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音樂學院建立于1964年,是國家“雙一流”建設院校、北京市“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院校、“全球音樂教育聯(lián)盟”秘書處學校。學校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守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音樂文化、發(fā)展社會主義民族新音樂的辦學初心,以“承國學、揚國韻、育國器、強國音”為辦學理念,以“仁愛、誠信、博學、精藝”為校訓,以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高等音樂學府為辦學目標,倡導和建設“中國樂派”,獨具中國音樂教育和研究特色,多年來被譽為“中國音樂家的搖籃”“中國音樂的殿堂”。
中國音樂學院致力于構建和完善中國音樂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學校擁有藝術學一級學科博士點、音樂專業(yè)類別博士點,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是“接受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院?!?。教育教學覆蓋研究生、本科、附中(預科)三個層次,構成集音樂學、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音樂表演、音樂教育、藝術管理為一體的全方位學科專業(yè)布局。學校設有音樂學系(中國音樂理論研究院)、作曲系、指揮系、聲樂歌劇系(中國聲樂藝術研究院)、國樂系、管弦系、鋼琴系、藝術管理系、教育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基礎教學部、附屬中學等教學單位,形成以中國音樂理論、中國音樂創(chuàng)作、中國音樂表演及音樂教育多維一體的教學體系。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凝聚眾多在行業(yè)內(nèi)外有著重要影響力的名家名師。師資教學與科研團隊是由國家級高層次人才、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國家級教學名師、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各專業(yè)協(xié)會會長、北京市“高創(chuàng)計劃”領軍人才、北京市“高創(chuàng)計劃”教學名師、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北京市教學名師、北京市長城學者、北京市拔尖人才、北京市優(yōu)秀青年人才等構成的一流師資隊伍,為建設國家級“中國民族聲樂教學團隊”、國家級“中國民族器樂教學團隊”、國家級特色專業(yè)建設點、教育部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實驗區(qū)、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北京市重點學科、承擔國家級重點科研項目等科研工作提供了堅強有力的智庫資源支撐。
1964年9月21日根據(jù)周恩來同志的倡議及其對文化部《關于建立中國音樂學院和中國舞蹈學校的請示報告》的批示,文化部在原北京藝術學院音樂系和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專業(yè)和中國音樂研究所的基礎上,從全國挑選了一批民族音樂專家成立了中國音樂學院。直屬文化部。
1969年全院下放到天津糧城勞動。
1973年中國音樂學院與中央音樂學院合并成立中央五七藝術大學音樂學院。
1978年中央五七藝術大學音樂學院更名為中央音樂學院。
1980年5月文化部《關于恢復中國音樂學院的請示報告》得到國務院批準,中國音樂學院恢復建制,校舍仍設在前海西街17號舊址。1987年后逐步遷址健翔橋畔新校區(qū)。
1987年后逐步遷址健翔橋畔安翔路1號新校區(qū)。
2000年學校劃歸北京市主管。
2005年學校成立研究生處。
2006年,學校獲得音樂學博士學位授權點,并成為全國專業(yè)學位碩士授權點首批試點院校。同年,器樂系更名為民樂系,2008年由民樂系更名為國樂系。
2015年,研究生處改制為研究生院。
2016年10月,中國樂派高精尖創(chuàng)新中心揭牌儀式在中國音樂學院舉行。
2017年,學校入選國家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
2020年,獲批北京市“高水平研究型大學”。
2022年2月,入選國家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
2023年12月19日,中國音樂學院成立藝術實踐中心。
2024年9月21日,在北京市朝陽區(qū)北四環(huán)中路35號舉行健翔橋新校區(qū)揭牌儀式。
2025年3月4日,中國音樂學院成立中俄音樂文化研究中心。
以上信息源自官網(wǎng),數(shù)據(jù)截止至2025年6月,請以官網(wǎng)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