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園夜市歷史并不如其他臺灣夜市有悠久歷史,但在短時間內發(fā)展成今日近400個攤位的巨大規(guī)模。而在媒體及電視節(jié)目的報道后,今日花園夜市已與臺北士林夜市齊名,得“南花園、北士林”之名。
花園夜市為流動夜市,一周內僅四、六、日營業(yè),平日則作為停車場使用。除夜市用地外,另規(guī)劃2000余坪的停車場,供機、汽車停靠,并雇請保全于營業(yè)時間管理停車場交通,是吸引人潮的一大特點。
攤位方面占有3000坪,約近400家攤位,規(guī)模為臺南市之冠。共劃分美食小吃、流行服飾、精品百貨、休閑娛樂等四大區(qū)域。而攤位為了更吸引目光,多會在攤販上方豎起高高的商家廣告旗幟,方便游客在外面便能看到旗子吸引注意,旗海飄揚亦構成一大特色。
另外由于夜市為露天營業(yè),逢雨天時便會自動休市。
臺南市北區(qū)在早期有東帝士百貨以及相鄰的小北觀光夜市,其構成“小北商圈”興盛一時,1986年開幕起的十年間為黃金時期。但是好景不常,東帝士百貨于2001年正式結束營業(yè),小北商圈曾有過的榮景不復存。與東帝士百貨同年開幕的小北成功夜市為北區(qū)最早出現的大型夜市,其成功的經營理念與地點考量,成為許多追隨者開設夜市的指標之一。當時,附近有許多大型私人土地尚未興建,仍有發(fā)展其他夜市的空間,花園夜市的業(yè)者便是看中了這里的人潮與商機,決定投入夜市的規(guī)劃與經營。
花園夜市始于1999年,最初坐落于北區(qū)育德路與文成二街旁空地,招牌上的全名為鄭子寮花園夜市,系業(yè)主向地主(王進福、王進成兄弟)承租鄭子寮重劃區(qū)內土地,于每周四、六、日經營夜市,并發(fā)展頗具規(guī)模,與鄰近之小北成功夜市(西門路四段與和緯路口,每周二、五)相映,順利承接原有小北商圈之人潮。
2003年因租約到期,花園夜市一度歇業(yè)。此段時間王姓地主對于經營夜市產生興趣,于附近自家土地(萬客隆西門店舊址)開辦“大統(tǒng)一夜市”,時間仍為四、六、日不變,既有攤販亦響應之。唯2005年原業(yè)主重出江湖,承租海安路與和緯路口公19公園預定地,以花園夜市之名重新開幕。挾著面積充足以及提供免費停車位,不但造成大統(tǒng)一夜市攤販集體回流新花園夜市,更在短時間內迅速發(fā)展為臺南市最大的夜市,與時間大致錯開的大東夜市(每周一、二、五)、武圣夜市(每周三、六)并稱臺南三大夜市,多數攤販會以周為單位,固定在這幾個夜市中流動,為一大特色。
自2007年底起,花園夜市屢次在主流媒體曝光后后始具有全國知名度,在多次網絡票選中擊敗歷史悠久的臺北士林夜市、臺中逢甲夜市、高雄六合夜市等,享有相當之名聲。2010年,交通部觀光局舉辦“2010年特色夜市選拔”,花園夜市在網友票選的“特色夜市票選”六個評定項目中,票選結果各項目皆為第四名。
阿美腌芭樂:制作單位宣稱在地人推薦第一名
蚵仔煎
蚵仔煎
統(tǒng)大炭烤雞排:制作單位宣稱在地人推薦第二名
陳記港式魚蛋/麻辣鴨血:制作單位宣稱在地人推薦第三名
古早味冬瓜茶
春卷冰激凌
四草蚵仔煎
杰旗魚黑輪
木櫥鹵味
爆醬雞排
阿堯鹽水雞
阿三哥蚵仔煎
函館(豬排蓋飯)
冬瓜寶
二姐寒天
天王牛排
日式手卷
吳記排骨酥
杰旗魚黑輪
蔡家臭豆腐
雨鳴爆醬豬排
紅橋香腸大腸
新加坡邋撒面
爸沙印度拉茶
牛B葫蘆
法式可麗餅
雪淇紅茶冰
無骨鴨肉面
焗烤起司馬鈴薯
小上海無骨香酥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