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花原矛頭蝮(學名:Protobothrops jerdonii)是蝰科原矛頭蝮屬的一種中型管牙類毒蛇。頭大,呈三角形,與頸區(qū)分明顯,具頰窩。頭背有一略呈“品”字形的3個互相疊套的黃綠色細圈紋,眼后有1道較寬的黑色眉紋。體背具數(shù)個鑲黑邊的紅色色斑,體兩側各有1列較小的黑褐色色斑,鱗間黑色,構成黑色網(wǎng)紋。高海拔地區(qū)個體體色較深,紅色色斑多不顯。
棲息于山區(qū)、丘陵多草木之處。白天常盤伏于石堆、灌木之下,多于夜間捕食小型哺乳動物、鳥類、蜥蜴、蛙類等。在中國內(nèi)分布十分廣泛,山西、河南、陜西、甘肅、湖北、湖南、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等省區(qū)均有分布。中國以外分布于印度、尼泊爾、緬甸、越南。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yè)局2023年6月30日發(fā)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jīng)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Albert Günther在1875年依據(jù)印度東北部的標本描述了一個新物種——Trimeresurus jerdonii,中文名稱為菜花烙鐵頭蛇。1889年同一個作者又依據(jù)中國湖北宜昌的標本描述了一個新種——Trimeresurus xanthomelas。T?Vogt于1922年根據(jù)中國云南的標本發(fā)表了Lachesis melli。然而,后兩者實際是菜花烙鐵頭蛇的同物異名。Hoge和Romano-Hoge于1983年依據(jù)日本的產(chǎn)黃綠烙鐵頭蛇(Trimeresurus flavoviridis)建立了原矛頭蝮屬(Protobothrops)屬,將菜花烙鐵頭蛇也歸隸該屬,學名變更為Protobothrops jerdonii,中文名改為菜花原矛頭蝮。
結合線粒體基因片段和核基因序列對菜花原矛頭蝮的種群結構和譜系地理進行研究,結果顯示菜花原矛頭蝮起源于600多萬年前的橫斷山地區(qū),由5個具有明顯“西﹣東”遺傳分化的支系構成?;诙喾N分析,有學者提出菜花原矛頭蝮起源后經(jīng)過了從西向東的擴散,之后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造成的地理環(huán)境的分化及氣候的波動,是引起菜花原矛頭蝮種群遺傳分化的主要因素。
菜花原矛頭蝮分布廣、色斑變異大,曾被劃分為多個亞種。結合外部形態(tài)的多變量分析和分子系統(tǒng)學研究,郭鵬等人2007年的一篇文章探討了該種的種下分類?;诰€粒體基因的分子系統(tǒng)關系顯示,菜花原矛頭蝮不是一個單系,而是由三個主要的支系組成,與之前基于形態(tài)差異的亞種劃分不一致;形態(tài)特征的主成分分析沒有發(fā)現(xiàn)該種形態(tài)存在明顯的地理分化。因此提出,菜花原矛頭蝮是一個并系物種,無亞種分化。
菜花原矛頭蝮棲息于海拔1350~3160米的山區(qū)或高原。常見于荒草坪、農(nóng)耕地、路邊草叢中、亂石堆上、灌木下,亦見于溪溝附近草叢中或枯樹枝上。早晚翻動石堆,??砂l(fā)現(xiàn)。
在中國分布于西藏、四川、重慶、甘肅、廣西、貴州、河南、湖北、湖南、山西、陜西、云南。中國以外分布于尼泊爾、印度(阿薩姆邦)、緬甸北部、越南北部。
不同地區(qū)的菜花原矛頭蝮身體背面的色斑差異較大,幼體與成體的色斑差異也較大??梢苑譃槿惒煌纳吣J健5谝活愂巧眢w由黃色和黑色構成基本顏色,以黃色為主,身體正背有一列鑲黑邊的暗紅色大斑,每斑占數(shù)枚到十余枚背鱗寬;采集于四川北部、陜西、湖北、湖南、重慶、貴州等地的標本屬于此類。第二類是僅包括黑色和黃色,無紅色;黃色為基本體色,具褐色不規(guī)則斑;采集于四川南部、云南、廣西等地的標本屬于此類。第三類是身體由黑色、灰白色和紅色構成,無黃色;正背有一列鑲黑邊的暗紅色大斑,每斑占數(shù)枚到十余枚背鱗寬;采集于西藏林芝的標本屬于此類。體腹面黑褐色或黑黃色間雜。頭背黑色,可見略呈“品”字形的三個互相套疊的黃色細圈紋;吻鱗經(jīng)眼斜向口角以下的頭側部分為黃色,眼后有一粗黑縱紋;頭腹面黃色,雜以黑斑。
體型中等大小,記錄的雄性最大體全長1107(900+207)毫米,雌性942(798+144)毫米。頭呈三角形,與頸部區(qū)分明顯,尾稍短。頭背被覆小鱗;鼻間鱗與吻鱗不接觸,僅少數(shù)相切;鼻間鱗相隔0~3枚小鱗,以1~2枚為主;左右眶上鱗之間一橫排相隔4~11枚小鱗;眶上鱗一周圍繞小鱗7~14枚。鼻鱗與第2枚上唇鱗間隔0~3枚小鱗,與窩前鱗相接;鼻孔與眼之間有頰窩,窩上鱗2枚,均窄長,上下并列于眼前上方。窩下鱗1枚,位于眼前下方;頰鱗1枚(個別2枚),介于鼻鱗與上枚窩上鱗之間;眼較小,瞳孔直立,呈橢圓形;眶后鱗1~4枚,位于眼后上角,最下1枚自眼后下角沿眼下前伸至眼前下角與窩下鱗相接或間隔1~2枚小鱗。上唇鱗6~9枚,第1枚較小,與鼻鱗以鱗溝完全分開;第2枚高,入頰窩構成頰窩前鱗;第3枚最大,與第4枚位于眼正下方,與眶下鱗相接或相隔1行小鱗。下唇鱗8~14枚(以9~12枚為主),第1對在頦鱗后相接,前2或3對切頷片。背鱗菱形,頸部(10%腹鱗數(shù)位置)變化較大,21~25行;中段(50%腹鱗數(shù)位置)以21行為主;肛前17(16~19)行;身體中段除最外1~2行平滑外,其余均具棱。雄性腹鱗156~190枚,雌性腹鱗164~191枚;肛鱗完整;雄性尾下鱗47~75對,雌性尾下鱗42~71對;少數(shù)標本個別尾下鱗為單行。尾背部鱗片自8行變?yōu)?行發(fā)生在第16對尾下鱗,自6行變?yōu)?行發(fā)生在第35對尾下鱗。
頭骨長寬比約為2.08。上頜骨頰窩腔邊緣有突起;頂骨骨嵴較弱,不明顯;后額骨與額骨接觸或不接觸;鱗骨后末端超出腦匣?;呛突砉峭黄鹬械?;外翼骨前外側突不寬大。腭骨三角形,不分叉,具齒0~3枚;翼骨齒6~9枚;下頜骨齒10~11枚。
收縮態(tài)半陰莖長11~13對尾下鱗,分叉于第5~6對尾下鱗。遠端的萼區(qū)和近端的刺區(qū)面積近等,兩區(qū)分界明顯;萼片發(fā)達,邊緣較整齊,在靠精溝處進入刺區(qū);在刺區(qū),有大約50枚不同大小的刺,遠端和遠離精溝處的刺稍大,而靠近半陰莖分叉處和精溝處變小,無明顯增大的刺存在;半陰莖基部較為光滑,而分叉處分布有小刺。精溝離心式,分叉于第4對尾下鱗,直達兩葉頂;精溝溝唇分別被刺和萼。半陰莖大牽引肌起于第26~27對尾下鱗,分叉于第14~15對尾下鱗。
菜花原矛頭蝮以蛇、鳥、鼠及食蟲目動物為食,亦有捕食蛙類的記載。晝夜均活動,但白天多盤踞不動,常見于夜間活動。在雨后天晴,10:00~16:00時可見到其在草地大石上暴曬。
7~9月是菜花原矛頭蝮的繁殖季節(jié),卵胎生,懷卵數(shù)5~7枚,懷卵多少與母蛇大小有關。根據(jù)其繁殖觀察的報道,菜花原矛頭蝮產(chǎn)仔前兩天不再進食,身體卷曲一團藏頭縮頸很少活動,人靠近時特別警惕,頭頸豎起左顧右盼不時吐出舌頭,用工具接近蛇體時它作攻擊姿態(tài)。開始產(chǎn)仔前軀體后部變粗大尾部不斷上翹,泄殖腔口張大并有粘液和少量血流出,然后露出卵膜,卵膜透明,仔蛇在膜內(nèi)掙扎、擺動清晰可見。當仔蛇連同卵膜全部離開母體后仔蛇頭部不斷鉆動沖擊卵膜破膜而出,初生仔蛇體表光滑濕潤花紋色澤鮮艷。每產(chǎn)一條仔蛇需時7~8分鐘。仔蛇出生后第九天第一次蛻皮,蛻皮后體色斑紋更為鮮艷。初生仔蛇頭體長200~235(平均219.4)毫米,尾長40~50(平均44.5)毫米。初生仔蛇具強壯而尖銳的卵齒,卵齒基部中空,尖端扁平為實心,借“肌肉”固著于前頜骨中央腹面,卵齒略彎向背面以便于自吻部缺凹處外伸,以手磨擦初生仔蛇的吻端可以察知卵齒的存在。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2023年6月30日發(fā)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jīng)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1年ver3.1)——無危(LC)。
菜花原矛頭蝮半數(shù)致死量為腹腔1.91毫克/千克。蛇毒中具有磷酯酶A2、精氨酸酯酶、凝血酶樣酶、蛋白水解酶、氨基酸氧化酶、5'核苷酸酶、核苷焦磷酸酶、透明質酸酶、磷酸單酯酶。另外還具有纖維蛋白原凝固活性、出血毒活性和抗血小板聚集活性。但該蛇毒中無乙酰膽堿酯酶活性和神經(jīng)毒素活性。對該蛇毒組分的深入研究可為治療蛇傷提供理論基礎。同時。其中的一些組分,如凝血酶樣酶、纖溶組分、血小板的聚集、抑制劑等,可望成為臨床診斷和治療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