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學政文化旅游區(qū)的核心——江蘇學政衙署是昔日江蘇八府三州考秀才的地方,其規(guī)模宏大,設施完備,園內景點眾多而號稱“江南官署之冠”。學署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建立,至1904年科舉制度廢除,歷時292年,有124任學政。江蘇學政,是整個江蘇省科舉時代主持考試秀才的官署。學政的全稱提督學政,又稱提學使,掌一省教育事務,每省一人,以侍郎、京堂、翰、詹、科、道、部屬等官員中進士出身者派充,三年一任。世稱“學臺”。其品級從從九品到正二品大小不等。由于朝廷對科考的重視,所以不論學政原來品級高低,地位與本省總督、巡撫平等。
江蘇學政衙署是江蘇省江陰市新改擴建的開放式園林,一般簡稱為學署,是昔日八府三州考秀才的地方。隨著學政制度的消亡,學署也走向沒落。學署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建立,至1904年科舉制度廢除,歷時292年,有124任學政。原學署古建筑是十三進格局,而今只有儀門保存下來,其余部分均因年久失修或經歷戰(zhàn)火而不復存在了。2001年12月江陰市旅游業(yè)發(fā)展總體規(guī)劃要求重現江蘇學政衙署。2002年市政府將學政衙署遺址及學政衙署后花園——中山公園進行改擴建。擴改建的江蘇學政衙署從原來的3.05萬平方米擴大到7.2萬平方米。共分為學政歷史文化,生態(tài)休憩,游樂活動三個區(qū)域。
興國園是因千年古塔而著名的園林,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以興國塔為主景,共分為憑吊紀念區(qū)、懷古賞景區(qū)、詩文化景區(qū)三大功能區(qū),有大雅堂、椒山亭、魚聲閣、上湖草堂等,再現了江陰的“善政橋”、“圣母橋”、“暨陽橋”等古橋。
劉氏兄弟故居坐落在江陰澄江鎮(zhèn)西橫街49號,現已改為劉氏兄弟紀念館,二進六間三庭院,是一座具有江南民宅特色的清末建筑,距今約有150多年。紀念館分為六間展室,它們展示劉氏三兄弟生平起居的情況及大量手稿、實物。紀念館還有“百年天竹”、“石鼓墩”、“醬臺”、“竹園”等遺跡和景點。在1985年被公布為江陰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升格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劉氏兄弟故居自1989年全面整修對外開放以來,一直沒有進行過整體大修,故居的屋面、地面、地板等都已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壞。為了有效地保護劉氏故居,政府決定對故居內部進行整體大修,特別邀請省資深古建筑專家戚德耀為故居制作了修繕方案,方案于2006年9月底通過了省文物局的批準和有關專家的全面認證。故居修繕工程于2006年10月初開工,12月底正式完工并對市民開放。
文廟,亦稱孔廟,夫子廟,文宣王廟,至圣廟,是歷代祭祀孔子的祠廟,也是學宮和儒學教官衙署所在地。文廟始建于北宋,天圣元年(1022年),知軍范宗古因文廟離監(jiān)獄太近,遂從南門外擇遷于城內“軍治之東南(即今廟址)”。自宋以來,文廟屢遭兵燹,數度興廢,殘存建筑
儀門,因年久失修,風雨侵蝕,已破壞不堪。為保護祖國優(yōu)秀文化遺產,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1995年4月,江陰市人民政府撥款400余萬元全面修復,次年十月,修復后的文廟被列為省文物保護單位,以嶄新的面貌向社會開放,成為江陰市旅游、民間文化交流和舉辦各類展覽的文化活動場所。舊的學署十三進格局是按照風水理論中的穿宮九星法營造的布局,坐北朝南。如今的學署遵循原本的布局,在學政衙署古建筑十三進格局中,儀門的雕梁畫棟是僅存的古建筑。
舊址由江陰市近代實業(yè)家汀鷺先生建于1923年,占地面積3820平方米,建筑面積2008平方米。1937年后為侵華日軍駐城部隊司令部。1947年地為國民黨江陰要塞司令部。中共地下黨在此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成功策動了國民黨官兵起義。1949年,渡江戰(zhàn)役后,張愛萍將軍在此宣布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海軍機關。其后,一直為駐澄部隊營房,為了搶救保護這一歷史文化瑰寶,2002年江陰市政府和駐澄部隊進行了產權置換,同時撥款600余萬元予以全面修繕,并舉辦了“江陰要塞戰(zhàn)事陳列”展覽。
乘坐公交11路、1路、25路、2路、32路、33路、37路、76路、19路、21路、22路、23路至中山公園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