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一詞,最早源于東漢的“先我而生”,本和身份、影響無關。近代以后,隨著西方啟蒙思想從歐洲大陸漂洋過海,來到古老的中華大地,女性意識也漸漸覺醒。于是社會上興起了一股風潮,將有學識、有影響力的正面女性人物,也冠上“先生”的名號。這些在不同領域獲得過杰出成就,或者享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崇高的社會威望、從事與文化、教育相關工作的女性,是新時代女性的杰出代表。下面這篇文章,小編就為大家整理下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可被尊稱為先生的女性人物,不妨一起來了解下吧!
如何香凝、宋慶齡是政治家、社會活動家;許廣平是作家、社會活動家。冰心是兒童文學作家,馮沅君與沈祖棻都是作家、文學史家。張充和在詩詞、昆曲、書法上有精深造詣;謝希德是物理學家,曾出任復旦大學校長;周與良是微生物學家,創(chuàng)辦了南開大學的微生物系。
相應的,年紀也都比較大。從已有的例子來看,女性被稱作“先生”之時,往往已到知天命之年。對年紀較輕的女性來說,“先生”這一稱呼既輪不到自己,也是不需要的。
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師》一文中稱一位女老師蔡蕓芝為“先生”,他解釋說:“先生就是老師的意思,女老師也叫先生。在我的老家河南,那時都是這么稱呼老師的,可以說是習慣吧?!毙谈Ax先生也說,中國語言學界知名的女教授如王還、錢曾怡、葛本儀、王寧等,有時也會被稱為“先生”。
用以表達說話者的敬仰敬重之情。“女士”滿足不了這一要求,“教授”、“校長”等顯得一般化,而且太過側重工作背景。像孫科稱宋慶齡為“宋先生”, 更是可以規(guī)避使用俗稱帶來的尷尬,因為輩分上宋慶齡是他的母親,但是孫科只比宋慶齡大兩歲。
是一種文化心理的反映?!稘h語大詞典》(第二版)關于“先生”的第七個義項,說這是“文人學者的通稱”,引用《文選》李善注“先生,學人之通稱也”為例。這說明,在人們心目中,“先生”這一稱呼,往往是文化修養(yǎng)與學術地位的體現(xiàn),其來有自,歷史悠久。
宋慶齡,被尊稱為“國母”,祖籍海南島文昌,出生宋氏家族,7歲就讀于上海中西女塾,14歲就赴美留學。1914年回到國內,擔任孫中山先生的秘書,后二人結為伴侶共同投身革命事業(yè)。在孫中山逝世后,作為遺孀的宋慶齡仍始終維護三民主義,反對“蔣汪”的“清共”和“反共”政策,為主張抗日戰(zhàn)爭做出了應有的努力。不僅受到中國人民的景仰和愛戴,就連國際友人也對她贊譽頗豐。無論是從資歷、威望、功績上,宋慶齡都無愧于“先生”稱號。
何香凝,女權運動先驅,“民革”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廖仲愷的夫人。早年曾追隨孫中山,是同盟會的第一批女會員,國民黨元老,建立民國的功臣,“三大政策”的忠實執(zhí)行者。她發(fā)動婦女參加革命,為國內革命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做出了卓越貢獻。在解放戰(zhàn)爭、新中國成立時期,何香凝也一直為之努力和奮斗。此外,她還是畫壇杰出的美術家,代表作有《獅》《梅花》《高松圖》等。
謝希德,中國科學院院士,是半導體物理學科和表面物理學科的開創(chuàng)者和奠基人,復旦至今唯一的女校長,也是全國重點大學的首位女校長,更有著“中國的哈佛大學校長”的美譽。她在表面和界面物理以及量子器件和異質結構電子性質理論研究方面成果突出,培養(yǎng)出數(shù)位中國該領域的領軍人才。所著的《半導體物理學》是我國第一部全面論述半導體的教材,這部在1958年都可稱權威的芯片專著一經(jīng)問世,便成了中國芯“破冰”的教科書??梢哉f,在中國科學界中,謝希德教授是屬于最有影響的人士之一。
李佩,中國著名語言學家,“兩彈一星”元勛郭永懷的夫人,其本人被稱作“中科院最美的玫瑰”、“中關村的明燈”、“年輕的老年人”、“中國應用語言學之母”。她曾帶頭組織編寫了我國第一套研究生英語教材,開設了應用語言學研究所,數(shù)十年來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提升中國科技大學及中科院學子的外語能力,在外語教學和研究領域貢獻巨大。為感謝她的杰出貢獻,編號為212797號的小行星被國際小行星中心永久命名為“李佩星”。
林巧稚,二十世紀中國著名婦科醫(yī)生、婦產學家、中國現(xiàn)代婦產科學的奠基人之一。她是中科院第一位女院士,在胎兒宮內呼吸、婦科腫瘤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杰出貢獻。在北京協(xié)會醫(yī)院八年的學習和競爭中,一直高居榜首,并獲得象征最高榮譽的文海獎學金,開創(chuàng)了女生獲此獎學金的先例。雖然一生都未結婚,卻親自接生五萬多嬰兒,其中就包括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老先生,被尊稱為“萬嬰之母”“生命天使”“中國醫(yī)學圣母”。此外,她還與新中國第一代西醫(yī)金學曙等一同被譽為“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的20位杰出女性”。
楊絳,本名楊季康,錢鐘書的夫人,中國著名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被稱作“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同時她還是被尊稱為“最后一位先生”的中國女性,見證了105年的發(fā)展變遷。楊絳在文學上的造詣很高,文字凝練而含蓄,由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yōu)秀的翻譯佳作。早年創(chuàng)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臺長達六十多年。散文隨筆《我們仨》更是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楊絳先生可謂是地位崇高。
林徽因,原名林徽音,梁思成的夫人,中國著名建筑師、詩人、作家。她與丈夫梁思成將一生獻給摯愛的中國建筑與藝術事業(yè),共同開創(chuàng)了中國古建筑研究體系,一起創(chuàng)辦了東北大學和清華大學兩個建筑系??梢哉f,林徽因是中國建筑史體系研究的思想先行者與奠基人之一。同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和景泰藍工藝革新等方面貢獻巨大。此外,林徽因還有著出色的文學造詣,《你是人間四月天》、《蓮燈》等詩歌膾炙人口。
冰心,原名謝婉瑩,筆名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壺”。她是二十世紀中國杰出的文學大師,我國第一位兒童文學作家,有著“世紀老人”、“文壇祖母”的美譽。在“五四運動”期間曾寫了《兩個家庭》、《斯人獨憔悴》、《秋風秋雨愁殺人》等多部問題小說,在社會上引起了較為強烈的反響。名為《寄小讀者》的通訊散文,是中國兒童文學的奠基之作。她的作品充滿了對大自然的贊美,對母愛和童真的歌頌。她的光芒,將永遠留在幾代人的心里。
張愛玲,原名張煐,筆名梁京,祖籍河北,生于上海,美籍華人,中國現(xiàn)代女作家,被譽為“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的20位杰出女性”。七歲開始寫小說,12歲開始在??碗s志上發(fā)表作品,后成為我國現(xiàn)代海派小說代表人物之一。她的作品以獨特的風格、深刻的社會洞察和精湛的心理描繪而著稱,書信也被人們作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作家陳克華曾言:世界上有華人華文的地方,就有人談論張愛玲。
沈祖棻,別名沈紫曼,筆名絳燕、蘇珂,格律體新詩先驅詩人之一,我國現(xiàn)當代詞人、詩人、文學家,被文壇譽為江南才女,有“當代李清照”美譽。其丈夫為著名文學教授程千帆,二人合稱“程沈”。沈祖棻在古典文學研究和舊體詩詞上有著很高的造詣,對于中國格律新詩的創(chuàng)建和完善有著重要的影響。世人更將其稱作“明清以來無人可匹的愛國詞人”、“20世紀中華詩詞界最杰出女詞人”。代表作有《別》、《贈孝感》、《妥協(xié)》等。
張充和,書法、昆曲、詩詞大家,民國時代重慶、昆明著名的“張家四姐妹”之一,有著“民國閨秀”、“最后的才女”的美譽。無論字、畫、詩以及昆曲,都是上乘,特別是一手娟秀端凝的小楷,尤為世人所重,被譽為“當代小楷第一人”。各版昆曲圖錄中,她的名字是與俞振飛、梅蘭芳等大師連在一起的。一生低調的張充和赴美五十多年在哈佛、耶魯?shù)葞资?zhí)教,為傳授中國書法和昆曲,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默默地耕耘了一生。 出于敬重,大家都喚張充和為“張先生”。
許廣平,中國近代女作家,《醒世周刊》主編,曾在周恩來領導下參加了“五四運動”。她既是魯迅事業(yè)的得力助手,又是魯迅精神最忠誠的繼承者和最熱忱的弘揚者。在魯迅去世后,許廣平保存魯迅手稿,編輯完成《魯迅全集》,將魯迅的雜文十三篇編成《夜記》出版,又以三閑書屋的名義自費出版了《魯迅書簡》的影印本,完成了他未竟之業(yè)??梢哉f,如今人們能看到魯迅的文章和傳達出的精神內涵,至少有三分是許廣平的功勞。稱之為“先生”,是對許廣平最好的褒獎。
周與良,中國微生物學家。她是南開大學微生物學科主要創(chuàng)建人,一生主要從事真菌分類和應用真菌學研究。在1976-1980年期間,她帶領微生物教師,采集微生物標本,并分離出3000株鐮刀菌,鑒定出30多個種,填補了中國鐮刀菌分類及資源調查的部分空白。還曾組織進行微生物多糖研究,不僅填補了我國黃原膠產品的空白,還為我國黃原膠產業(yè)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此外,她還為建設高水平的微生物學師資隊伍做出了重要貢獻。
駱玉笙,中國京韻大鼓表演藝術家,藝名小彩舞。4歲隨養(yǎng)父戲法藝人駱彩武在上海、武漢演出;9歲拜蘇煥亭為師學唱京劇老生;14歲登臺清唱二簧;17歲改學唱京韻大鼓。她在劉派唱腔的基礎上,兼融白(云鵬)派、少白(鳳鳴)派之長,結合自身的嗓音條件,經(jīng)過長期的藝術實踐,終于形成了獨具風格的駱派。不僅開拓了京韻大鼓藝術的新生面,還達到了這一藝術形式的高峰。代表作有《劍閣聞鈴》、《紅梅閣》、《子期聽琴》、《擊鼓罵曹》等。
馮沅君,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家、戲曲史家、作家。馮沅君是“五四”后涌現(xiàn)出的杰出女作家,以“淦女士”等筆名而廣為人知。在20世紀20年代中國新文壇上與蘇雪林、廬隱、冰心齊名,也是中國古典文學研究領域的開拓者。而作為新中國第一位女一級教授,馮沅君先生從事大學教學工作半個世紀,傾力講授中國文學史課,編寫了多部有影響的教材,培養(yǎng)了數(shù)不清的學生,桃李滿天下,其中不乏學者教授。
葉嘉瑩,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專攻古典詩詞方向。她是南開大學終身校董、中華詩詞學會名譽會長,以傳播中華詩詞文化為己任的她有著“詩詞的女兒”的美譽。葉嘉瑩先生從事教育事業(yè)近七十年,培養(yǎng)了一大批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古典文學的人才,深受學生愛戴,可謂桃李滿天下。七十年來,先生一邊孕育桃李,一邊從事研究,為傳播中國文化作出重要貢獻。曾獲得首屆“中華詩詞終身成就獎”、“影響世界華人大獎”終身成就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