熊希齡故居是其祖父輩于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所建,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熊希齡就誕生在這棟古色古香的普通平房里,熊希齡讀書、習字,與其家人歡聚相處,度過了他的童年、少年。之后,熊希齡憑著他的聰明才智和超人的膽識,考起了童生,考起了秀才,考起了舉人,進而又中了進士。由此走出了鳳凰,走出了省城,走向了全國及世界,成為赫赫有名的一代名宦。
5.山江苗寨
山江苗寨又名總兵營,苗語稱叭固,位于鳳凰古城西北20公里處的一個峽谷之中,是一個具有濃郁苗族生活氣息的小山寨。苗語稱山江為叭固,意為-洞,因寨邊有個山洞,-甚多,故而得名。
稱山江為總兵營則源于清朝鎮(zhèn)壓苗民起義時在此駐兵設過總兵營房。至于叫“山江”則因解放后在寨西北山上修了座山江水庫,苗寨缺水,水庫修成后觀者如潮,人們稱“叭固”為山江,久之,行政區(qū)名便隨之改為“山江”。
山江,保留著古老的苗家習俗:鮮麗奪目的苗族服飾,情調別致的攔門酒,風格獨特的卡鼓、攔路歌、邊邊場,還有傳統(tǒng)節(jié)日“四月八”的跳月跳花,“六月六”的山歌對唱。
交通:由鳳凰小鎮(zhèn)汽車站乘往山江苗寨方向的中巴
門票:20元
6.北門城樓
北門城樓始建于明朝。鳳凰北面,俗稱北門城樓,本名“壁輝”。
北門城樓始建于明朝。鳳凰元、明時為五寨長官司治所,有土城。明嘉靖年間從麻陽移鎮(zhèn)竿參將駐防于此,乃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將土城改建為磚城,開設四大門,各覆以樓。到清朝,古城的軍事地位日顯重要,先后在這里設鳳凰廳、鎮(zhèn)竿鎮(zhèn)辰沅永靖兵備道治所,古城的建設也得到加強。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遂將磚城改建為石城,北門定名為“壁輝門”,一直保存至今。
北門古城樓采用本地紅砂條石筑砌,做工考究,精鉆細琢。城門呈一半月拱,有兩扇鐵皮包裹。圓頭大鐵釘密鉚其上的大門。城樓用青磚砌筑,重檐歇山頂,穿斗式木結構,石座卷頂。城樓對外一面開槍眼兩層,每層4個,能控制防御城門外一百八十度平面的范圍。北門城樓與東門城樓之間城墻相連,前臨清澈的沱江,既有軍事防御作用,又有城市防洪功能,形成古城一道堅固的屏障,雖幾經戰(zhàn)火,仍巍峨聳立于沱江河岸。
北門景區(qū)的古城樓、城墻、跳巖、水車、特色民居、文廟、名人故里周圍青山如黛,配上那一彎碧水,波光鱗鱗,倒影裊裊,讓人心曠神怡,為之迷醉。北門佳境:霧起,日出,天然浴場。
7.巖板堰苗寨
巖板堰苗寨隸屬于鳳凰縣阿拉鎮(zhèn)鐵馬村,位于中國保存最完好的石頭城——黃絲橋古城護城河下游500米處,距鳳凰古城26公里,銅仁機場10公里,鳳大二級公路穿境而過,交通便利。
巖板堰水鄉(xiāng)苗寨是由幾個零星小村莊組成,人少,但這里的堰壩特別多,并且特別有特色,堰壩是用大塊青巖板立著徹成,上面放的是家里的磨盤,這里的苗家人特別喜歡玩水,連房也建在溪水邊,甚至建到水上,他們以水為伴,以水為生,以水為樂,水中最有特色的是巖板堰,生活最離不開的也是巖板堰,故而把寨名也稱之為巖板堰。
寨前阡陌縱橫,溪流交錯,九曲迂廻,水邊是排排水車、石碾,水里是整塊整塊的天然青巖板,出水為洲,入水為瀑,并形成許多奇特階梯瀑,水上是一道道巖板堰,堰上是一道道形態(tài)各
異的跳巖,水溝上橫著塊塊巨大的巖板橋……山水田園與水車、水碾、巖板堰、巖板橋、跳巖相互輝映,構成一幅幅絕妙畫卷。
由黃絲橋古城下車,泛舟而下,你便可領略這原始、古樸、自然而又充滿苗家生活氣息的水鄉(xiāng)苗寨風光。淳樸好客的苗家人,香醇的攔門酒歡迎您的到來。
8.楊家祠堂
楊家祠堂坐落在鳳凰古城東北部的古城墻邊,太子少保、果勇侯、鎮(zhèn)竿總兵楊芳捐資修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
楊家祠堂祠堂占地770平方米。戲臺為單檐歇山頂,穿斗式結構,高16米,面闊7米,進深8米;檐下如玉斗拱,臺柱雕龍刻鳳。正殿為抬梁式建筑,山墻為貓背拱,分為一明二暗三間。兩邊配有廂房。楊家祠堂設計精巧,做工精細。窗戶、門、檐飾件均系鏤空雕花,整體建筑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很高的建筑藝術價值。
楊家祠堂為木結構四合院,上下兩層,占地770平方米,由大門、戲臺、過廳、廊房、正廳組成,呈長方形。戲臺為單檐歇山頂,檐下飾如意斗拱,高16米,四根臺柱雕龍刻鳳,戲臺為穿斗式,正殿為抬梁式,整個建筑做工精細,極富民族特色。楊家祠堂設計精巧,做工精細。窗戶、門、檐飾件均糸鏤空雕花,整體建筑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很高的建筑藝術價值。
楊家祠堂屬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沱江是鳳凰縣境內最大的河流,為鳳凰的母親河。沱江的水碧綠而清澈的,像寶石一樣,散發(fā)著細碎的光芒,吸引人的眼球但又不過分耀眼。坐上烏篷船,聽著艄公的號子,看著兩岸已有百年歷史的土家吊腳樓,別有一番韻味。由沱江上游而過,萬壽樓,萬名塔,奪翠樓……江上波光粼粼,偶有江上漁舟搖曳而過,掀起漣漪陣陣。一彎碧水千回百折繞鳳凰而過,讓人為之心醉。沱江的南岸是古城墻,用紫紅沙石砌成,典雅不失雄偉。城墻有東、北兩座城樓,久經滄桑,依然壯觀。古老的沱江在商周時期就有了人類的活動。鳳凰縣發(fā)現(xiàn)3500年前商周遺址,位于沱江河南岸。這個遺址位于鳳凰縣官莊鄉(xiāng)龍?zhí)洞寰硟龋靥庛拥哪习?。百年的土家吊腳樓也是沱江悠悠歷史的見證者,沿沱江邊而建的吊腳樓群在東門虹橋和北門跳巖附近,細腳伶仃地立在沱江里,像一幅永遠停留的風景。
苗疆長城
鳳凰發(fā)現(xiàn)的苗疆長城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1573年-1620年),全長190公里,北起湘西古丈縣的喜鵲營,南到貴州銅仁境內的黃會營,其中大部分在鳳凰縣境內貫穿而過,大致經過新鳳凰營、阿拉營、古雙營、得勝營、鎮(zhèn)溪營、振武營。
城墻高約3米,底寬2米,墻頂端寬1米,也許由于南方少數(shù)民族的軍事實力不如北方少數(shù)民族強大,苗疆長城也就沒有修筑得像北方長城那樣雄偉壯大,所用石塊只有北方長城的1/10到1/6大小。明清以來,苗疆長城上的石塊不斷地被當?shù)厝瞬鹑ソǚ?、壘坎。今天我們只能看到時斷時續(xù)的城墻和一些保存完好的城堡。
門 票:4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