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背啄木鳥(學名:Dendrocopos leucotos)共有10個亞種。中等體型,體長25厘米。特征為下背白色,無論雌雄均臀部紅色。腳強健,有趾4個,其中2個向前,2個向后,各趾的趾端均具有銳利的爪,巧于攀登樹木。尾羽的羽干剛硬如棘,能以其尖端撐在樹干上,助腳支持體重并攀木。嘴強直如鑿。舌細長,能伸縮自如,先端并列生短鉤。攀木覓食時以嘴叩樹,頭骨十分堅固,大腦周圍有一層綿狀骨骼,內(nèi)含液體,對外力能起緩沖和消震作用;頭骨周圍還具有起減震作用的肌肉,能把喙尖和頭部始終保持在一條直線上。喜棲于老朽樹木,每年鏨樹洞營巢,不怯生。以昆蟲為主食,亦吃漿果。為常見的留鳥。主要分布于歐洲北部、小亞細亞、西伯利亞南部、遠東、中國、朝鮮和日本。
主要棲息于海拔1200~2000米落葉林及混交林山地、山地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闊葉林中。尤其是原始針闊葉混交林和闊葉林較常見。亦到林緣次生林和疏林地帶活動和覓食。
分布于阿爾巴尼亞、亞美尼亞、奧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羅斯、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中國、克羅地亞、捷克共和國、愛沙尼亞、芬蘭、法國、格魯吉亞、德國、希臘、匈牙利、意大利、日本、哈薩克斯坦、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大韓民國、拉脫維亞、列支敦士登、立陶宛、馬其頓、摩爾多瓦、蒙古、黑山、挪威、波蘭、羅馬尼亞、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烏克蘭
旅鳥:比利時、荷蘭。
在中國不連續(xù)分布,但分布區(qū)內(nèi)相當常見。指名亞種分布在中國東北及新疆極北部、河北及內(nèi)蒙古東南部;福建亞種于福建西北的武夷山及江西北部的關(guān)山;四川亞種于陜西南部秦嶺至四川中部;臺灣亞種于臺灣。
白背啄木鳥雄鳥鼻羽黑色而雜以棕白色。額棕白色,頭頂至枕朱紅色;眼先、頰和耳覆羽棕白色。眼上方前黑后白;頰紋黑色,向后延伸至頸側(cè)。后頸至上背黑色,下背和腰白色,尾上覆羽黑色。中央尾羽黑色。羽軸輝亮。外側(cè)尾羽白色而具黑色橫斑。肩黑色,具白色端斑;翅上小覆羽黑色,飛羽黑色,內(nèi)外側(cè)均具白色橫斑和白色端斑;頦、喉純白色,上胸兩側(cè)黑色,前頸和胸灰白色而具黑色羽干紋;腹和兩脅自色而具黑色羽干紋。下腹和尾下覆羽朱紅色。腋羽和翅下覆羽白色。
雌鳥頭頂黑色,不為紅色,其余似雄鳥。四川亞種腹中部皮黃;臺灣亞種腹中部近褐。與三趾啄木鳥區(qū)別在于無黃色的前頂冠,兩翼橫斑明顯。
幼鳥頭頂鉛灰色,具淡紅色羽端,背灰白色,頦:喉、前頸至上胸棕白色,下胸、腹和兩脅污灰色沾黑。其余似成鳥。
虹膜紅色,上嘴黑褐色,下嘴黑灰色,腳黑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85-117克,♀86-113克;體長♂237-274毫米,♀222-276毫米;嘴峰♂30-37毫米,♀30-37毫米;翅♂135-147毫米,♀156-150毫米;尾♂87-109毫米,♀95-116毫米;跗蹠♂23-28毫米,♀22-32毫米。(注:♂雄性;♀雌性)
啄木鳥每天敲擊樹木約為500-600次,啄木的速度極快,幾乎是音速的兩倍,這樣它的頭部則不可避免地要受到非常劇烈的震動,但它既不會得腦震蕩,也不會頭痛。原來在啄木鳥的頭上至少有三層防震裝置,它的頭骨結(jié)構(gòu)疏松而充滿空氣,頭骨的內(nèi)部還有一層堅韌的外腦膜,在外腦膜和腦髓之間有一條狹窄的空隙,里面含有液體,減低了震波的流體傳動,起到了消震的作用。由于突然旋轉(zhuǎn)的運動比直線的水平運動更容易造成腦損傷,所以在它頭的兩側(cè)都生有發(fā)達而強有力的肌肉,可以起到防震、消震的作用。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僅幼鳥離巢后的短期內(nèi)才見有4-5只的家族群。常沿樹干從下往上攀緣覓食,一旦發(fā)現(xiàn)腐朽木內(nèi)的害蟲就啄個不停,直到吃光才從一棵樹飛到另一棵樹,飛行呈波浪式。有時也在地面的倒木,伐根或土堆上覓食螞蟻和地面昆蟲。冬季食物貧乏時活動范圍較大,有時甚至進到居民點附近的叢林和柵欄與木材堆上覓食。叫聲:輕聲的gagai叫,似烏鶇的告警聲。有力地鏨木約1.7秒然后突然加速,結(jié)束時有所減低。
啄木鳥用嘴敲擊樹干,在寂靜的林中發(fā)出“篤,篤……”的聲音,如果發(fā)現(xiàn)樹干的某處有蟲,就緊緊地攀在樹上,頭和嘴與樹干幾乎垂直,先將樹皮啄破,將害蟲用舌頭一一鉤出來吃掉,將蟲卵也用粘液粘出。當遇到蟲子躲藏在樹干深部的通道中時,它還會巧施“擊鼓驅(qū)蟲”的妙計,用嘴在通道處敲擊,發(fā)出特異的、使害蟲產(chǎn)生恐懼的擊鼓聲,使害蟲在聲波的刺激下,昏頭轉(zhuǎn)向,四處竄動,往往企圖逃出洞口,而恰好被等在這里的啄木鳥擒而食之。它們一般要把整株樹的小囊蟲徹底消滅才轉(zhuǎn)移到另一棵樹上,碰到蟲害嚴重的樹,就會在這棵樹上連續(xù)工作上幾天,直到全部清除害蟲為止。
主要以天牛成蟲和幼蟲、鞘翅目昆蟲、叩頭蟲、螞蟻、小蠹蟲、吉丁蟲、蚜蟲、松毛蟲和蟲卵等各種昆蟲為食。也吃蜘蛛、蠕蟲等其它小形無脊椎動物。秋冬季也吃部分橡實、松子、稠李等植物果實和種子。
白背啄木鳥的繁殖期為4-6月。3月末即見配對和求偶,求偶時雌雄鳥首先一起飛翔,相互追逐于樹冠間,上下飛舞,邊飛邊叫。叫聲似gagaga-gagaga;不斷重覆和連續(xù)鳴叫較長時間。經(jīng)過一陣飛翔追逐后,雌雄鳥站立于樹的粗枝上,彼此相距幾厘米至幾十厘米,相互對視,過一段時間又gagaga地鳴叫,彼此交換位置,然后又站立不動,相互對視,如此反復多次甚至10次方才交尾。交尾時雄鳥上到雌鳥背上,頭頸前伸,兩尾相向而交,大約2-3秒種后雌雄鳥分開,一齊gagaga嗚叫和各自抖羽。1-2分鐘后又再次追逐和重復上述過程,再次交尾。之后雙雙飛向樹林深處。配對以后通常一起活動。覓食時亦相距不遠。
4月下旬即開始啄洞營巢。白背啄木鳥從不利用舊巢。通常每年都要啄新洞。有時啄出洞后又棄掉不用,重新再啄新洞。一般多選擇心材腐朽,易于啄鑿的闊葉樹營巢。巢洞由雌雄鳥輪流啄。大約4-10天即可啄成。巢洞洞口呈圓形。洞口直徑5-7厘米。洞口內(nèi)徑10-13厘米,洞深19-38厘米。洞口距地高4-15米。洞中墊有樹木屑和樹的韌皮。每窩產(chǎn)卵3-6枚。卵白色,光滑無斑。大小為26-30×19-22毫米,平均28-20.5毫米,重6.9克。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16-17天。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大約經(jīng)過23-24天的喂養(yǎng)雛鳥即可離巢。
白背啄木鳥(10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1 白背啄木鳥福建亞種 Dendrocopos leucotos fohkiensis
2 白背啄木鳥臺灣亞種 Dendrocopos leucotos insularis
3 白背啄木鳥指名亞種 Dendrocopos leucotos leucotos
4 白背啄木鳥比利牛斯山亞種 Dendrocopos leucotos lilfordi
5 白背啄木鳥日韓亞種 Dendrocopos leucotos namiyei
6 白背啄木鳥琉球亞種 Dendrocopos leucotos owstoni
7 白背啄木鳥本州島亞種 Dendrocopos leucotos stejnegeri
8 白背啄木鳥北海道亞種 Dendrocopos leucotos subcirris
9 白背啄木鳥郁陵島亞種 Dendrocopos leucotos takahashii
10 白背啄木鳥四川亞種 Dendrocopos leucotos tangi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yè)局2000年8月1日發(fā)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jīng)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白背啄木鳥為留鳥,種群數(shù)量較普遍,但也需要保護。該物種分布范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qū)域或波動范圍小于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zhì)量,種群規(guī)模,分布區(qū)域碎片化),種群數(shù)量趨勢穩(wěn)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