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衡水法帖博物館為法帖主題博物館,隸屬衡水市桃城區(qū)文化體育旅游局文物保護管理所。1994年10月,衡水法帖博物館正式建成,并對外開放。1998年館舍漏雨多處,遂行維修,1999年10月重又開館。館址位于衡水市寶云街1號寶云寺院內,建筑面積120平方米,其中展廳占90平方米,倉庫占20平方米,館前廣場與寶云寺合用,總占地面積120平方米。館舍系傳統(tǒng)古式建筑,磚混墻體,木質梁、柱、椽、窗,彩繪云紋,紅柱全支前廊,表藍頁瓦蓋頂,翹檐,水泥筑底,青石覆鋪地面及臺基。
歷史沿革
“康洼的篦子,侯店的筆,閻莊的帖子拓得黑?!保ó?shù)厮渍Z)衡水法帖即閻莊法帖,始于明朝永樂年間,興于清朝乾隆年間,盛時有30余戶以刻制法帖為業(yè)。書法為主,輔以繪畫,真草隸篆楷俱全,猶以歷代書畫名家名篇為多,二王、歐、顏、柳、趙等字體的《道德經》、《蘭亭序》、《洛神賦》、《赤壁賦》及各朝代名家詩文帛書手跡皆俱,又有吳道子的字組畫,內容寬泛,雕刻細膩,線條飄逸,均現(xiàn)原作神韻,拓品遠銷京、津、冀、遼等北方地區(qū)。到清末民初,此業(yè)漸衰,已致絕跡,拓品只少量見于北京琉璃廠。1990年文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并始挖掘閻莊法帖,遂著手整理、研究,收集散落民間法帖,現(xiàn)有明清帖板127塊,拓片200多張及部分雕刻、拓印工具。
詳細介紹
衡水法帖博物館現(xiàn)有歷史沿革、發(fā)現(xiàn)挖掘、精品展示、研究成果、場景再現(xiàn)5個常設陳列。迎門影壁為玻璃蝕刻《蘭亭序》原文書法罩護魏晉文人雅士曲水流觴賦詩唱和壁畫。歷史沿革從中國法帖緣起于春秋竹木書簡,到明清興盛,體現(xiàn)了中國崇尚文化的傳統(tǒng)習俗,展示北京琉璃廠社會各界人士爭購的場面,及由衡水閻莊到京津冀遼各大商埠繪刻、拓印、裝裱、運銷等產供銷流程,各類書法名篇復制精品進入千家萬戶裝點生活的情景。發(fā)現(xiàn)挖掘以照片及文字說明,敘述了發(fā)現(xiàn)并挖掘法帖這一失傳民間藝術的全過程,集中體現(xiàn)文物的工作者遍訪鄉(xiāng)村坊間,收集整理,不分晝夜,風雨無阻,及時全面搶救,避免一門民間藝術消失埋沒。精品展示部分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法帖帖板、拓品,囊括真、草、隸、篆、楷各種字體帖板和拓品,陳列帖板13塊、拓片40張、燈箱圖片6個、展櫥1面、展柜5個,基本體現(xiàn)了法帖的全部內涵。研究成果部分展示在挖掘整理的基礎上,所進行的研究過程和方向,以及成果,以著述為主,《中華拓印》、《中國法帖史》、《建館日記》都為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實物,并對法帖發(fā)展對書法藝術傳承、傳播的社會意義進行了深入研究。(附藏品照片)情景再現(xiàn)部分獨立于其它4個部分,單辟一室,進口頂部懸“怡墨堂”匾額,內以真人大小塑像形象地再現(xiàn)法帖制作過程,分別是繪、刻、拓、制環(huán)節(jié)。
除法帖常設陳列外,衡水法帖博物館還組織參加多種本地展覽,如建市設區(qū)5周年、10周年、衡水風俗文化活動,另外自行組織了20多次巡回展覽,以書法名家為單元主題,如吳道子字組畫、柳公權書法、顏真卿書法等法帖,進行集中展示,足跡遍布本地2/3的鄉(xiāng)村和中小學校。既發(fā)揮了法帖博物館的功用,也深入進行了宣傳,起到了宣傳、保護文物的作用。
人員編制
歷任館長:李功
現(xiàn)任館長:白如廷
衡水法帖博物館現(xiàn)有在編人員4人,全部為專業(yè)技術人員,其中展示部1人,對外聯(lián)絡宣傳部2人,庫房管理部1人。建館至今,針對藏品的特質,研究實驗有效保存方法,做到了藏品無腐蝕風化損壞,同時對基層文物保護進行了學術研究,20多篇論文、宣傳文章發(fā)表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物工作》、省市級報刊,2007年協(xié)助編著了《衡水法帖集》。
開放信息
衡水法帖博物館全年對外開放,開館時間9:00—17:00,年接待觀眾萬余人次,其中港、澳、臺、日本、新加坡學者及各國文化參贊觀眾10年來已逾5萬人次。衡水法帖博物館地處衡水市南外環(huán)寶云街1號,乘市內公交車舊城村北口下車,
通訊地址: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區(qū)新建街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