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灰山鶉(學(xué)名:Perdix perdix)體長約30厘米,是一種中等體型的灰褐色鶉。眉線、臉及喉偏橘黃。下體灰,至臀部白。雄鳥下胸有明顯的倒“U”字形栗色斑塊。兩脅具寬闊的栗色橫紋。與斑翅山鶉的區(qū)別在于胸塊栗色而非黑色,并且無絲質(zhì)喉羽。銹紅色的尾羽在飛行時清楚可見。留鳥。棲息于低山丘陵、山腳平原和高山等各類生境,夏季多在高山亂石荒坡、有稀疏樹木和灌叢的高原草地、或在山腳溝谷、河邊、湖邊矮樹叢以及山地田野等生境中。繁殖鳥以家族群育幼。被趕時同時起飛。喜有矮草的開闊原野,尤其是農(nóng)田。主要以草本植物和灌木的嫩枝、嫩葉、芽、花、果實(shí)、種子等植物性食物為食。分布范圍幾乎遍及整個歐洲,從英倫三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葡萄牙、西班牙、法國等向東經(jīng)歐洲中部、東部到亞洲中部、伊朗北部等地。
灰山鶉棲息于低山丘陵、山腳平原和高山等各類生境,夏季多在高山亂石荒坡、有稀疏樹木和灌叢的高原草地、或在山腳溝谷、河邊、湖邊矮樹叢以及山地田野等生境中,冬季常到山腳平原、農(nóng)田耕地以及村莊附近的打谷場或干草堆上活動。
灰山鶉雄性成鳥:頭頂、枕和后頸暗灰褐色,具棕白色羽干紋,紋的末端常擴(kuò)大成點(diǎn);額部、眼先、眼上紋和頭的兩側(cè)棕褐色;前額基部有一小黑斑,介于兩鼻孔之間;耳羽栗褐色,具淺黃羽干紋。上背及下頸和前胸有兩側(cè)均為灰色,混以棕褐色;有的羽毛具次端橫斑。體背其余部分棕色;具灰黑色蟲蠹橫列的細(xì)紋,并雜以排列整齊明顯的栗色橫斑;尾上覆羽的橫斑變稀但更寬闊,中央三對尾羽表面與背同色,其余尾羽純栗,而具更暗栗色的寬闊次端斑;肩和翅上覆羽及三級飛羽與背小覆暗,初級飛羽和次紡飛羽褐色,內(nèi)外均具淺棕白色橫斑;但次級飛羽褐色部分亦綴以棕點(diǎn);喉側(cè)羽變長變尖,呈須狀;頭部羽毛和前胸呈棕褐色;下胸至腹部中央具馬蹄形黑色塊斑。胸側(cè)灰色,兩脅棕白,并均具寬達(dá)4毫米的栗色橫斑;腹部白沾棕;尾下覆羽棕白色。
雌性成鳥:羽色和雄鳥基本相同。頭頂暗褐;羽干紋暗棕;耳羽濃栗,中部轉(zhuǎn)黑,眼下有栗斑與耳羽相連;上背灰色范圍十分狹窄,上胸呈深棕褐色;下胸馬蹄形黑斑縮小,或僅存痕跡。
虹膜暗褐色,嘴暗鉛色或暗角色;跗蹠和趾暗棕色。
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動。或?yàn)榧易迦骸⒒驗(yàn)橛杉易迦航M成的更大群體。通常為5-15只的群體活動。雄鳥叫聲嘎嘎,似ki-errr-ik, ki-errr-ik,重音在errr上。性情活潑,善于奔跑和隱蔽。受驅(qū)趕時發(fā)出低沉的grrree-grrree叫聲。飛行快速且呈直線飛行,但通常飛不多遠(yuǎn)即落入地上草叢或灌叢中。起飛時常發(fā)出高聲鳴叫。飛行不高,常緊貼地面飛行,兩翅煽動迅速,并發(fā)出清晰的振翅聲。
主要以草本植物和灌木的嫩枝、嫩葉、芽、花、果實(shí)、種子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谷物等農(nóng)作物,特別是秋冬季節(jié),常在農(nóng)田地中覓食,此外也吃蚱蜢、蝗蟲、蟋蟀等小型無脊推動物和昆蟲,特別是夏季。覓食主要在早晨和黃昏,中午多在陰涼處休息。
每年1-2月間已有個體開始求偶鳴叫。求偶表演多在清晨太陽升起之前。雄鳥不斷地跳躍式地往上飛,同時發(fā)出興奮的叫聲,雌鳥一邊不斷地回鳴,一邊向雄鳥靠近,然后雄鳥跳到雌鳥背上進(jìn)行交配。交配可以一直持續(xù)到6月。配偶為一雌一雄制,配對形成后,雄鳥和雌鳥便成對離開群體。
營巢于富有灌叢和蒿草的平原溝谷、溪流、干草地,草原幼林和山區(qū)疏林、樹叢地區(qū)。巢多置于地上高草叢中或灌叢下,有灌木和草的隱蔽,一般很難發(fā)現(xiàn)。雄鳥和雌鳥往往共同營巢。巢的結(jié)構(gòu)甚為簡單,主要是在松軟的地上凹處刨一個淺坑,墊以干草、苔蘚和羽毛等即成。每窩產(chǎn)卵10—20枚,最多達(dá)26枚。產(chǎn)卵通常一天產(chǎn)一枚。卵的顏色為灰色或灰綠色,大小為32-39×24-29毫米,重量為9-13克。孵卵由雄鳥和雌鳥共同承擔(dān),或雌鳥孵卵,雄鳥在巢區(qū)警戒。雌鳥有較強(qiáng)的戀巢性。孵化期為21—26天,雛鳥孵出當(dāng)天即可隨親鳥活動,一直到秋天均成對或成家族小群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