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巷位于唐代長安城皇城范圍內(nèi),北臨承天門,地處唐代右武衛(wèi)、右驍衛(wèi)衙署舊址。據(jù)大學習巷清真寺《創(chuàng)建清真寺碑》記載,該寺始建于唐中宗嗣圣元年(684年),天寶元年(742年)立碑時玄宗賜名"唐明寺"。唐代在此部署西域雇傭兵,其曾參與平定安史之亂,唐朝為防范叛亂采取特殊管理制度,將西域士兵工作生活集中于此,并按習俗建造禮拜寺。該巷得名于唐代禮部主客司設學館培訓外國使節(jié)學習漢儒文化,西域傳教士亦在此布道。寺后毀于唐末戰(zhàn)亂,宋代復建,元中統(tǒng)年間改稱回回萬善寺,明代擴建。
唐代宗廣德年間,郭子儀率西域部將200余人返長安后被安置于此,重修寺院并學習唐朝制度。宋代米芾曾在此留下墨跡,元代賽典赤·贍思丁奏請恢復"清教寺"舊稱。明洪武十七年鐵鉉奉旨修寺,永樂年間敕修并立御制碑。鄭和下西洋前曾到此招募翻譯人員。該巷現(xiàn)存碑刻包括嘉靖年間重刻的《重修清凈寺碑》及《禮部創(chuàng)付碑》。中外學者海思波、陳垣、白壽彝等研究證實,此區(qū)域是唐代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
西安.千年古街“學習巷”
另據(jù)傳說,西域各部族軍隊曾協(xié)助汾陽王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唐代宗廣德年間(公元763年),郭子儀從甘肅涇川返歸長安之時,有西域各部將官等200余人隨從班師回京,被安置于唐皇城內(nèi)禮部衙署所處坊內(nèi),同時還為其重修了長安“西大寺”(大學習巷清真寺)。他們在長安居住生活期間,學習唐朝的一切法令、制度和漢儒文化禮儀,而且也為中華文化和伊斯蘭文化的交流奠定了基礎,所以該坊被稱為“學習巷”沿襲至今。
盛唐的輝煌為“學習巷”夯實了深厚的文化積淀,使“學習”兩個字在這條街坊里精彩連綿,名得其所,宋、元、明時代社會的進步發(fā)展讓“學習巷”的傳奇和文化魅力華章迭起。宋代宮廷畫師、藝術大家米芾在此留下墨寶,為古街留下了深邃的時代印記。元代中統(tǒng)四年咸陽王賽典赤與元平章政事伯顏先后在此建寺立學,并奏請忽必烈恢復“萬善寺”(大學習巷清真寺)唐代冠名“清教寺”。明洪武十七年朱元璋下旨欽命兵部尚書鐵鉉督辦大修學習巷“清教寺”,復興古街的文化傳統(tǒng)。明代文化大家董其昌也曾數(shù)次造訪“學習巷”灑下文墨佳句。明代航海家鄭和曾到訪“學習巷”祭祖賽典赤.贍思丁,同時招募下西洋的翻譯人才。公元1413年明成祖永樂帝下令重修“清教寺”(大學習巷清真寺),同時敕書御制《重修清凈寺碑》碑記(原碑被毀,新碑重刻于嘉靖二年、嘉靖二十四年,并存《禮部創(chuàng)付碑》兩款)真跡現(xiàn)存于大學習巷清真寺〈省心亭〉內(nèi),清雍正、乾隆、光緒年民間集資對該千年古寺多次翻修并附碑文篆記。古街歷經(jīng)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發(fā)展,無數(shù)璀璨的藝術光芒從這里閃亮劃過,然而更多文化精神卻融入到了這條街巷謙遜質(zhì)樸的名字里,她就是千年古街----“學習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