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金女郎》是由John Quaintance、Jessica O'Toole、Amy Rardin編劇,馬莎·庫利奇執(zhí)導,希拉里·達芙、海莉·達芙等主演的愛情電影。該片于2006年8月18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億萬化妝品王國老板的寶貝千金艾娃和坦絲為了重振父親辛苦建立的品牌,從低做起的故事。
截至2024年7月22日,該片累計全球票房1692萬美元
希拉里·達芙 飾 Tanzie Marchetta
海莉·達芙 飾 Ava Marchetta
瑪利亞·康柯塔·阿隆索 飾 Inez
安杰麗卡·休斯頓 飾 Fabiella
布倫特·杰·斯派爾 飾 Tommy Katzenbach
盧卡斯·哈斯 飾 Henry Baines
Marcus Coloma 飾 Rick
Eric 'Ty' Hodges II 飾 Etienne
Reagan Dale Neis 飾 Jaden
奧巴·巴伯頓德 飾 Craig
Ava Marchetta
演員海莉·達芙/Haylie Duff
女主角,Marchetta化妝品公司繼承人之一,Tanzie Marchetta的姐姐。
Tanzie Marchetta
演員希拉里·達芙/Hilary Duff
女主角,Marchetta化妝品公司繼承人之一,Ava Marchetta的妹妹。
艾娃(Ava Marchetta)和坦絲(Tanzie Marchetta)這對姐妹曾經擁有所有年輕女孩可以想到的一切東西。她們年輕,美貌,是一家價值數百萬美元的化妝品公司的繼承人,她們的人生簡直就是由名牌服裝,化妝品和度假構成的大舞會。然而,這一切在化妝品公司卷入一場產品丑聞之后便結束了。公司瀕臨倒閉,她們的數百萬財產頃刻便將化為烏有,她們即將墮入貧窮,無家可歸且無助的深淵。當然,她們也可以選擇一個更為簡單的方法,就是聽任董事會的人把自己的公司賣給她們最大的競爭對手,然后她們拿回一部分錢,從此去過自己的生活。但艾娃和坦絲卻不愿意輕易地放棄這個由她們的父親白手起家,一步步創(chuàng)建起來的公司。在巨大的打擊面前,兩個還相當無知的女孩決定勇敢地站出來,捍衛(wèi)她們父親的名譽,取回她們所應得的東西。當然,這需要她們去做很多從來沒有想過的事情,比如學會成長,積極主動地承擔責任,向別人開口請求幫忙,而不是像從前那樣,坐等天上掉餡兒餅。
制作人 Greg Carney、Ronald Colby、海莉·達芙/Haylie Duff、希拉里·達芙/Hilary Duff、Susan Duff、Brent Emery、David Faigenblum、Gary Hamilton、Milton Kim、Eve LaDue、Mirjana Mijojlic、馬克·摩根/Mark Morgan、蓋·奧西瑞/Guy Oseary、Tara Pirnia、Gary Raskin、Troy Rowland、Austen Tayler、Tim Wesley
導演 馬莎·庫利奇/Martha Coolidge
副導演(助理) Anya Adams、Xochi Blymyer、Cara Giallanza、John Tagamolila、Maileen Williams
編劇 John Quaintance、Jessica O'Toole、Amy Rardin
攝影 Johnny E. Jensen
配樂 Jennie Muskett
剪輯 Steven Cohen
藝術指導 James H. Spencer
美術設計 伊恩·菲利普斯/Ian Phillips
服裝設計 Van Broughton Ramsey
視覺特效 Travis Baumann、Chad Buehler、Stephen Craig、Brennan Prevatt、Christopher Stack
布景師 Kathryn Peters
年份 獎項名 獎項 接收方 結果
2006 澳大利亞兒童選擇獎 最受歡迎電影女星 希拉里·達芙 獲獎
2007 金酸莓獎 最差女演員 希拉里·達芙、海莉·達芙 提名
最差熒幕搭檔 希拉里·達芙、海莉·達芙 提名
化妝品王國的千金姐妹,紙醉金迷的富豪世界,這兩位喊著金鑰匙出生的寶貝姐妹花角色到底花落誰家,著實讓看客迷惑了不少時間——本來預定由緋聞小天后琳德賽·羅韓和富家女代言人帕里斯·希爾頓針鋒相對,后來又傾向于讓因男朋友反目成仇的琳德賽·羅韓和希拉里·達芙產生些化學反應,這一圈主演挪移之后,達芙親姐妹一團和氣的方案最終勝出,雖然少了不少八卦話題,至少拍攝片場不至于亂作一團。
說起青春少女電影,米高梅其實不乏成功案例,2005年懷抱奧斯卡后冠的“美國甜心”瑞茜·威瑟斯彭的大紅之作《律政俏佳人》便是典型之一。雖然被收購后的米高梅已經不太可能大展身手,但有本已是平民天后的達芙姐妹甜美登場,小甜心希拉里首個成人角色作幌子,《欲望城市》的導演把持平衡,幾位青春喜劇功底深厚的編劇聯手,黑馬一把的機率也不是完全沒有。
“名人”演名人
以歌手的身份出道的希拉里·達芙,由于經歷的相似性,一直拿來與林賽·羅翰進行比較,歌唱得很不錯,人很自然甜美,但達芙在電影方面的造詣和幸運指數,確實照羅翰是差了那么一點點。不過,達芙也有一樣羅翰沒有的東西,那就是一個長得和自己很像、同是歌手的姐姐--海莉·達芙。2007年,海莉·達芙也開始涉足電影行業(yè),在怪誕喜劇《大人物拿破侖》中謀得一角。其實,能夠共同主演一部描寫姐妹情的影片,一直是希拉里和海莉·達芙的愿望。
《拜金女郎》所傳達的主題并不若影片的標題那樣充滿市儈的味道,而是要教會女孩如何在逆境中激發(fā)自己的潛能,導演瑪莎·庫利奇認為:“父親就像是女兒的保護傘,如果這把傘收起的話,女兒在風吹日曬中沒準可以成長得更加茁壯?!蓖瑫r,庫利奇也給了杜芙姐妹足夠的空間,因為她相信只有擁有年紀相仿的姐妹的人,才能設身處地地將瑪徹坦姐妹的內心世界完全地表現出來--在這方面,自己是沒有發(fā)言權的。
希拉里和海莉·達芙本身就是生活在洛杉磯的名人,這一點和瑪徹坦姐妹的身份再次不謀而合,她們都處在一個物欲橫流的漩渦之中:愛娃即將宣布自己與電視明星訂婚的消息;坦姬也在秘密地向自己的夢想邁進,她甚至已經計劃好要去父親畢業(yè)的加州大學讀書……《拜金女郎》的制片人之一正好是杜芙姐妹的母親蘇珊,她表示,瑪徹坦姐妹身上都有著自己女兒的影子:愛娃就像海莉,崇尚精神上的絕對自由;坦姬則像希拉里,擁有夢想而且不懈努力。
瑪徹坦姐妹的故事比較老套,大至講了兩位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千金小姐是如何在困難中重新站起來的。姐妹倆最初都沒啥生存技能或商業(yè)頭腦,除了花錢,丑聞引起的連鎖反應令她們在一夜之間身無分文,只好暫住到她們曾經的管家伊內茲的家里,如今看起來,伊內茲似乎是她們在這個世界上僅剩的一位朋友。伊內茲雖然一直為有錢人工作,卻沒有通常這種人應該有的勢利眼,當瑪徹坦姐妹陷入困境時,她豐獻出的是母親般的寬容與仁慈,幫助她們支持她們。伊內茲對于坦姬和愛娃來說,就是一個生活的活榜樣:用自己的雙手奮斗得到的東西,才最值得珍惜。
姐妹同心
就像大多數導演通常會做的那樣,瑪莎·庫利奇同樣也對達芙姐妹表示了極大的贊揚,對她們的表演天賦也給予肯定:“雖然兩個小姑娘年紀尚小,但她們卻慷慨地將自己作為‘名人’的經驗拿出來與大家分享,這正好是她們的角色的基本構架。而她們的多才多藝,也成了影片的拍攝工作順利進行的基本保證?!逼鋵?,影片中的瑪徹坦姐妹是個沒啥特長的富家小妞,她們之所以有名,都是家族賦予她們的“金鑰匙”。不過,瑪徹坦姐妹對彼此深刻的血緣之愛,卻是兩人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的巨大財富。她們從不吝嗇將這種愛表現出來,當然也會出現一些只有姐妹之間才會發(fā)生的爭吵……杜芙姐妹也擁有這樣的特質,她們只是將現實生活中對彼此的愛戴到影片中而已。雖然她們并非雙胞姐妹,可是在一起卻如此和諧。表演方面,兩人互取所長,共同進步,再加上她們謙遜有禮,贏得了劇組其他人的一致喜愛,庫利奇談起她們時更是贊不絕口,不停地說達芙姐妹是她發(fā)現的一對寶貝。
同時,瑪莎·庫利奇還拉攏了一大批之前合作過的演員為影片增色,包括布倫特·斯派爾、埃瑞克·霍奇斯、布蘭登·比莫、可琳·坎普以及里根·戴爾·尼斯等等。對于庫利奇來說,片場都是熟面孔會給她某種難以名狀的安全感:“他們都是表演天才,所以當有合適的角色時,你就會不自覺地想起他們。和他們再次合作,就不用浪費時間在所謂的磨合期里,大家都能迅速進入狀態(tài),因為我們彼此實在是太熟悉了。另外,通過這部影片我也結識了許多新演員,未來的我肯定會再次和他們合作的,包括達芙姐妹?!?/p>
就連希拉里和海莉·達芙自己都說,瑪徹坦姐妹幾乎就是兩人的本色演出,當然,保持角色的清新自然也是非常重要的。希拉里·達芙認為:“我從沒有感覺這么好過,因為海莉和我在一起。我們不只是姐妹,還是最好的朋友。我們在一起時,總會說一些只有對方才懂的暗語。我們互相扶持,給對方合理的建議。有她在身邊,我就感覺非常安全,因為我知道總有那么一個人,永遠都會站在背后支持著我?!?/p>
達芙的姐妹情不只只都用在了大銀幕上,在片場,她們已經親密到共同分享一輛保姆車,一刻也不分開,就連洗手間也要結伴前去:“我們喜歡一起工作,在片場附近遛我們的狗狗。不需要工作的時候,我們就窩在保姆車里說一些悄悄話,或者討論一下剛剛結束的工作有什么地方出現了問題……如果可以的話,我們希望余生都這樣度過。”
國家/地區(qū) 上映、發(fā)行日期 國家/地區(qū) 上映/發(fā)行日期
美國 2006年8月18日 新西蘭 2006年9月
澳大利亞 2006年9月14日 冰島 2006年10月20日
新加坡 2006年11月9日 泰國 2006年12月4日
墨西哥 2006年12月15日 荷蘭 2007年2月20日
英國 2007年3月2日 匈牙利 2007年4月17日
波蘭 2007年4月19日 德國 2007年4月26日
巴拿馬 2007年5月11日 哥倫比亞 2007年6月15日
意大利 2007年8月3日 法國 2007年9月26日
西班牙 2007年11月21日 阿根廷 2008年8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