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道,也稱子午棧道。是中國古代,特別是漢、唐兩個朝代,自京城長安通往漢中、巴蜀及其他南方各地的一條重要通道。因穿越子午谷,且從長安南行開始一段道路方向正南北向而得名。歷代都有修繕和線路變化。東漢及唐時期,均曾一度成為國家驛道。
它辟為驛道的時間雖短,但其交通作用卻持續(xù)不斷。秦漢時期,由四川、漢中向京都咸陽或長安輸運物資,多取褒斜道和故道,不取子午道。漢高祖劉邦去漢中,派張良燒子午棧道之后,到平帝元始五年時,王莽下令修鑿子午道,并設置子午關。此后,子午道經(jīng)常被以關中為根據(jù)地的政權用作進攻漢中、安康以至四川、湖北等地的通道。也經(jīng)常被以南方為根據(jù)地的政權用作攻打北方長安的通道。
子午道出現(xiàn)在秦漢以前。前207(秦二世三年),漢高祖劉邦于“鴻門宴”后,被迫由霸上去南鄭就漢王位時,走的即是子午道。《史記·高祖本紀》記“從杜南入蝕中”?!妒酚浖狻吩疲骸拔g,入漢中谷道名?!倍?,為秦之杜縣,西安市南的杜城。即由杜縣之南進入秦嶺前往漢中。東漢的摩崖石刻《石門頌》記“高祖受命,興于漢中,道由子午”,即劉邦南去漢中時走的是子午道?!端?jīng)注·沔水》亦把張良護送劉邦去漢中途中燒絕的棧道指為池水上源子午道上的“蓰閣”。
但作為官道,開通子午道的時間應是西漢平帝元始五年至孺子嬰居攝元年,即公元5年至6年。據(jù)二十四史中的《漢書·王莽傳》載曰:“(元始五年)其秋,莽以皇后有子孫瑞,通子午道。子午道從杜陵直絕南山,徑漢中?!薄顿Y治通鑒·漢紀·孝平皇帝》所載也非常一致:“(元始五年)莽以皇后有子孫瑞,通子午道。從杜陵直絕南山,徑漢中?!?/p>
《漢書·王莽傳》還有另一段記載:“(居攝元年十二月)莽白太后下詔曰:故太師光雖前薨,功效已列。太保舜,大司空豐,輕車將軍邯,步兵將軍建,皆為誘進單于籌策,又典靈臺、明堂、辟雍、四郊,定制度,開子午道,與宰衡同心說(悅)德,合意并力,功德茂著。封舜子匡為同心侯,王林為說德侯,光孫壽為合意侯,封孫匡為并力侯,益邯、建各三千戶。”這是一份封賞臣工的詔書,詔書中的太師光即丞相孔光,太保舜即王莽之從弟安陽侯王舜,大司空豐即廣陽侯甄豐。從這份詔書可以看出,至居攝元年子午道已經(jīng)開通,而開子午道是與“誘進單于籌策,典靈臺、明堂、辟雍、四郊,定制度”等同等重要的國家大事。
子午道與子午谷的得名,一般認為:當與這條河谷及從長安南行開始一段道路的走向基本取南北方向有關。古代稱北方為子,南方為午,南北走向的大道就被稱為子午道。但就子午道全線而言,并非正南正北,而是由長安到秦嶺正脊就稍折西南,其后又轉(zhuǎn)為由東南向西北,最后一段基本上轉(zhuǎn)為東西方向。但據(jù)《漢書》和《資治通鑒》:“莽以皇后有司孫瑞,通子午道”。說明,通子午道與皇后有子孫瑞是有重大關系的。因為皇后有子孫瑞,故而才通子午道?!皶r年十四,始有婦人之道也。子水,午火也,水以天一為牡,火以地二為牝,故火為水妃,今通子午以協(xié)之?!?/p>
子午道秦嶺中的一段路線在不同歷史時期走向不一。秦漢魏晉時期的走向,大致是由西安市西北的漢城(漢長安城)出發(fā),經(jīng)南郊杜城村,到長安縣子午鎮(zhèn)附近的子午谷口,溯谷而上20余里,至子午谷與灃峪東側(cè)支流的分水嶺——土地梁,越梁順灃水支流而下到喂子坪附近,即進入灃水河谷。沿谷南上約20里到關石(即子午關,又名石羊關)。從關石南行,越秦嶺正脊大梁,再過小嶺,到寧陜縣沙溝街。復循漢江支流洵水上源而下,經(jīng)高關場(清代稱高關)至江口鎮(zhèn),再南經(jīng)沙坪街、大西溝(現(xiàn)名:南夢溪),翻月河梁至月河坪,南渡月河,溯月河支流腰竹溝而上,于古桑墩附近越腰竹嶺,進入漢江另一支流池河(古稱直水,又稱遲水)流域。循池河南下,經(jīng)營盤、胭脂壩、東腰嶺關、新礦、龍王街、鐵爐鎮(zhèn)進人石泉縣境,再經(jīng)梧桐寺、迎豐(鳳)街、石佛寺、筷子鋪、后營等地到池河鎮(zhèn)。從池河鎮(zhèn)折西北上馬嶺,過馬嶺關,繞漢江北側(cè)的九里十三彎,經(jīng)石磨鋪、窯灣到石泉縣城。從石泉縣城向西北,經(jīng)古堰到饒峰街,折西上饒峰嶺,順牛羊河到西鄉(xiāng)縣子午鎮(zhèn)。為與北端的子午鎮(zhèn)相區(qū)別,故稱南子午鎮(zhèn)。從南子午鎮(zhèn)過子午河進入洋縣境內(nèi),沿西北方向繞漢江黃金峽大彎曲,經(jīng)金水鎮(zhèn)、酉水鎮(zhèn)、龍亭等地,進入漢中平原,過洋縣、城固而達漢中。全長約1000里。
晉以后,秦嶺以北和南子午鎮(zhèn)以西線路仍依舊道,中間一段有變化。大致是從寧陜縣江口鎮(zhèn)起,路線折向西南,越嶺溯冷水河谷西上關帝廟,又折南翻雞公梁至七里溝口,進入月河河谷。沿谷西南上,過洵陽壩,越平河梁,入長安河河谷,順谷而下,經(jīng)火地塘、西腰嶺關、寧陜老城、關口(寧陜縣城)和湯坪,進入石泉縣境。再過青草關、斬龍埡、堰平、兩河口,至西鄉(xiāng)縣南子午鎮(zhèn)。此后,子午道路線再無大的變動,只有小的調(diào)整,如清代曾將由兩河口西南去南子午鎮(zhèn),再折西北去金水鎮(zhèn)的曲折路線,改為由兩河口直接向西經(jīng)扇子坡、湘子山、土門埡、鐵門關至金水鎮(zhèn)的直西路線。
子午道在其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雖然經(jīng)過了上述大的改線和幾處小的調(diào)整,但其舊路并未因改線而廢棄,仍繼續(xù)發(fā)揮著與新線不同的作用。新線去漢中比舊線捷近,但舊線去漢陰、安康則比新線捷近。742~756(唐代天寶年間)開辟的“荔枝道”,南子午鎮(zhèn)以北利用的是子午道新線路,南子午鎮(zhèn)以南則離開子午道,經(jīng)西鄉(xiāng)、鎮(zhèn)巴至四川涪州,成為繼金牛道之后由秦入蜀的另一捷徑。
由四川、漢中向京都咸陽或長安輸運物資,多取褒斜道和故道,不取子午道。漢高祖劉邦去漢中,派張良燒子午棧道之后,到平帝元始五年時,王莽下令修鑿子午道,并設置子午關。此后,子午道經(jīng)常被以關中為根據(jù)地的政權用作進攻漢中、安康以至四川、湖北等地的通道。244(蜀后主延熙七年)春,魏大將曹爽率步騎10余萬伐蜀,兵由駱谷、子午道并進,蜀大將王平曾建議派兵阻截于黃金、興勢山等地。黃金在子午道上的金水鎮(zhèn)附近。263(魏景元四年),魏大將鐘會率10萬大軍,分從斜谷、駱谷、子午谷3道伐蜀,會于漢中。
西魏文帝的宰相宇文泰,為了爭奪今安康地區(qū),曾派大將軍王雄由子午道南去攻占魏興,置東梁州。其后黃眾寶等據(jù)馬池舉眾反叛,圍東梁州,宇文泰又派大將陸騰率軍由子午道星夜南下,前去鎮(zhèn)壓。西魏恭帝初年,直州樂熾、洋州田越、金州黃國等人聯(lián)合反抗,西魏派賀若敦等發(fā)兵直谷(今池河谷,子午道舊線),前去鎮(zhèn)壓。樂熾等燒子午棧道,據(jù)守直谷,使賀若敦的部隊不能前進。明朝末年,陜西總督孫傳庭曾令賀人龍等領兵,從子午道南下,攻打活動在秦嶺山區(qū)的李自成、張獻忠領導的農(nóng)民起義軍。清朝初年,康熙皇帝為了平定占據(jù)四川、漢中等地的吳三桂叛軍,也曾派大將圖海等由子午道進攻漢中。
同樣,子午道也經(jīng)常被以南方為根據(jù)地的政權用作攻打北方長安的通道。東晉時荊州鎮(zhèn)將桓溫,曾于永和十年(354)率兵由武關道北伐前秦,同時命梁州刺史司馬勛從子午道北進,以相策應。此后,南朝劉宋開國皇帝劉裕,在奪取東晉政權以前,也曾利用子午道對后秦進行攻伐,以配合由洛陽、潼關、武關進入長安的主力。
五代末,晉昌軍(治所京兆府即西安市)節(jié)度使趙匡贊和鳳翔節(jié)度使侯益叛漢,降附于占據(jù)今四川、陜南及甘肅南部等地的后蜀,后蜀認為這是進攻后漢的大好機會,即分兵隴關道、陳倉道和子午道3路,向長安進發(fā)。但蜀兵出發(fā)后,趙匡贊卻又重新歸順后漢,后蜀從子午道北進的軍隊被后漢王景崇擊敗。
子午道的軍事作用也表現(xiàn)在子午關的設防上。子午關是秦嶺北坡子午道上的惟一關隘。自西漢末王莽設關之后,東晉初年,割據(jù)關中的后秦姚萇,曾命郝奴為六谷大都督,以警備包括子午谷在內(nèi)的南山諸谷之險。隋唐亦在此設立關卡,并置“關官”,負責管理、盤查過往行人,禁止人們非法攜帶武器出入,以保安全。安史之亂以后,唐朝政府為加強南山諸谷的防守,維護南北交通,曾設置過南山五谷使,子午關為駐兵防守的要地之一。
子午道開辟新線后,舊路因其所處的地理位置,仍繼續(xù)發(fā)揮著不同的作用。歷史上著名的饒峰嶺戰(zhàn)役,就是一個例證。南宋和金對峙時期,金軍為了奪取漢中、四川,屯兵長安,揚言要由子午道直取漢中。南宋金州守將王彥信以為真,緊急調(diào)兵到池河河谷,扼守子午道。不料,金軍卻繞道商州、上津、安康、漢陰、石泉一線向漢中進攻。南宋急調(diào)吳玠所部,與金軍相遇于饒峰嶺,苦戰(zhàn)6天6夜,金軍繞道偷襲,終于取得洋州、漢中。這是歷史上能夠準確把握子午道特點,誘敵上當?shù)囊粋€典型戰(zhàn)例。
子午道在政治、經(jīng)濟上也占有相當?shù)匚弧|漢及唐時期,均曾一度成為國家驛道。東漢安帝初年,由于居住在甘肅南部、青海東部的羌族部落不滿東漢朝廷的徭役,結聚起義,屢敗漢軍,戰(zhàn)爭持續(xù)十余年之久,戰(zhàn)火燃及陜西、山西、四川北部,漢中多次失守,故道和褒斜道兩條國家驛道均斷,子午道遂辟為長安、漢中、四川間的驛路。直至東漢王朝平息羌人起義之后,褒斜道才恢復驛道地位。東漢末年,曹操與馬超、韓遂在關中爭戰(zhàn)期間,關中人民從子午道逃往漢中避難的達數(shù)萬家。
唐代對子午道不斷修治,行人日益增多。唐代詩人楊凝在《送客人蜀》詩中云:“劍閣迢迢夢想間,行人歸路繞梁山,明朝騎馬搖鞭去,秋雨槐花子午關?!闭f明他送的客人是由子午道入蜀。唐代名僧玄奘也是由子午道入漢中去四川的。據(jù)成書于唐高宗總章元年的《法苑珠林》記“子午關南第一驛名三交驛”,說明唐初子午道為驛道,沿途設置驛站。后在唐玄宗開元年間,子午關僅為“中關”,根據(jù)《唐六典》所記,京城“四面關無驛道者為中關”,說明當時的子午道并非驛道。但到天寶年間又置驛,主要是因楊貴妃嗜吃鮮荔枝,荔枝產(chǎn)于四川涪州,因而開辟“荔枝道”由涪州經(jīng)鎮(zhèn)巴、西鄉(xiāng)、南子午鎮(zhèn)沿漢子午道新路運往長安。由于荔枝嬌嫩,不易保鮮,故在荔枝收獲季節(jié),驛馬飛馳急運,詩圣杜甫即有“奔騰獻荔枝”之句。此為子午道的較盛時期。安史之亂以后,荔枝道逐漸衰落,而行旅仍比較多。為了加強對子午道的管理,在762(代宗寶應元年),曾作出規(guī)定,凡經(jīng)行此路者,都必須持通行證注明其身份及所帶物品名稱、數(shù)目等才可通過,否則,關卡有權扣留。
北宋時期,子午道仍是商旅由長安去洋州和金州的大路?!独m(xù)資治通鑒·宋紀》記,子午道舊線為“承平時商旅由子午道入洋州之路”。南宋時,馬池以西的子午道舊線已成為從西北邊境經(jīng)漢中、安康、襄陽達于首都杭州的驛道之一段。子午道沿途的集鎮(zhèn)和維護治安的巡檢司也逐漸增加。如,北宋在長安縣設有一個子午鎮(zhèn),明朝又在西鄉(xiāng)縣設立了一個子午鎮(zhèn),并在池河、五郎壩、饒峰嶺等地設立巡檢司。清乾隆年間,陜西巡撫畢沅為了迅速傳遞發(fā)自四川的文報,不取連云棧道,而由子午道走遞,較驛路可近七八日之程。隨著對子午道頻繁使用和對秦嶺山區(qū)的開發(fā),清代子午道上出現(xiàn)了寧陜廳這個縣級城市及江口鎮(zhèn)、洵陽壩、迎鳳壩、兩河口等重要集鎮(zhèn)。
子午道沿途保存著大量有關遺跡和歷史文物。
在長安縣子午鎮(zhèn)至寧陜縣江口鎮(zhèn)段間有遺跡十余處,如拐兒崖、七里坪、土地梁、陰砭子、黑溝口、紅崖子、子午關、千佛崖等等。其中以拐兒崖、紅崖子較具特點。
在子午道入山口處不遠,子午河經(jīng)此北流,其中有石梯路數(shù)十米,寬約1.5米至2米。其南,子午河邊發(fā)現(xiàn)??讛?shù)處,河中有巨石1塊,上刻正楷大字,水沖風化,剝蝕嚴重。經(jīng)認真查看,知此刻有大字15行,行約20字,下方正中刻“興隆碑”3字。前有小字數(shù)行,后面“刊石”2字之上,亦有小字1行,均模糊不辨。大字可辨者約一半,前5行半為唐朝大詩人杜甫的《玄壇歌贈元逸人》詩,內(nèi)有“故人今居子午谷,獨在陰崖結茅屋”的詩句。其后為以《金可記傳》為題的有關記事。元、金二人均為曾在子午谷隱居修煉的文士、道士。結合附近高崖上尚有“萬福之口”的石刻題字,知傳說中漢武帝修建的玄都壇可能就在附近。
原在道側(cè)石崖上,修簡易公路時被炸落河邊,損失嚴重,亟須保護和研究。紅崖子位于灃河河谷喂子坪以南,此處不僅有保存較為完好的、用石片壘砌而成的近百米古道路面,而且保存有與之相連接的橋棧遺跡,實為少見。其余各處,大多為灃河河谷中留下的同類型??走z跡或棧道遺跡。以黑溝口??锥?,達百余米長,排列密集整齊,其中不少??字腥詺堄惺?,長可至80余厘米。另有3個帶排水孔的橋柱孔遺跡,知這里曾設木質(zhì)立柱橋梁。陰砭子有延續(xù)69米的一排17個壁孔。千佛崖有30余個壁孔和一段7.5米長的棧道遺跡,今仍可行人。子午關附近的橋??诪閿?shù)不少,其險峻形勢今仍依稀可見。
寧陜縣江口鎮(zhèn)至西鄉(xiāng)縣南子午鎮(zhèn)間的子午道舊路上,發(fā)現(xiàn)棧道遺跡15處,其中以月(河坪)太(山廟)公路20公里至40公里間存留的棧道、??住⒐攀A路及碑刻遺跡為完整、重要。要地古桑墩、武圣宮、田母橋、梧桐寺、池河鎮(zhèn)、饒峰嶺等處亦多有實物遺存。
位于月河與池河的分水嶺腰竹嶺上,是東去鎮(zhèn)安道路的分岔口,古代子午道的“姜子關”、“翦嶺關”均當設在附近?!短藉居钣洝酚洠骸爸彼闯觯ㄓ溃┡d軍乾桔縣翦嶺姜子關,經(jīng)縣理西,又南注于漢。北流當終南山子午谷路是也?!庇帧遁浀丶o勝》載:“蒻嶺關,防子午谷、豹林谷、澇谷?!敝m嶺關在子午道上,位于直水源出的腰竹嶺。腰竹嶺南,據(jù)《水經(jīng)注·沔水》記載,子午道上曾筑有“蓰閣”,“漢水又東合直水,水北出子午谷崖嶺下,又南枝分東注洵水。又南逕蓰閣下,山上有戍,置于崇阜之上,下臨深淵,張子房燒絕棧閣,示無還也。又東南歷直谷,徑直城(今石泉縣池河鎮(zhèn)東側(cè)古直城縣)西,而南流注漢?!敝彼唇癯睾?,“蓰閣”在腰竹嶺上的古桑墩附近。
位于新礦(太山廟)與龍王鄉(xiāng)交界處,宮址規(guī)模頗大,據(jù)清同治十三年(1874)修龍王廟時所立的石碑記“龍王顯赫非一日,士庶之皈依已百年”,說明這里原來是四方行人憩息聚居之地。
在鐵爐南約2公里,相傳為一田姓寡婦捐修,是用一長約5.4米、寬1.49米的石條鋪設。橋頭有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三月九日立的石碑一塊,上刻“田母橋”三字。
在迎豐(鳳)鄉(xiāng)北,古時寺廟宏大,今尚發(fā)現(xiàn)有被改造為石臼的古代六角經(jīng)幢一節(jié),經(jīng)文字跡已被剝蝕不清。迎豐鎮(zhèn)尚有“迎來川陜?nèi)?,鳳鳴天下安”的對聯(lián)。知自古即為川陜路上的要鎮(zhèn)。池河鎮(zhèn)古稱直城,設過直州,皆因水為名。直城地當要沖,是子午舊道轉(zhuǎn)西北去漢中、轉(zhuǎn)東南去安康的岔路口。
位于石泉縣西北,古時在此設關,建有“官地廟”,意為饒峰嶺系石泉、西鄉(xiāng)兩縣交界地,山嶺為官地,后演變?yōu)椤瓣P帝廟”?,F(xiàn)嶺上留有斷碑數(shù)塊,但字跡不清,僅知大意是記宋朝愛國將領吳玠抵抗金兵及鄉(xiāng)民捐資修繕廟宇之事,也涉及到古代道路。
月太公路35公里處池河對岸,有數(shù)十米石階路遺跡,路側(cè)崖壁上刻有“西安府長安賈村里住人馬虎”,“白水石匠郭世□”等字。雖然石刻附近未見到刻石年月,但肯定是明清時修路人題記。月太公路38公里處池河北岸,有一排約50米長的棧道壁孔,距今水位約2米高。另河中大石上有許多柱孔,其型或方或圓,大小不一,排列形式及間距不等,似為多次修治棧道所鑿。
寧陜縣江口鎮(zhèn)至西鄉(xiāng)縣南子午鎮(zhèn)間子午道新路上的遺跡,以“西腰嶺關”遺址保存較為完整。平河梁地勢高險,五郎關、湯坪及南子午鎮(zhèn)均為沿途要地。
“西腰嶺關”,位于今西(安)萬(源)公路165.4公里東南山嶺上,其得名是以舊道上的關西移于新道而來。在關南山腰發(fā)現(xiàn)一段數(shù)里長的旁山險道,蜿蜒曲折于樹木叢中。此段用大石條修砌的險道尚有幾處保存完好,有些地方的許多鋪路石條被翻起堆在路旁,準備搬走他用。
嶺上埡口處有設關的建筑遺跡,自然石被鑿成整齊的凹形,橫寬2.44米(應為關門寬度),縱深1.88米(應為前后關門間距),四角分別存有直徑23厘米、深15厘米的圓形柱孔,為關門的立柱孔。古代為使關門牢固,所筑關門多為“重門”式。關門以北為在自然石上鑿出的石階路,關門以南是用195厘米×15厘米×17厘米的大石條鋪成的石階路,路旁一塊略呈圓形的自然石上,刻有清代留下的修路題記“陳云祥專修,道光二十七年三月立”。東腰嶺關山下長安河中,有橋柱孔遺跡數(shù)處,表明子午道是由長安河西岸渡河上山通過腰嶺關。
位于長安河與月河間的分水嶺,海拔高度達2679米,山高林密,氣溫很低,不宜耕墾,居民極少。清代中期,還是被稱為“老林”的原始森林地帶。嚴如煜在《三省邊防備覽》中描寫這一帶地理情況為:“數(shù)百里間古木叢篁,茂密蒙蔽。狐貍所居,豺狼所號,人煙零星,荒涼特甚,官吏視為畏途?!薄叭诵猩铰罚缛刖G巷之中,……翻山越嶺,必須裹氈束馬而行。”
曾是清代寧陜廳所在地,其南不遠之關口,為寧陜縣政府所在地,古時在此筑五郎關,為軍事戍守要地。在今湯坪附近,古時曾設青草關,置于山埡之上。南子午鎮(zhèn)地當新、舊兩線交岔路口,東北通寧陜,西南通西鄉(xiāng),西北通洋縣,東南通石泉。明時置鎮(zhèn),并設巡檢司。
南子午鎮(zhèn)以西子午道上的要地有兩處,即金水鎮(zhèn)與龍亭。
附近有黃金山,東漢張魯在此山上置“黃金戍”,駐兵把守?!赌淆R書·高帝紀》記:“黃金山,張魯舊戍,南接漢川,北枕驛道,險固之極。”黃金戍與山下的鐵城戍相對,是子午道上險要之地?!端?jīng)注·沔水》載:“漢水又東徑小大黃金南,山有黃金峭,水北對黃金谷,有黃金戍,傍山依峭,險折七里。氐掠漢中,阻此為戍,與鐵城相對,一城在山上,容百余人;一城在山下,可置百許人。言其險峻,故以金鐵制名矣。”金水鎮(zhèn)東的山上還有鐵鎖關。
為子午道上一個較大居民點。據(jù)《元和郡縣圖志》載:“今洋州東二十里曰龍亭,此入子午谷之路。”龍亭位于漢中平原最東端的川道口處,其東為丘陵山岳地區(qū),其西則是漢中平原區(qū)。子午道由此西去,“出險就平”,經(jīng)洋縣、城固、達漢中。
子午道開辟于秦末漢初?!蹲x史方輿紀要》記載:“項羽封沛公為漢王,都南鄭。漢王之國,從杜南入蝕(lì)中,去輒燒絕棧道。蓋即此(子午道)?!睎|漢王升《石門頌》稱:“高祖受命,興于漢中,道由子午”。秦末楚漢相爭,劉邦被迫去漢中就漢王位,所行路線即子午道。但其后200年間歷史文獻再未提及此道,蓋因尚未辟為驛道。西漢后期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秋:“(王)莽以后(即王莽女兒)有子孫瑞,通子午道”。自王莽疏通并將其辟為驛路后,才出現(xiàn)子午道這一名稱。
子午道自長安直南入子午谷翻越秦嶺通往漢中、安康及巴蜀。子午谷及子午道的得名,當與這條河谷及從長安南行開始一段道路的走向基本取南北方向有關。古代稱北方為子,南方為午,南北走向的道路即稱子午道路。但子午道全線并非正南正北,而是從長安到秦嶺分水嶺稍折西南,其后又轉(zhuǎn)為由東南向西北,最后一段轉(zhuǎn)為東西方向。
秦漢魏晉時期子午道的走向,大致由今西安西北郊漢長安城出發(fā),經(jīng)南郊杜城村,到長安縣子午鎮(zhèn)附近的子午谷口,溯谷而上20余里,至子午谷與灃峪東側(cè)支流的分水嶺土地梁,越梁順灃水支流而下到喂子坪附近灃水河谷,沿谷向南約20里至關石(即子午關,又名石羊關);從關石南行,越秦嶺主脊到寧陜縣沙溝街,復循漢江支流旬河上源而下,經(jīng)高關場(清代稱高關)至江口鎮(zhèn),南經(jīng)沙坪街、大西溝,翻月河梁至月河坪,南渡月河后溯腰竹溝而上,于古桑墩附近越腰竹嶺進入漢江另一支流池河(又稱直水或遲水)流域。循池河南下,經(jīng)營盤、胭脂壩、東腰嶺關、新礦、龍王街、鐵爐鎮(zhèn)進入石泉縣境,經(jīng)梧桐寺、迎鳳街、石佛寺、筷子鋪、后營等地到池河鎮(zhèn);從池河鎮(zhèn)折西北上馬嶺,過馬嶺關,繞漢江北側(cè)的九里十三灣,經(jīng)石磨鋪、窯灣到石泉縣城;從石泉縣城向西北,經(jīng)古堰到饒峰街,折西上饒峰嶺,順牛羊河至西鄉(xiāng)縣子午鎮(zhèn),過子午河入洋縣境,向西北繞漢江黃金峽大灣曲,經(jīng)金水鎮(zhèn)、酉水鎮(zhèn)、龍亭等地進入漢江平原,過洋縣、城固縣城達漢中。
西晉以后,秦嶺以北的子午道北段和西鄉(xiāng)縣子午鎮(zhèn)以西的子午道南段仍依舊道,秦嶺以南至西鄉(xiāng)縣子午鎮(zhèn)的子午道中段走向發(fā)生變化。大致是從寧陜縣江口鎮(zhèn)折向西南,溯冷水河谷至關帝廟,又折南翻越雞公梁至七里溝口,進入月河河谷,沿谷而上過旬陽壩,越平河梁,入長安河谷順谷而下,經(jīng)火地塘、西腰嶺關、寧陜老城、關口(今寧陜縣城)和湯坪入石泉縣境,過青草關、斬龍埡、堰平、兩河口到西鄉(xiāng)縣子午鎮(zhèn)。唐宋以后子午道走向再無大變動,僅有局部調(diào)整。如清代將由兩河口西南去子午鎮(zhèn)再折西北去金水鎮(zhèn)的曲折路線,改為由子午道新、舊路線示意圖兩河口直接向西經(jīng)扇子坡、湘子山、土門埡、鐵門關至金水鎮(zhèn)的直西路線。
晉代子午道改行新線后,舊線并未廢棄。新線去漢中比舊線捷近,但舊線去漢陰、安康比新線捷近。唐天寶年間開辟的“荔枝道”,西鄉(xiāng)縣子午鎮(zhèn)以北使用子午道新線,以南則經(jīng)西鄉(xiāng)、鎮(zhèn)巴到四川涪州(四川涪陵),成為繼金牛道之后由秦入蜀的另一捷徑。
子午道全長千里以上,其中穿行于山間的谷道占80%以上,道路崎嶇,沿線居民稀少,漢代全線沿途沒有一個縣級行政單位治所,西晉時僅有一個石泉縣(在今石泉縣東南30里馬池鎮(zhèn)附近),唐代也僅有一個石泉縣。因而物資供應和安全保障存在諸多困難,致使此道利用率較低。
秦漢時期咸陽或長安與陜南、四川之間交通多取褒斜道或故道而不取子午道,其使用多涉及軍事活動。如三國時魏正始五年(公元244年),魏大將曹爽率步騎十萬余伐蜀,兵由駱谷、子午道并進。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魏大將鐘會率十萬大軍,分從斜谷、駱谷、子午谷三道伐蜀。明末陜西總督孫傳庭曾令賀人龍等領兵,從子午道南下攻打李自成、張獻忠農(nóng)民起義軍。清初康熙皇帝曾派圖海等率軍由子午道進攻占據(jù)漢中的吳三桂叛軍。
歷史上子午道曾兩度辟為國家驛道,一是東漢安帝初年,因甘肅、青海羌族聚眾起義,占領四川北部陜南西部,褒斜道與故道因之斷絕,子午道遂替代上述兩道辟為國家驛道;二是唐初修治子午道辟為驛道,尤其天寶年間,子午道延伸經(jīng)西鄉(xiāng)、鎮(zhèn)巴至涪州,史稱“荔枝道”。
北宋時期,子午道仍為商旅由長安去洋州和金州的主道路,“承平時商旅由子午道入洋州之路”(《續(xù)資治通鑒》)。南宋時,馬池鎮(zhèn)以西的子午道舊線成為從西北邊境經(jīng)漢中、安康、襄陽達于首都杭州驛道的一段。清乾隆年間,陜西巡撫畢沅規(guī)定傳遞四川文報不取連云棧道而由子午道走遞,驛路可近七八日之程。隨著子午道的頻繁使用和秦嶺山區(qū)人口增加,清代子午道上出現(xiàn)寧陜廳這一縣級城市和江口鎮(zhèn)、洵陽壩、迎鳳壩、兩河口等集鎮(zhèn)。
今西安市境內(nèi)子午道上仍保存大量古道遺跡。子午谷入山數(shù)里拐兒崖處,有自然石鋪成的石梯路數(shù)十米,寬約1.5~2米不等,其南子午河兩岸石壁上有石臺階路3級、古橋??讛?shù)處。河中巨石刻有杜甫《玄壇歌贈元逸人詩》“故人今居子午谷,獨有陰崖結茅屋”句,其后以《金可記傳》為題記事。附近高崖尚有“萬福之□”石刻題字。喂子坪以南的紅崖子不僅有保存較完好的近百米石片壘砌路面,而且保存有與之相連接的棧橋遺跡。灃河河谷中多處發(fā)現(xiàn)??着c棧橋遺跡,尤以黑龍口一帶??着帕忻芗R,達百余米長,其中許多??字羞€殘留石梁,有的長達80余厘米。另有帶排水孔的橋柱孔遺跡,可知曾架設木質(zhì)立柱橋梁。陰砭子有延續(xù)69米的一排17個壁孔。千佛崖有30余個壁孔和一段7.5米長的棧道遺跡。
2021年10月12日,子午道南段驛站入選國家文物局《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guī)劃》“十四五”時期大遺址”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