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期,北周滅北齊,統(tǒng)一北方,結束了自東西魏分裂以來近半個世紀的分裂割據(jù)局面,使人民免受戰(zhàn)爭苦難,得以重建家園,恢復生產(chǎn),從而促進了整個北方政治、經(jīng)濟、文化方面的廣泛交流和發(fā)展,為日后統(tǒng)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梢哉f,沒有北周北齊的統(tǒng)一,就沒有后來南北朝的統(tǒng)一。北周武帝宇文邕是南北朝時期的一代英主,正當他打算“平突厥,定江南”,實現(xiàn)統(tǒng)一全國理想的時候,不幸于出征前夕病逝。宇文邕死后,其子宇文赟即位。楊堅的長女楊麗華被封為皇后,楊堅又晉升為柱國大將軍、大司馬。宇文赟將皇帝讓給年僅7歲的兒子宇文闡。楊堅以外戚身份控制了北周的朝政。大定元年(581年)楊堅接手宇文闡的禪讓,建立隋朝。
隋朝的開國之君楊堅是個很有作為的皇帝,建國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軍政和經(jīng)濟改革,使隋朝很快完成了統(tǒng)一南北的大業(yè),國力盛極一時。隋煬帝楊廣即位后采取對外進攻戰(zhàn)略,擊敗了契丹、土谷渾等周邊勢力。
隋煬帝時,黃門侍郎裴矩奏告隋煬帝:“高麗之地,本孤竹國也,周代以之封于箕子,漢世分為三郡,晉氏亦統(tǒng)遼東”。這里將高句麗政權所占之地往上追溯到西周以前,下至魏晉時期,無可辯駁地指出遼東為中國領土。
這時的高句麗已經(jīng)成為東北地區(qū)的一個比較大的國家,國都在漢樂浪郡的故地平壤城,亦名長安城。平壤城與國內(nèi)城、漢城,并稱高句麗國的“三京”。此時的高句麗人占據(jù)遼東大部,高句麗主世襲爵為遼東郡公。高句麗是遼東的霸主,是實力強大的政權。高句麗與隋的關系逐漸進入戰(zhàn)爭狀態(tài)。
590年,高句麗平原王“治兵積谷,為守拒之策”,并多次小規(guī)模襲擊隋朝邊境。高句麗與隋維持著緊張而和平的關系,繼北朝之后,受隋高祖文皇帝冊封為“高麗王”。由于此時百濟與新羅聯(lián)盟的早已瓦解,高句麗南部相對平靜。586年,平原王將都城由平壤城遷至長安城(即今朝鮮平壤市區(qū)),直至高句驪滅亡。歷時83年。
當時在東北地區(qū)還存在還有百濟、新羅、靺鞨等政權,它們多時臣服于大隋。在隋朝建立之初,高句麗為了消滅其他小國采取對隋朝臣服的政策,但隨著隋朝的強大,高句麗逐漸感到恐懼,于是采取聯(lián)合其它國家對隋朝進行侵襲。
開皇十年(598年),高句麗王率靺鞨騎兵萬余進攻遼西,被營州總管韋沖擊退。隋文帝派大軍30萬,分水陸兩路進攻高句麗,后因道路和天氣的原因,糧草供應不上,又遭遇疾病,隋軍死了十分之八九。同時高句麗王懾于隋軍威,亦遣使謝罪,隋文帝于是罷兵,待之如初。
這次出征雖然沒有實質性的戰(zhàn)爭,但為今后的大規(guī)模征伐埋下了引線。當時的隋朝已經(jīng)完成了對西、北、南多族的征討,國內(nèi)經(jīng)濟也達到了鼎盛,而楊廣又是一個野心極大的人,對高句麗的戰(zhàn)爭只是早晚的事。
因高句麗多次小規(guī)模襲擊隋朝東北邊疆,對此隋高祖很不滿并致書平原王高湯:“王謂遼水之廣,何如長江?高麗之人,多少陳國?朕若不存含育,責王前愆,命一將軍,何待多力!”。高句麗嬰陽王繼位后的596年,隋的特使在突厥遇到高句麗在突厥的特使后,隋高祖?zhèn)鲿呔潲愐蟾呔潲惤K止與突厥的聯(lián)盟,要求高句麗停止對隋邊疆的連年的侵襲并對隋表示臣服。高句麗嬰陽王雖然表面上接受了隋高祖的最后通牒,但第二年,597年,嬰陽王聯(lián)合粟末靺鞨先發(fā)制人攻擊隋在冀州道的軍事駐地。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高句麗嬰陽王高元“率靺鞨之眾萬余騎寇遼西”,被隋朝擊退。當時高麗王非但如此,而且,“往歲為高麗不供職貢,無人臣禮”。
高句麗侵略遼西,直接帶來隋邊境的不安和危害,“不供職貢”,則影響到統(tǒng)一的中央政權對地方的控制。對于這些,隋中央政權都是不能忍受的,也就必然采取相應措施。
隋文帝以漢王楊諒、王世積為行軍元帥,率領水陸三十萬伐高句麗,以尚書左仆射高颎為漢王長史,周羅睺為水軍總管。楊諒遭遇大雨水患,運輸不繼,軍中缺少食物,又遭遇疾病。周羅睺自東萊出海,向平壤城進發(fā),但中途遭風,船多飄沒。九月,水陸兩路隋軍返回,隋軍死了十分之八九。高句麗王上表謝罪,自稱“遼東糞土臣元”,隋文帝于是罷兵,待之如初。
隋煬帝大業(yè)三年,高句麗嬰陽王又背著隋,派使臣暗中交通突厥,當時正值隋煬帝北巡至榆林(今內(nèi)蒙古準格爾旗東北十二連城),停留在突厥啟民可汗處,“啟民不敢隱,引之見帝”。
隋煬帝命牛弘向高句麗使者傳達其旨意:“朕以啟民誠心奉國,故親至其所,當往涿郡,爾還日,語高麗王知,宜早來朝,勿自疑懼,存育之禮,當同于啟民。如或不朝,必將啟民巡行彼土”。隋煬帝知道高句麗嬰陽王暗中通突厥,并沒有予以制裁,只是給以警告,讓其盡為臣之禮節(jié),按時朝覲,則既往不咎,與啟民可汗一視同仁。可是高句麗嬰陽王堅持“不從”隋煬帝的意旨,從而導致“帝議討之”。當時隋僅議征高句麗,并未出兵。
大業(yè)八年(612年),隋煬帝為欲恢復遼東故地,聲言“眷彼華壤,翦為夷類”,并指責高麗“兼契丹之黨,虔劉海戍,習靺鞨之服,侵軼遼西”。因此借口高麗王不肯入朝,下令東征。
先期準備
大業(yè)六年(610年),黃門侍郎裴矩以高句麗本為箕子所封之地、今又不遵臣禮為由,勸說隋煬帝脅使高句麗王入朝。高句麗嬰陽王高元不遵籓禮,隋煬帝決定征討高句麗。大業(yè)七年,隋煬帝下詔征討高句麗,命令幽州總管元弘嗣往東萊??谠齑偎?,官吏監(jiān)督勞役甚急,結果造船工匠晝夜在水中,幾乎不敢休息,從腰往下都長出蛆蟲,十分之三四的人因此死去。隋煬帝下詔集結天下的軍隊,無論南北遠近,都要匯合于涿郡。集結了天下軍隊之后,隋煬帝又另外征發(fā)了江淮以南水手一萬人,弩手三萬人,嶺南排镩手三萬人,又命令河南、淮南、江南造戎車五萬乘送到高陽,用來裝載衣甲幔幕,還征發(fā)民夫以供軍須。秋,七月,隋煬帝征發(fā)發(fā)江淮以南民夫及船運黎陽及洛口諸倉米到涿郡,船只相次千余里,載兵甲及攻取之具,長期來往在路上的有數(shù)十萬人,擠滿了道路,晝夜不停,死者相枕,臭穢盈路,天下騷動。
隋軍總共一百多萬主戰(zhàn)兵馬,分三路,左右兩路軍再分十二路,每路軍馬各有各自軍事目的,加上大量的輔兵及運糧部隊分走二十四條進兵路線,計劃完成各自任務之后最終會在平壤會師。另外還有來護兒率領水軍從海上進攻,突襲平壤。各路隋軍加起來已經(jīng)超過了一百一十三萬,而為大軍運輸物資的民夫是隋軍的兩倍,隋直接、間接的參戰(zhàn)人員已經(jīng)超過了五百萬。
遼東之戰(zhàn)
大業(yè)八年(612年)的三月底,隋朝大軍抵達了遼河。隋煬帝命令宇文愷修筑浮橋,浮橋修成后,隋軍從西岸進攻。在浮橋延伸到距離對岸還差數(shù)米的位置時,高句麗趁機攻擊,隋軍無法登岸,死亡甚眾,隋朝左屯衛(wèi)大將軍麥鐵杖與虎賁郎將錢士雄、孟叉等皆戰(zhàn)死。于是隋軍斂兵,少府監(jiān)何稠接橋,諸軍接連前進,大戰(zhàn)于東安,擊敗高句麗軍,死亡上萬人。隋軍乘勝包圍遼東城。
最開始隋煬帝在遼水會師的時候,隋煬帝說現(xiàn)在是“吊民伐罪,非為功名”,為了防止將領輕兵掩襲孤軍獨斗去爭取功勞名聲以邀勛賞,所以命令他們分為三道,但凡有攻擊軍事行動,必須要三道之間相互通報,不許輕軍獨進,而且軍事進止都要先奏聞隋煬帝,等回復命令。遼東城的高句麗軍數(shù)次出擊不利,于是嬰城固守。隋煬帝下命令攻城,又命令諸將,如果高句麗要投降,就應該安撫接納,不要再縱兵進攻。遼東城將要被攻陷的時候,城中的高句麗軍隊就聲稱請降,隋朝諸將奉隋煬帝的旨而不敢繼續(xù)進攻,而是先上奏隋煬帝,等回復命令到達,城里的高句麗軍已經(jīng)準備好了防御,再次開始抵抗。這樣的情況重復了好多次,隋煬帝仍然不醒悟。隋軍仍然沒有攻下遼東城。即使之后煬帝親自到前線指揮,但士氣已經(jīng)衰落的隋軍在遼東守軍的頑抗下又僵持了一個月也沒能拿下這個城池。高句麗的其他城市也堅守,隋軍沒有攻下。
來護兒水軍之敗
右翊衛(wèi)大將軍來護兒率領江、淮水軍,船只守衛(wèi)相接數(shù)百里,進入浿水(今朝鮮大同江),與高句麗軍相遇,擊破之。來護兒想乘勝進攻高句麗的城池,副總管周法尚希望等其他隋軍到達后一起前進,來護兒不聽,選取精兵四萬,進至高句麗的城池下,高句麗詐敗,來護兒中計,縱兵俘掠,隊伍混亂,高句麗伏兵趁機攻擊隋軍,來護兒大敗,士卒還者不過數(shù)千人。高句麗軍隊追擊到隋軍船所,周法尚整軍列陣待之,高句麗軍才退去。來護兒率軍返回駐扎在海浦,不敢再留下應接其他隋軍。
隋朝左翊衛(wèi)大將軍宇文述出扶余道,右翊衛(wèi)大將軍于仲文出樂浪道,左驍衛(wèi)大將軍荊元恒出遼東道,右翊衛(wèi)將軍薛世雄出沃沮道,右屯衛(wèi)將軍辛世雄出玄菟道,右御衛(wèi)將軍張瑾出襄平道,右武將軍趙孝才出碣石道,涿郡太守檢校左武衛(wèi)將軍崔弘昇出遂城道,檢校右御衛(wèi)虎賁郎將衛(wèi)文昇出增地道,會于鴨綠江以西。宇文述等人的軍隊人馬都攜帶百日所用的糧草,還帶著排甲、槍槊以及衣資、戎具、火幕,太沉重以致于難以負荷。下令軍中:“遺棄米粟者斬!”士卒都在幕下掘坑埋了糧草,結果才走了一半路程,糧草已經(jīng)快要耗盡。
高句麗派其大臣乙支文德來詐降,觀察隋軍的虛實。隋朝于仲文想要趁機捉住乙支文德,但是被劉士龍阻止。于仲文放走乙支文德之后,又后悔了,決定追擊乙支文德。當時隋煬帝命令駐軍受于仲文節(jié)度。于仲文、宇文述等九支軍隊渡水追乙支文德。乙支文德看到隋軍將士有饑色,所以想讓他們更疲憊,每一接戰(zhàn)就詐敗、撤走。宇文述一天之內(nèi)七次戰(zhàn)斗取勝,繼續(xù)前進,渡過薩水(今朝鮮清川江)。乙支文德再次派使者詐降。宇文述看到隋軍士卒疲弊,不能再作戰(zhàn),而平壤城險固,估計難以迅速攻下,于是趁機撤退。宇文述等人的軍隊返回時,高句麗軍從四面攻擊,宇文述等人且戰(zhàn)且行。到達薩水,隋軍渡河渡到一半時,高句麗攻擊隋軍后軍,隋朝左屯衛(wèi)將軍辛世雄戰(zhàn)死,諸路隋軍都潰敗,無法禁止。將士奔逃一日一夜到達鴨綠水,行了四百五十里。王仁恭為殿后,擊退了高句麗的追兵。 諸路隋軍,只有衛(wèi)文升一軍獨全。
宇文述等九支軍隊渡過遼河時,有30萬5千軍人,等到返回遼東城時,只有2700人,物資儲備兵器軍械巨以萬計,也丟失殆盡。
隋煬帝第一次攻高句麗之戰(zhàn)遂以失敗而告終。
隋煬帝自從開始謀劃征討高句麗,就詔令崤山以東養(yǎng)馬以供軍役。又征發(fā)民夫運糧,儲存于瀘河、懷遠二鎮(zhèn),車牛到達的都沒能返回,士卒死亡過半,耕稼失時,帝自去歲謀討高麗,詔山東置府,令養(yǎng)馬以供軍役。又發(fā)民夫運米,積于瀘河、懷遠二鎮(zhèn),車牛往者皆不返,士卒死亡過半,耕稼失時,耕地多荒蕪。加之饑饉,谷價踴貴,東北邊特別嚴重甚,斗米漲價到數(shù)百錢。所運米有粗惡的,命令百姓拿買米補償之。又征發(fā)鹿車夫六十余萬,每二人推米三石,道途險遠,還不夠路上運輸人員吃的,到達時,已經(jīng)沒有運輸?shù)募Z食了,都害怕被治罪而逃跑。加之隋朝官吏貪婪殘忍,趁機掠奪百姓、魚肉百姓,導致百姓困窮,百姓的物資與民力都衰竭了,當順民就會遭遇承受不了的凍餒,很快就會面臨死亡,剽掠反而能活的久一點,于是百姓開始聚集起來反抗。王薄、豆子頏、竇建德等百姓農(nóng)民起義蜂起,不可勝數(shù),攻陷城邑。隋煬帝命令都尉、鷹揚與郡縣相知追捕,抓獲就斬殺,但是仍然禁止不了農(nóng)民起義。
大業(yè)九年,隋煬帝御駕親征高句麗。正月,煬帝下詔征集天下兵集于涿郡,開始召募百姓為驍果,修遼東古城貯備軍糧。三月,隋煬帝至遼東,四月二十七日,煬帝渡過遼水,二十九日派左翊衛(wèi)大將軍宇文述與上大將軍楊義臣率軍趨平壤。隋煬帝命令諸將攻打遼東城,允許諸將“便宜從事”。隋軍架設飛樓、撞車、云梯于遼東城下,并挖掘地道配合,晝夜不停地連續(xù)攻城20余日卻沒有攻下遼東城,隋朝與高句麗都傷亡甚重。
隋煬帝征高句麗時,命令楊玄感在黎陽督運。楊玄感的父親楊素曾幫助隋煬帝楊廣成為太子并登基為帝,立下大功,楊素恃功驕倨,朝宴之時,有時會失臣禮。隋煬帝心中記著卻不說,楊素也有察覺。等到楊素死了,隋煬帝對近臣說:“如果楊素不死,那么就要殺了楊素的整個家族?!睏钚兄肋@些之后,自認為累世貴顯,朝中的文武官員有很多是父親的故吏,看到朝政日益混亂,而隋煬帝多猜忌,內(nèi)心不安,于是與諸弟潛謀作亂。 楊玄感起事反隋煬帝,對眾人起誓說“我身為上柱國,家累鉅萬金,至于富貴,無所求也。今不顧滅族者,但為天下解倒懸之急耳!”眾人都很高興。百姓父老爭相送來牛酒,百姓子弟到軍門請求效力的每天有數(shù)千人。
攻打遼東城很久卻沒有攻下,煬帝命造布囊百余萬個,里面盛滿土,想要堆成一條寬30步、高與城齊的魚梁大道,使將士沿此道登城;又造八輪樓車,高出城墻,俯射城內(nèi)。正當攻城準備就緒,遼東城情況危急的時候,楊玄感造反的消息傳來,隋煬帝密召諸將,密令撤軍。隋軍留下的軍資、器械、攻具積如丘山,營壘、帳幕、案堵不動,皆棄之而去。隋軍眾心洶懼,混亂的失去了部署劃分,諸道分散。高句麗守軍疑其有詐,不敢出擊,第二天才外出,向四面遠方偵查,仍然懷疑隋軍假冒撤軍。兩天后,高句麗出動數(shù)千士兵追擊,因為隋軍太多,所以不敢太靠近,經(jīng)常距離八九十里,快到遼水的時候,知道御營都渡過了,才敢攻打后軍。隋朝后軍仍然有數(shù)萬人,高句麗跟隨抄擊,最后的羸弱數(shù)千人被高句麗殺掠。
楊玄感的叛亂被迅速平定。隋煬帝命令大理卿鄭善果、御史大夫裴蘊、刑部侍郎骨儀與留守樊子蓋追查楊玄感的黨與。隋煬帝說:“楊玄感一呼而跟從者十萬,更加說明天下的人不應該太多,多了就相聚為盜。不都殺了,就無義懲戒后人?!狈由w、裴蘊接到隋煬帝這個旨意,于是嚴刑峻法處理之,殺了三萬多人,都籍沒其家,被冤殺者占了三分之二,流放了六千余人。楊玄感圍東都時,曾開倉賑濟百姓。凡是接受過賑濟糧食的百姓,也都被隋煬帝坑殺于都城之南。
大業(yè)十年(公元614年),隋煬帝,下詔再次征發(fā)天下兵,攻打高句麗。
三月,隋煬帝到達涿郡,隋軍士卒在路上逃亡相繼。隋煬帝到臨渝宮,祃祭黃帝,斬殺叛軍者以釁鼓,仍然無法阻止人們逃亡。
秋,七月,隋煬帝車駕到達懷遠鎮(zhèn)。這時隋朝國內(nèi)已經(jīng)大亂,所征之兵多數(shù)未能按期到達,高句麗也困弊,隋朝來護兒在畢奢城(今遼寧大連金州區(qū))擊破一支高句麗軍,趁機要向平壤進軍,高句麗王高元害怕,于是遣使請降,囚禁并送回斛斯政。隋煬帝非常高興,遣使召來護兒率軍返回。來護兒認為此時正是攻破高句麗的好機會,想繼續(xù)進攻,不肯奉詔,但是諸將聽從隋煬帝的命令,都請返回,來護兒才奉詔退軍返回。
八月,隋煬帝從懷遠鎮(zhèn)班師返回。邯鄲賊帥楊公卿率領其黨八千人劫掠了隋煬帝車駕后的第八隊,得到了飛黃上廄馬四十二匹。十月,丁卯,隋煬帝到達東都,己丑,到達西京。征高句麗王高元入朝,高元卻沒有來。隋煬帝下令將帥嚴裝,準備再次征討高句麗,最后沒有成行。
隋煬帝對高句麗發(fā)動戰(zhàn)爭,連續(xù)三年的征戰(zhàn)使隋朝數(shù)十萬軍人喪生,還有大量民夫死亡,巨額物資損失,過度征斂破壞了隋朝的經(jīng)濟,引起國內(nèi)人民對隋煬帝的強烈不滿。隋煬帝第一次攻高句麗時,就開始爆發(fā)隋末農(nóng)民起義。至隋煬帝第三次征高句麗時,各地大量農(nóng)民起義使隋朝統(tǒng)治崩潰、名存實亡。隋對高句麗的連年征戰(zhàn)不僅嚴重削弱了隋國力,導致民不聊生,也使隋煬帝喪失民心,隋末發(fā)生大規(guī)模農(nóng)民起義,使隋朝統(tǒng)治崩潰。在隋煬帝第三次征討時,高句麗表面上表示臣服,但是卻不按隋煬帝的命令入朝,還俘獲大批隋人不放還,后世中原人到高句麗,“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
直接導致農(nóng)民起義的是進攻高句麗。隋朝對高句麗的戰(zhàn)爭,給勞動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隋煬帝進攻高麗的戰(zhàn)爭,直接、間接參加的就有三四百萬,各種頻繁的徭役,更是難以計算。但可以肯定,大部分青壯年勞動者都離開了生產(chǎn)崗位,這是對生產(chǎn)力最嚴重的破壞。“耕稼失時,田疇多荒”,正是生產(chǎn)力遭到破壞的實際情況?!端鍟な池浿尽氛f:“天下死于役而家傷于財……疆場之所傾敗,勞敝之所殂殞,雖復太半不歸,而每年興發(fā),比屋良家之子,多赴于邊陲,分離哭泣之聲,連響于州縣。老弱耕稼,不足以救饑餒,婦工紡績,不足以贍資裝……宮觀鞠為茂草,鄉(xiāng)亭絕其煙火,人相啖食,十而四五?!保ㄌ煜氯怂烙趧谝郏考叶己膿p財物……人民在疆場傾覆敗亡,因勞役而疲累致死,雖然三分之二的人死亡不歸,但每年都征發(fā)役夫,家家戶戶平民的子弟,大多開赴邊疆,骨肉分離哭泣的聲音,各種各縣都能聽到。老弱之人耕種田地,不足以解救饑餓,婦女紡織布匹,不足以供給行旅衣裝……宮殿樓觀成為茂密的草場,鄉(xiāng)里之中煙火斷絕,人吃人的地方十處有四五處。)不僅如此,更加“重以官吏貪殘,因緣侵漁”(再加上官吏貪狠暴虐,借機漁肉百姓),以致“百姓困窮,財力具竭,安居則不勝凍餒,死期交急,剽掠則猶得延生,于是始相聚為群盜”(百姓窮困,財力都枯竭了。安分守己則無法忍受饑寒,死期也將迫近;剽掠則還可能活命,于是百姓開始相聚為群盜。)。這就是說,在生產(chǎn)力遭到嚴重破壞的情況下,勞動人民為了不被凍餓而死,只有相聚起義了。隋煬帝連年發(fā)動對高句麗,加重了人民的痛苦。于是義軍蜂起。
隋煬帝一開始就用嚴刑酷法鎮(zhèn)壓人民的反抗怒火。下令為盜者隨獲隨殺,甚至抄沒全家。樊子蓋鎮(zhèn)壓汾、晉間起義軍時,大肆燒殺;王世充鎮(zhèn)壓劉元進領導的起義軍時,一次坑殺三萬人。但是屠殺只能激起人民更大的憤怒,起義隊伍越來越多,越來越強大。大業(yè)十二年,隋煬帝不顧廷臣的勸諫,第三次南巡江都。他寫詩留別宮人說:“我夢江南好,征遼亦偶然。”面對土崩瓦解的形勢,他卻說得如此輕松!隋煬帝在江都時,生活更加荒淫。自知末日快到,對蕭后說:“外間大有人圖儂,然儂不失為長城公(陳后主),卿不失為沈后(陳后主妻),且共樂飲耳!”又對鏡對蕭后說:“好頭頸,誰當斫之!”(對蕭后說:“外間有不少人算計儂,不過儂不失為長城公陳叔寶,卿也不失為沈后。我們姑且只管享樂飲酒吧!”然后倒?jié)M杯喝得爛醉。煬帝還曾拿著鏡子照著,回頭對蕭后說:“好一個頭顱,該由誰斬下來?”)蕭后驚問其故,他笑道:“貴賤苦樂,更迭為之,亦復何傷!”這些話表現(xiàn)出他在農(nóng)民起義的壓力下狼狽不堪的情景。
隋煬帝楊廣進伐高句麗,置國情民意于不顧,傾注全力接連發(fā)動大規(guī)模戰(zhàn)爭,給國家的發(fā)展和百姓生命財產(chǎn)安全帶來極大危害。事實上,由于在戰(zhàn)爭準備與實施的過程中,“征稅百端,人不堪命”,天下死于役而家傷于財。
進伐高句麗的戰(zhàn)爭,雖是在經(jīng)過長期較為充分籌劃和準備的基礎上發(fā)動的,但由于楊廣戰(zhàn)爭指導的不力,而造成隋軍實戰(zhàn)的失利。綜觀三次進攻作戰(zhàn)的全過程,可以明顯看出,楊廣在戰(zhàn)爭指導上的重大事物,主要有以下四點:
第一,龐大的水陸兵力與后勤供應難以確保。
第二,戰(zhàn)略打擊方向選擇得不正確,戰(zhàn)役戰(zhàn)斗上缺乏出奇制勝的指揮藝術。
第三,隋軍行軍緩慢和消耗過重,水陸兩軍缺乏密切協(xié)同。
第四,隋煬帝楊廣統(tǒng)軍御將過死,嚴重壓抑諸將組織指揮才能的充分發(fā)揮。煬帝過多干涉軍令,使得將士們很被動,貽誤軍機。隋煬帝在戰(zhàn)爭指導上的重大失誤,是導致隋軍失敗的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