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圣壽寶塔原名圣壽寶塔,知縣潘府改名雁塔。1961年5月10日,由福建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9月2日,國家撥款維修,在各層走廊底部用鋼筋混凝土圈固,開裂處用高壓水泥灌漿,修補缺損構件,復原各層圍欄,重新安裝避雷針、電燈,仿宋代風格砌筑塔坪,1984年10月1日竣工,費資6.85萬元,其中用于修理塔身5.59萬元。圣壽寶塔當年是俯瞰太平港的瞭望塔,也是鄭和下西洋船隊進入太平港的航標塔。
歷史
建成于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又稱"雁塔"。塔為八角七級仿樓閣式石塔,通高27.4米,穿心式結構,內設塔梯,外設平座。塔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琴腿塔基,上施須彌座;塔身一層轉角立有八尊高大的金剛雕像,造型各異,形象威猛。二層以上設腰檐,施仿木鋪作分層承托,腰檐上置平座勾欄。塔身轉角均為瓜楞倚柱;八角攢尖頂,葫蘆形塔剎。塔基座和一層塔身外壁浮雕有蓮紋、花草、八寶、動物、壺門、力士、佛像、飛天、佛教故事等。塔身一層南面陰刻"雁塔"橫額,二層南面正門掛"圣壽寶塔"石匾額。
建筑
長樂圣壽寶塔國務院頒布全國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圣壽寶塔位于長樂市吳航鎮(zhèn)南山(塔山)。金峰華恩(柴桑)人林昂舍錢,法澗寺僧景休募眾緣建造。北宋紹圣三年(1096)始建,政和七年(1117)十月二十三日竣工落成,塔身八角七層,仿樓閣式建筑,石構,高27.4米,塔座為大力士座。一層塔壁飾有佛教故事精美浮雕,是研究宋代建筑石雕藝術的珍貴實物。原名圣壽寶塔,知縣潘府改名雁塔。建成于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又稱“三峰塔”。
塔為八角七級仿樓閣式石塔,八面壞飾獅子、牡丹等石刻圖案。通高27.4米,穿心式結構,內設塔梯,外設平座。塔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琴腿塔基,上施須彌座;塔身一層轉角立有八尊高大的金剛雕像,造型各異,形象威猛。二層以上設腰檐,施仿木鋪作分層承托,腰檐上置平座勾欄。塔身轉角均為瓜楞倚柱;八角攢尖頂,葫蘆形塔剎。塔基座和一層塔身外壁浮雕有蓮紋、花草、八寶、動物、壺門、力士、佛像、飛天、佛教故事等。塔身一層南面陰刻“雁塔”橫額,二層南面正門掛“圣壽寶塔”石匾額。現(xiàn)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