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弟侄書堂》是唐代詩人杜荀鶴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詩。全詩前句諄諄教誨,年輕時不要怕經(jīng)歷辛苦磨難,只有這樣才能為終身事業(yè)打下基礎(chǔ);后句是危言警示,不要在怠惰中浪費光陰,說明了一個量變到質(zhì)變的辯證道理。這首詩語言上通俗淺近,平易自然,通讀全詩,沒有一難解字句,質(zhì)樸之至,仿佛從詩人心中自然流出,毫無半點雕琢痕跡。
題弟侄書堂
何事①居窮道不窮②,亂時還與靜時同。③
家山④雖在干戈⑤地,弟侄常修禮樂⑥風。
窗竹影搖書案⑦上,野泉聲入硯池中。
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⑧寸功。
①何事:為什么。
②居窮道不窮:處于窮困之境仍要注重修養(yǎng)。
③亂時:戰(zhàn)亂時期。靜時:和平時期。
④家山:家鄉(xiāng)的山,這里代指故鄉(xiāng)。
⑤干戈:干和戈本是古代打仗時常用的兩種武器,這里代指戰(zhàn)爭。
⑥禮樂(yuè):這里指儒家思想。禮,泛指奴隸社會或封建社會貴族等級制的社會規(guī)范和道德體系。樂,音樂。儒家很重視音樂的教化作用。
⑦案:幾案。
⑧惰:懈怠。
雖然住的屋子簡陋但知識卻沒有變少,我還是與往常一樣,盡管外面已經(jīng)戰(zhàn)亂紛紛。
故鄉(xiāng)雖然在打仗,可是弟侄還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
窗外竹子的影子還在書桌上搖擺,硯臺中的墨汁好像發(fā)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聲。
年輕時候的努力是有益終身的大事,對著匆匆逝去的光陰,不要絲毫放松自己的努力。
這首詩是杜荀鶴為侄子的書堂所題的詩,目的是勉勵侄兒為了終身的事業(yè),要珍惜光陰,勤奮學習。
杜荀鶴(846—904),晚唐現(xiàn)實主義詩人。字彥之,自號九華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臺)人。杜少年時,因家境貧寒輟學,投奔九華山秀林峰,寄宿僧舍,苦讀于山中,自詡是“江湖苦吟士,天下最窮人”。青年時期,累舉考不第。直到大順二年(891)四十六歲時,才中進士(第八名)。當時政局動亂,未就官職,還鄉(xiāng)閑居。后入南唐,授為翰林學士。知制誥,不久即病逝。
首聯(lián)先敘侄子雖未入仕卻能于世道紛亂之時謹守禮道,勤奮修業(yè)。詩人以此來刻畫書堂主人獨特的精神風貌,贊美之情溢于言表。他信守儒家尊奉的道德規(guī)范,重視修身立德,“家山雖在干戈地”,仍要“常修禮樂風”。對比之中既明弟侄的勤勉好學,更顯其卓然的高潔品格。頸聯(lián)則由人寫到書堂之景:窗外綠竹搖曳,影入書案,遠處泉水潺潺,流入硯池。視覺與聽覺相結(jié)合,我們可以想見其弟侄伏案苦讀、硯池墨耕的情形。尾聯(lián)是對侄子的勸勉之辭,勸弟侄莫荒廢時光、學業(yè)。
這首詩語言上通俗淺近,平易自然,通讀全詩,沒有一難解字句,質(zhì)樸之至,仿佛從詩人心中自然流出,毫無半點雕琢痕跡。若就其佳句來說,真如行山陰道上,令人應(yīng)接不暇?!按爸裼皳u書案上,野泉聲人硯池中”,寫景詩句詩情畫意,情景交融,卻又自然曉暢。同時,這首詩的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體現(xiàn)的是杜荀鶴的一個顯著藝術(shù)特征。
民國張靜秋:這首詩如同黑夜里的繁星,在廣袤的天空里熠熠生輝,能夠振聾發(fā)聵,催人揚帆奮進。(《歷代哲理詩鑒賞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