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草视频污在线观看|亚洲熟女丝袜AV|中国三级在线免费|在线免费牛牛AV|日韩无码青青草原|国产V日产∨综合V精品视频|98超碰资源人人|久久久久久久探花蜜蜜蜜|久久小视频免费在|亚洲日韩欧美国产网站

西藏宗教文化概述 西藏名寺盤點 西藏主要有哪些廟會

本文章由注冊用戶 善言善事 上傳提供 ★★ 評論 發(fā)布 糾錯/刪除 版權聲明 0
摘要:中國是一個有多種宗教的國家,世界的三大宗教(佛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在中國都有其信徒、組織和活動場所。其中,佛教分漢語系佛教、藏語系佛教和巴利語系佛教三大支。西藏佛教,指的就是這三大支系中的藏語系佛教,通稱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在西藏自治區(qū)全部人口中,多數(shù)人信仰藏傳佛教。下面我們就來詳細的了解一下西藏的宗教情況吧!


一.西藏宗教概述

中國是一個有多種宗教的國家,世界的三大宗教(佛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在中國都有其信徒、組織和活動場所。其中,佛教分漢語系佛教(公元前2年傳入)、藏語系佛教(公元7世紀傳入)和巴利語系佛教(公元13世紀傳入)三大支。西藏佛教,指的就是這三大支系中的藏語系佛教,通稱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 藏傳佛教對藏民族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7世紀它傳入藏族社會后,逐漸滲入其歷史、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和風俗習慣中,成為中國藏族廣泛信仰的宗教,并且通過長期的民族文化交流,它又傳入中國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珞巴族、門巴族、納西族、普米族等民族中,在中國西藏、四川、云南、甘肅、青海、新疆、內(nèi)蒙七省、自治區(qū)流傳,并傳入錫金、不丹、尼泊爾、蒙古人民共和國、俄羅斯的布里亞特共和國等地。解放后,西藏維修、開放了寺廟和其它宗教活動場所1400多處。今天3.4萬住寺僧尼在中國政府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支持下,在寺院自由地研習佛經(jīng)教義,開展各種宗教活動,廣大信教群眾則在家里設置佛龕、佛堂、誦經(jīng)祈禱,并前往各地進行朝拜。

1.藏族宗教信仰

西藏自治區(qū)全部人口中,多數(shù)人信仰藏傳佛教;信奉伊斯蘭教的約有2000人,另有約600人信奉天主教。藏傳佛教是中國佛教的一支。公元7世紀,佛教先后從中國的中原地區(qū)和尼泊爾傳入當時的吐蕃,先是在王公貴族中間流行,后來逐漸推廣到民間。其傳播的過程分為"前宏期"(公元7至9世紀,相當于吐蕃時期)和"后宏期"(公元10至20世紀中葉)。在"后宏期"漫長的過程中,不斷有印度和克什米爾地區(qū)的佛教高僧前往青藏高原傳法,同時也吸收和融匯了西藏固有的原始宗教--苯教,形成了屬于大乘佛教的藏語系佛教--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有它自己的特點。如活佛轉世制度,就為藏傳佛教所獨有。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還形成了許多教派,主要有:寧瑪派(俗稱紅教)、薩迦派(俗稱花教)、噶舉派(俗稱白教)、格魯派(俗稱黃教)等。其中以15世紀初宗喀巴對宗教進行改革后創(chuàng)立的格魯派影響最大。該派后來形成達賴、班禪兩大活佛系統(tǒng)。

2.尊重和保護宗教信仰自由

尊重和保護宗教信仰自由,是中國政府對待宗教的基本政策。西藏自治區(qū)同全國其他地方一樣,實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這項政策的含義和完整表述是: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這種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種宗教的自由;有過去不信教而現(xiàn)在信教的自由,也有過去信教而現(xiàn)在不信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內(nèi)部,有信仰這個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個教派的自由。

3.宗教信仰

西藏和平解放后,西藏各級機構認真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受到廣大僧侶群眾的贊揚?,F(xiàn)在,西藏人民在國家憲法和法律的保護下,享有開展正常宗教活動的充分自由。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西藏同全國其他地區(qū)一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遭到了破壞,宗教活動場所及設施到了嚴重損失。"文化大革命"結束后,西藏自治區(qū)全面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相繼恢復和新成立了宗教工作機構,恢復了一批傳統(tǒng)的民族宗教節(jié)日,新增了眾多宗教場所。目前,西藏自治區(qū)共有大小寺廟和宗教活動場所1787處,滿足了信教群眾正常宗教生活的需要。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家向西藏自治區(qū)撥出??钸_3億多元,用于實施和落實宗教政策,維修了建于公元7世紀的大昭寺,公元8世紀吐蕃王興建的桑那寺,藏傳佛教格魯派四大名寺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和扎什倫布寺。國家還投資5500萬元,歷時五年維修了布達拉宮;資助???70萬元、黃金111公斤、白銀2000多公斤及大量珠寶,修復了五世至九世班祥靈塔祀殿。1994年,國家又撥款2000萬元,繼續(xù)修復甘丹寺。1992年1月,第十世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圓寂。國家撥款在扎什倫布寺修建了十世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遺體靈塔祀殿,按照藏傳佛教傳統(tǒng)儀規(guī),舉行了開光大典。按照宗教儀規(guī)和歷史定制,于1995年經(jīng)金瓶掣簽,并報國務院批準,完成了十世班禪轉世靈童的尋訪、認定,以及第十一世班禪的冊立、坐床受戒這一佛門盛事。

4.自主的宗教活動

西藏各宗教團體自主地組織各種宗教活動。中國佛教協(xié)會西藏自治區(qū)分會創(chuàng)辦了西藏佛學院,并在各教派的一些寺廟中開辦了學經(jīng)班;每年還推薦一定數(shù)量的活佛、學僧到北京,進入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深造。1984年自治區(qū)政府將《甘珠爾》藏文大藏經(jīng)拉薩版贈送給西藏自治區(qū)佛教協(xié)會,并開辦了拉薩印經(jīng)院,將印制的《甘珠爾》藏文大藏經(jīng)供給區(qū)內(nèi)外各藏語系佛教寺廟。1990年,自治區(qū)佛教協(xié)會在拉薩木如寺開始刻制十三世達賴喇嘛想要刻制而未能付諸實施的《丹珠爾》藏文大藏經(jīng)拉薩版。1985年,西藏自治區(qū)佛教協(xié)會創(chuàng)辦了《西藏佛教》刊物?,F(xiàn)在,全區(qū)有僧尼46380名,有數(shù)百名宗教界人士當選為各級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佛協(xié)理事和在政府中任職。西藏自治區(qū)的佛教組織和宗教界人士曾多次出訪外國,進行考察和學術交流,還接待了幾十個國家前來西藏朝佛、參觀、考察的團體和個人。

5.雪域眾生的信仰

藏傳佛教是藏族人民的主要信仰,也是藏族地區(qū)占主導地位的宗教。在世紀末的鐘聲即將敲響之際,藏傳佛教業(yè)已從亞洲中部的青藏高原傳向了更為廣闊的地區(qū),受到許多人的關注或信仰,介紹、研究藏傳佛教的著作更是層出不窮。古老的宗教,煥發(fā)出勃勃生機,并以其深邃的哲理、神秘的儀軌展示出無窮的魅力。

(1)佛陀的教誨

藏族人信仰的宗教有兩種:藏傳佛教和苯教。其中以藏傳佛教為主,是絕大多數(shù)人的精神支柱。藏族一般稱藏傳佛教為佛教,前面不加任何限制詞。而外界對藏傳佛教有各種稱呼,如喇嘛教、西藏佛教、藏語系佛教等。過去在漢文文獻中喇嘛教這一名稱較為普遍,并傳至國外。“喇嘛教”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清朝初期,是對藏蒙地方佛教的一種俗稱。到了八十年代后,又改稱為西藏佛教、藏傳佛教、藏語系佛教等。原因是藏傳佛教界從來也沒有接受過“喇嘛教”這一名稱,“喇嘛”的意思是“上人”、“上師”,通俗言之,就是對高僧大師的尊稱,以此來命名就如將內(nèi)地的佛教稱為“和尚教”一樣荒謬。同時,這個名稱還似乎暗示著這種宗教具有背離正宗的傾向,令藏傳佛教的大師們十分反感。改稱為藏語系佛教、藏傳佛教后,受到佛教界的歡迎和認可。當然,也有人在某些刊物上撰文,振振有詞,質問喇嘛教一詞何須修改,但終究變得悄無聲息了。國外學術界中,欣賞、贊同“喇嘛教”一名者,不乏其人,法國的石泰安先生就是最為典型的代表。他在《西藏文明》一書中說道:“人所共知,西藏的現(xiàn)代宗教是大乘佛教,這種宗教的的確確是滲進到西藏所有的制度和居民之中,大乘佛教在西藏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形式。除了蒙古、錫金和不丹之外,它與遠東其余地方的大乘佛教均有所異,而上述三地也正是采納了西藏佛教形式的結果。由于喇嘛在其中所起的突出作用,所以這種宗教形式又被稱為喇嘛教,而“喇嘛”一詞也并不是指所有僧侶,而僅僅是指尊師而言。我們在下文將會看到,他們的作用確實格外昭著,甚至在教理方面也是這樣。所以,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對這一稱謂加以修正。”

在世界上的各種宗教中,傳播和掌握教理的“上師”都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沒有他們的傳承和發(fā)揚就根本談不上宗教的存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但很少用對他們的稱呼來命名某一宗教,卻唯獨對藏傳佛教稱之為喇嘛教呢!這些智者,喜歡以他們的獨特眼光看到“所異”,而對大乘佛教共同的教理和基本的核心總是淡然視之。對藏傳佛教、藏族文化更是要站在高處審視一番,通過這“最后的活標本”,來回憶他們祖先的時代。在他們的眼中,藏族文化、藏傳佛教的唯一功用就是有助于他們對過去時光的記憶。自然這些學者對藏傳佛教教理進行闡釋的著作,雜亂不堪,使人無所適從,不知道他們到底要說些什么。

藏傳佛教辦歷來認為雪域的佛教是印度佛教的完全繼承,而不是藏族人的創(chuàng)新,更不是別的什么宗教。因為藏傳佛教中的教法傳承,包括講授顯宗經(jīng)義的傳承,往上可追溯到佛祖釋迦牟尼;藏傳佛教最神圣的經(jīng)典藏文大藏經(jīng)《甘珠爾》和《丹珠爾》中的大部分譯自于純正的梵文經(jīng)論,少部分譯自于純正的漢文經(jīng)典(也是從梵文譯為漢文的),而藏譯經(jīng)典的準確性和忠實于原文的精神,遠遠超過其他文種的譯本,甚至在當今不少藏譯本已還原為梵文。這充分顯示出了藏傳佛教界對佛教教義的高度重視,以求達到分毫不差的境界。藏文大藏經(jīng)的質量在佛經(jīng)譯本中是首屈一指,而所收的經(jīng)典的種類也是最為齊全的,堪稱是世界佛教文化的瑰寶;藏傳佛教大寺院中的經(jīng)典教育,完全是古印度那爛陀等佛教大寺院的教學風格,聞思修密切結合,確保修習者完整地理解教義的實質;藏傳佛教大師宗喀巴等對佛教體系的完整把握和實踐,也不遜于“六莊嚴”等印度最偉大的佛教大師;藏傳佛教倡導的完全是大乘佛教的菩薩精神,自己覺悟的同時還要幫助千千萬萬的蕓蕓眾生覺悟,對一切生命表現(xiàn)也無限慈愛和憐憫;凡此種種皆表明藏傳佛教并非是“大乘佛教在西藏形成了獨特的形式”,而是它本身就是大乘佛教,更藏傳佛教同中原、日本等地的佛教相比,它們的根本宗旨、基本教義和行為準則是完全一致的。如果說有不同之處,也就表現(xiàn)在外在的形式上。因為佛教本身沒有強烈的排他性,也沒有強烈的征服性,而更多的是和平和寬厚,以理服人。

佛教也從未發(fā)動過圣戰(zhàn)之類來擴大自己的影響,當然也從未有過這樣的念頭。當佛教傳到一個新的地域時,問題或多或少地吸收當?shù)氐奈幕瑥亩m合于當?shù)厝私咏鸾痰恼嬷B,這是各地佛教的共同特點。如此,各地的佛教都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形成了一些地方特色的佛教文化和習俗。乍看上去,這些習俗間的差異是如此之大,使人覺得很難下同一宗教的結論。但實際上,在這些相異的習俗中仍然貫穿和體現(xiàn)著佛教的基本精神,正如佛教的藝術作品一樣,借用藝術的形式,展示佛和菩薩的偉大品格和智慧。這點在藏傳佛教的信仰習俗中尤為明顯,我們將會在下文中看到,藏傳佛教的大師們對傳統(tǒng)的信仰習俗賦予新的解釋。注入了佛教的諸如慈悲、尊重生命等觀念。外在的形式千變?nèi)f化,卻都在表述著同一價值觀念。這里可以舉一個當代的例子,格魯派的意希喇嘛在西方社會享有很高的聲譽,不少人奉他為上師。他在對待藏傳佛教傳統(tǒng)信仰習俗與西方社會間的關系上,態(tài)度非常明確:“他認為,佛代表的只是得到完全覺悟的生命,它不必是黃皮膚黑眼睛,每個接受了佛教的種族,都可以把佛依照他們的形象來描繪,西方人可以創(chuàng)造出西方的佛像。同樣,佛法在西方就應以西方的方式來傳揚?!谝獯罄麜r,他告訴比薩的學生,他沒有興趣把藏族文化和藏傳佛教的各種儀式搬過來。他說:‘習俗和文化并不重要。過去,佛教曾傳播到許多國家,譬如緬甸、泰國等,并且形成了不同的形態(tài)。藏族文化永遠不可能變成意大利文化?!保ㄞD引自黃維忠《佛光西漸——藏傳佛教大趨勢》)因此,意希喇嘛用香水取代傳統(tǒng)佛用的藏香,這建議意大利信徒將意大利面條用于宗教儀式中。從意希喇嘛的做法,我們可以回想那些最初的傳教者,他們同樣具有因勢利導的機智和對異族文化的寬容,因為重要的是內(nèi)在的精神,而非外在的形式。

綜觀當今世界佛教,唯有藏傳佛教是保存并實踐傳承方面最為完整,可謂是純正的佛法。從整個佛教體系來看,分為北傳的大乘佛教和南傳的小乘佛教,前者的經(jīng)典以梵文為主,后者為藏、漢等文字,后者以巴利文為主。藏傳佛教屬北傳大乘佛教體系。大乘佛教內(nèi)又分顯宗(又名般若乘)和密宗(又名多金剛乘),目前日本佛教中保存有一部分密宗教法(稱為東密),漢傳佛教中的密宗教法早已失傳,只存經(jīng)典;只有藏傳佛教中弘傳著四續(xù)部密法,顯密并重,佛學體系完整無缺。由此觀之,不能說密宗為藏傳佛教所獨有,而只能說唯藏傳佛教傳承弘揚著密續(xù)教法,法脈一直未斷。因此,總體上我們可以說,藏族人信仰的藏傳佛教就是佛教,而且是兼容三乘教法、體系嚴謹?shù)姆鸾獭T谑澜绺鞯貍鞑サ姆鸾讨?,藏傳佛教更多地保持了佛教的原貌和精神?/p>

(2)四大教派

藏傳佛教內(nèi)因密法傳承等因素而形成不同的派系,先后有寧瑪派、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息杰派、覺囊派、覺宇派、格魯派等教派,其中影響最大,傳承至今不衰的是寧瑪派、薩迦派、噶舉派和格魯派,堪稱是藏傳佛教的四大教派,它們有各自的代表人物、寺院以及教法體系,各具特色,主要由它們組合成了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的歷史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公元七世紀到九世紀為前弘期;公元十世紀起為后弘期。也有將八十年代宗教政策恢復以后的歷史,稱為再弘期。藏傳佛教的各教派皆形成于后弘期,尤其是公元十一世紀為藏傳佛教發(fā)展的黃金時期。

A、古老的寧瑪派

寧瑪二字的藏文涵義翻譯過來就是“舊派”之意。該派的形成往上推至公元八世紀,以入吐蕃傳教的蓮花生、無垢友等為祖師或早期代表人物;該派傳承的法以吐蕃暑期的舊密咒為主,因此稱舊派。但作為具有一定規(guī)模和系統(tǒng)教義的教派,是在公元十一世紀時期完成的。

相比于藏傳佛教的其他教派,寧瑪派無論從組織、教義、經(jīng)典、供奉的神佛等諸多方面,有自己鮮明的特色。就組織而言,寧瑪派沒有統(tǒng)一的教主或最高領袖,處于松散、自由發(fā)展的狀態(tài)中。該派的修持者一般分為兩類:第一類占絕大多數(shù),被稱為“咒師”,他們生活在民間即世俗社會中,由于他們未正式出家,未受比丘戒,因此結婚生子,有屬于自己的財產(chǎn)。他們不注重佛教顯宗經(jīng)典的學習,而注重許多適合于民間的各種法術儀式,這種咒師遍布于藏族各地。第二類是正式出家人,常住寺院中,有嚴格的修學制度,接受戒律寺規(guī)的約束。

教義上,寧瑪派自稱體系。判佛教為三根九乘,具體如下:

低根乘(包括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釋迦佛所說

中根乘(包括事部;行部;瑜伽部),報身佛金剛薩埵所說

銳根乘(包括父續(xù)瑪哈瑜伽;母續(xù)阿耨瑜伽;阿底瑜伽)法身佛普賢所說

后三乘又名“內(nèi)三乘”,其中阿底瑜伽即大圓滿法,最為殊勝,視為最高法門,非銳根者所不能修。阿底瑜伽部又分心部、空界部、口訣部三類,為寧瑪派最具特色的法門?!按朔ㄕf先前離垢之智、明空赤露,為大圓滿。若釋其字義,謂盡此現(xiàn)有世界,生死涅槃,一切諸法,悉于此靈明空寂之內(nèi),圓滿無缺,故名圓滿,較此更無再勝之解脫生死方便,故名為大?!保ㄍ劣^《宗教源流鏡史》)?!捌湟虻拦⒄?,謂最初實相,不為生死涅槃之一切思量所染,亦不為迷垢所障,實相明露,未曾迷亂,亦無證悟,不是一切,能現(xiàn)一切,是之謂因,此當下覺明,坦然放下之時,離去善惡無記諸分別??占耪咳?,如彼晴空中央,是為道。圓滿現(xiàn)證道之一切功德,自然銷盡一切光明錯亂,而現(xiàn)證法界,此說為所成之果?!保ㄍ希藢W者還認為“大圓滿法”主張頓悟,與禪宗的“明心見性”相似。寧瑪派的《五部遺教》內(nèi)也譯有不少禪師語錄。寧瑪派的見解,受到過禪宗的影響,已是不容置疑的事了。

藏傳佛教其他各派的學者,對寧瑪派的看法也不一樣,拉喇嘛智光、寂光、雜米譯師、恰譯師、俄譯師、薩班、止貢貝增、桂庫巴勒孜等大師的著作中,或暗射寧瑪派,或專為論述,駁斥寧瑪派教法為不純正。貢蚌圖杰尊珠、噶瑪讓迥多杰、成就師郭堅巴、第五世達賴、塔譯師尼瑪堅贊等大德又說寧瑪派教法為純正之法。布頓大師雖對寧瑪派“不加是非,平等置之”,但他所編藏文《大藏經(jīng)目錄》中沒有收進寧瑪派所傳的經(jīng)典。宗喀巴大師則認為寧瑪派教法雖屬純正之佛法,但后來學者雜入己見,因此寧瑪派教法中容有混雜之法。宗喀巴大師的這種觀點,也是藏傳佛教中大多數(shù)學者所認可的。

寧瑪派信奉的經(jīng)典可分為四類,第一類即各派所公認的藏譯顯密經(jīng)論。第二類即寧瑪派主要教義內(nèi)三乘類的經(jīng)典,內(nèi)三乘皆有根本及其分支類眾多經(jīng)典,獨為寧瑪派所傳。第三類伏藏經(jīng)典,傳為蓮花生等大師將佛教的許多圣物和經(jīng)典秘密藏于各處,后由掘藏者掘出,寧瑪派中的神秘掘藏師,也是一個尚未破解的迷;伏藏文獻后匯集分類,分上部伏藏、下部伏藏、南伏藏和北伏藏。第四類,為寧瑪派中歷代大師所著,如隆欽·然絳巴(1308—1364年)所著《七寶藏論》等,為寧瑪派所重。

寧瑪派最為興盛,有講學傳統(tǒng)的地區(qū)是康區(qū)(藏族傳統(tǒng)地理概念,指四川甘孜、西藏昌都、青海玉樹等地),尤其是在甘孜地方,擁有寧瑪派最負盛名的幾座寺院,如噶陀寺、佐欽寺、白玉寺、西欽寺等。這些寺院中建立有正規(guī)的學經(jīng)制度,經(jīng)典、修習并重,培養(yǎng)造就過許多寧瑪派大師。甘孜地方可謂是寧瑪派教法弘揚的中心,并對周邊產(chǎn)生輻射作用,吸收著各地的寧瑪派僧人,踴躍前往。

當今的一些寧瑪派大師興辦的佛學院不拘形式,僧俗共學,影響較大。求教問學者中亦有各個民族、各個階層的人士,而非僅僅是本民族的信徒。寧瑪派的教法早已傳播海外,不少著名的經(jīng)典也被譯成多種文字,如《西藏度亡經(jīng)》英譯本曾多次重版,震驚西方學界。寧瑪派這個藏傳佛教中最為古老的教派,仍在當今世界上顯示著旺盛的生命力。

(2)昆氏家庭與薩迦派

薩迦派的形成約在公元十一世紀?!八_迦”的意思是“灰白色的土”。該派祖寺建造的地方呈灰白色,遂稱寺院為薩迦寺。薩迦寺自創(chuàng)建至今,一直是薩迦教派的中心。

薩迦派在組織方面具有家族傳承的最大特點,它一直以昆氏家族為教派的領導核心。昆氏家族是西藏頗為古老的家族之一,有關它的起源可追溯到神話時代?!袄ァ痹诓卣Z里意為仇恨。但這個家族卻時常誕生慈悲菩薩的化身而聞名雪域。近千年的歷史中,昆氏家族中出現(xiàn)過一批又一批的佛學大師、成就師,從未間斷過,令人不由對昆氏一門肅然起敬。

薩迦派早期的代表人物有薩欽·貢噶寧布、索南孜摩、扎巴堅贊、薩班貢噶堅贊、八思巴,通稱為“薩迦五祖”。他們?yōu)樗_迦派的興盛發(fā)展以及藏傳佛教文化的傳播,做出過舉世矚目的貢獻。他們的著作合刻在一起,稱為《薩迦五祖全集》,是藏傳佛教中的重要經(jīng)典。“五祖”中的薩迦班智達·貢噶堅贊通達佛教十明之學,是當時最有成就、最博學的佛教高僧。他的一部《薩迦格言》,淋漓盡致地表述了佛教的價值觀,閃現(xiàn)著佛教智慧的火花,世代傳誦。當他六十多歲高齡時,不畏路途艱險,前往涼州同蒙古闊端王商討西藏歸順蒙古事宜,更是大智大勇之舉。他緊緊抓住這一良機,廣傳佛法,將闊端王引入佛門,為日后佛教傳入蒙古打下了基礎。各種宗教竭力向蒙古人傳播福音,而元朝的統(tǒng)治者獨獨選擇了藏傳佛教。當今學術界對此指出了各種緣由,但無疑薩班、八思巴等人的大師風范和擁有的個人魅力在這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薩班的繼承人八思巴受到忽必烈大帝的無比尊崇,奉為金剛上師,從其接受密法灌頂,聆聽佛教真諦。后來八思巴受封為“大元帝師”,名聞天下,每當他出行時,萬眾膜拜,盛況空前,如同古佛出世。

元朝時期,薩迦派從西藏傳向了所有的藏區(qū),各地都建立有信守薩迦教法的寺院,可以說薩迦派是元朝時期藏族人民的主要信仰。而且薩迦派還得到了元朝皇室、王公貴族以及部分漢族人士的信仰,以此為契機,藏傳佛教的經(jīng)典論著開始譯介為蒙古文、漢文,是藏傳佛教的第一次大規(guī)模向外傳播。

元朝末年,薩迦派昆氏家族在西藏的政治統(tǒng)治地位,被信奉噶舉派的另一著名家族郎氏所取代,薩迦派的顯赫已成為過去。但做為一宗派,并未因退出政治舞臺而消失,而是依舊傳承不斷,薩迦寺仍是佛法的中心,仍是人們心目中的圣地。至今,朝拜者仍如往昔絡繹不絕。昆氏家族的宗教領袖——薩迦法王一直保持著他的榮耀,代代有傳人,并以善捉妖魔聞名。

薩迦派的教法,顯密兼重。顯宗又分隨龍樹的中觀派和隨彌勒的唯識派,各有從者。密宗則含有大乘佛教密宗四續(xù)部的灌頂及講解、口訣、實修等,數(shù)量極多。比較著名的有“不出寺墻之十三種金法”(空行三類、大紅三類、小紅三類、無死金剛天女、紅財神、獅面母、黑文殊)、金剛鬘灌頂、無上瑜迦部集密印派與智足派、無上瑜伽部時輪密法、無上瑜伽部勝樂密法三種傳承、紅黑大威德密法、無上瑜伽部喜金剛密法,以及屬于舊派的金剛橛法。護法神方面有帳明王、四面明王等。而薩伽派最為殊勝的教法則是“道果法”,也是薩伽派做為教派的標志。“薩迦派精要之法,為親口寶敕及道果,其正行有喜金剛二次第及其支分之修習次第。在三相道時,亦具備共道之次第者,是顯密兼攝,完滿具足,而無謬誤之道也?!保ㄍ劣^《宗教源流鏡史》)?!暗拦ā弊畛鮽饔谖鞑氐氖亲繌涀g師,昆官卻加布從師卓彌,得到傳授。他的兒子、薩迦五祖之首的薩欽·貢噶寧布又從貢巴瓦圓滿受學道果法而成集大成者,從此為薩迦派所弘揚。

薩迦派的主寺薩迦寺歷經(jīng)風雨的洗禮,其中南寺保存至今。別具一格的建筑風格、琳瑯滿目的佛教圣物、浩如煙海的藏書經(jīng)典備受世人的關注,美稱為“第二敦煌”、“佛教文化的寶庫”。其中貝葉經(jīng)的藏量居世界之首,就此一點足可以自豪萬分。

(3)支系林立的噶舉派

噶舉的字面意思是“教言傳承”,實指重視密法的口傳修習。噶舉派是藏傳佛教中支系最多的一個教派,它的形成時間也在公元十一世紀。噶舉派最初在西藏形成了兩個獨立的體系:瑪爾巴系的噶舉派和瓊波南交系的噶舉派。之所以都稱為噶舉派,是因為他們傳承的教法相類似。瓊波南交在西藏香地方建寺弘法,因此他的傳承被稱為香巴噶舉,但香巴噶舉僅僅興盛一時,到后來基本失傳。唯瑪爾巴系的噶舉派繁衍壯大,遍布藏族各地,直至今日漂洋過海,傳播異域,蔚成大觀。瑪爾巴系的噶舉派又名塔波噶舉,是因傳至瑪爾巴的再傳弟子塔波拉杰時才有了一個教派的規(guī)模,故名塔波。塔波拉杰以后的傳承,可簡示如下:

塔波拉杰——都松欽巴(其傳承形成噶瑪噶舉)

——達瑪旺秋(拔戎噶舉)

——向蔡巴(蔡巴噶舉)

——多杰拉波(帕竹噶舉)——止貢巴·仁欽貝(止貢噶舉)

——達垅塘巴(達垅噶舉)

——林熱巴·白瑪多杰(竹巴噶舉)

——格丹意希僧格(雅桑噶舉)

——賈察和貢丹兄弟(綽普噶舉)

——結貢·楚臣僧格(修賽噶舉)

——意希孜巴(葉巴噶舉)

——瑪倉·喜饒僧格(瑪倉噶舉)

噶舉派在西藏的三位著名祖師是瑪爾巴、米拉日巴和塔波拉杰。瑪爾巴曾三次留學印度,拜名師多人,其中有名列密宗八十四位大成就師中的那若巴、梅只巴,而那若巴的上師即為大成就師德洛巴,他們皆被尊稱為噶舉派在印度的祖師?,敔柊褪俏灰庵緢詮姡鰣远ǖ蔫べば姓?,是他將眾多無上的密法傳入雪域高原,對藏傳佛教、對噶舉派來講是恩德無量?,敔柊偷纳鲜椎茏用桌瞻蛣t是一位大成就師,是一切修行者的典范,被視為是一世修行成佛者,他在信徒的心目中享有無與倫比的尊崇地位。米拉日巴的心傳弟子塔波拉杰,被譽為天空中光芒四射的太陽,他將噶舉派教法發(fā)揚光大,培養(yǎng)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弟子,從而使噶舉派的聲名響徹雪域。

這個傳承體系簡稱為“四大八小”。其中噶瑪噶舉、帕竹噶舉、止貢噶舉、達垅噶舉、竹巴噶舉最為興盛,余派或失傳,或合流,僅是曇花一現(xiàn)。噶瑪噶舉率先實行活佛轉世制,以黑帽系活佛為其最高領袖,曾受到元、明兩朝的迎清、供養(yǎng)、冊封。黑帽系活佛現(xiàn)已傳至第十七世,目前住在楚布寺(噶瑪噶舉派的主寺)中習法,他也是改革開放后國內(nèi)認定的第一位大活佛。

帕竹噶舉的領導權自創(chuàng)始人帕摩竹巴多杰加波大師圓寂之后,未過多久,落入著名的郎氏家族手中。經(jīng)歷代郎氏教主的苦心經(jīng)營,帕竹噶舉蒸蒸日上,并于元末明初推翻薩迦政權,統(tǒng)一衛(wèi)藏大部,新建帕竹政權。因此,帕竹噶舉在藏族歷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止貢噶舉是以止貢梯寺為中心而發(fā)展起來的,歷史上它也曾成為政教合一的地方勢力,在各種力量的對峙斗爭中頑強地保持了自己的教法傳承和地位。而今,止貢寺的密法修煉和止貢寺附近的天葬臺,在藏族地區(qū)非常有名,止貢寺自然也是人們心目中的著名圣地之一。

達垅噶舉的開創(chuàng)者達垅塘巴·扎西貝以嚴守戒律著稱,他的傳承系統(tǒng)也繼承了這一傳統(tǒng),寺僧的行為無不合乎戒律規(guī)范。達垅一派在藏傳佛教中享有行為純凈的美名,與世無爭,沒有大起大落,在平和、寧靜的氛圍中延續(xù)著教法傳承。

竹巴噶舉內(nèi)可分為上竹巴系、中竹巴系、下竹巴系和南竹巴系。其中南竹巴系,一枝獨秀,為不丹王國的國教,受到不丹國民的崇信。不丹人因此自稱為“竹巴”,即信仰竹巴噶舉的人。

噶舉派歷來注重密法的修煉,各個支系中都曾出現(xiàn)過教化一方、堪為楷模的成就師。他們在人跡罕至的雪山深處專心體驗,不怕孤獨,不畏艱辛,生命涌動著蓬勃活力,內(nèi)在的精神趨向完美的和諧。

噶舉派的教法以大手印法為主,土觀大師所著的《宗教源流鏡史》中略有介紹,茲引述如下:

噶舉派諸祖師的大手印法,有顯密之分。顯教的大手印,是在心體之上,專一而在,修無分別,令成住分。這樣成就安住所緣之心,明明了了。遂應尋求此心,是在身內(nèi),還是在身外。到處尋求,心之體相,了不可得,爾時決定此心無實。依此無實,在已成特殊之心體上,專一而住,即許此為修遮非空性之法。

密教的大手印,是指風息在中脈中,入、住、融后所生的大樂明。此有最有名的七部修法和三種心要。它所講說的中心,是一切無上瑜伽密部的精要之精要。修此法必須首先現(xiàn)見本心,風息必須入、住、融于中脈。因此首先參證心的體相,并于此上,專緣而住,使風息入、住、融于中脈。再依此力,使臍密處,拙火熾燃,由此引起化樂,發(fā)生四喜,本心轉成大樂體性。此時境與空性,成無分別,成空樂智。再專住于此種智,歷四瑜伽次第,獲得最勝成就。如此空樂雙運,是為方便勝智雙運而修的大手印,又名為唯一白法。

具體的修法,則種類繁多,難以言盡。當今噶舉派的不少著名大法,如大手印法類、那若六法等被視為“密中之密”的教法,也陸續(xù)譯成英文、漢文等文字,受到修持者的喜愛和珍視。國外的噶舉派修持中心也辦得如火如荼,不僅適應了高度發(fā)達的西方社會,而且深深地融入到社會中,向尋求幫助的人們提供精神指導。

(4)最大的教派—格魯派

格魯二字的意思是“善規(guī)”,如果用通俗的語言,就是“好的教規(guī)”。從其名稱不難推想,這是一個嚴守戒規(guī)的教派。因僧徒頭戴黃色僧帽,俗稱為黃帽派,漢文文獻中則譯為黃教。按藏語,派與教是嚴格區(qū)分的,不能混為一談。

格魯派的創(chuàng)立者是宗喀巴大師。公元1409年,宗喀巴在達孜境內(nèi)創(chuàng)建了甘丹寺,他和他杰出弟子們以甘丹寺為中心招聚門徒,弘揚佛法,因此形成了一個新的教派。不久,大弟子妙音法王建哲蚌寺,大慈法王建色拉寺,格魯派迅速發(fā)展。宗喀巴師徒的崇高品格和他們奉行的嚴密的修學次第,愈來愈受到各派僧徒的重視,紛紛皈依格魯派門下。格魯派漸成藏傳佛教的主流。明末清初時,格魯派已傳遍雪域高原、蒙古高原和新疆衛(wèi)拉特地方,形成達賴、班禪兩大轉世體系,并建立起政教合一的西藏地方政權。

從藏傳佛教文化體系而言,格魯派是集大成者,又有自派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格魯派注重戒律,要言行一致,凡是發(fā)誓要遵守戒律即受過戒的正宗僧人,必須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戒律,衣食住行都要符合戒規(guī)。宗喀巴師徒的行為,受到社會各界的贊譽。據(jù)說宗喀巴因嚴守戒規(guī),他的身上常散發(fā)著芳香味。

格魯派不是只注重對某一部經(jīng)論,或者對某一種修法的學習,而是重視對經(jīng)典的學習,主張完整地把握佛學的全部體系,使大乘佛學理論與金剛乘之間得以實現(xiàn)完美的結合,也徹底解決了長期困擾藏傳佛教界的主要難題——顯密間的關系。格魯派高舉顯密并重的旗幟,推動了藏傳佛教對佛學理論的探討研究,糾正了重密輕顯的片面性。凡格魯派的大寺院,儼然是一座高等學府,里面既有博學的教授,又有勤奮的學僧。寺院里的教授總是熱情飽滿,不知疲倦地講授,他們沒有怨言,也不計報酬,他們的心情是愉悅的,因為他們是在做一件極有功德的事——授法益眾。

格魯派聞思學院的僧人,須按部就班地學習五部大論,即《量釋論》(佛教因明學)、《現(xiàn)觀莊嚴論》(佛教般若學)、《入中論》(佛教中觀學)、《戒律本論》(佛教律學)、《俱舍論》(佛教世界觀)。涉及五部大論的經(jīng)論或輔助教材則很多,因此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學完(一般需要二十多年)。密宗方面,格魯派有二個修學密宗的最高學院,即設在拉薩的上、下密宗學院。其他的寺院中也設有密宗學院,專修密法。藏傳佛教各派的重要密法(除寧瑪派以外),諸如語言學、詩歌、天文歷算等的學習。格魯派的學者們,大都博通顯密及各種藏族傳統(tǒng)文化,在各個領域內(nèi)都有建樹。

格魯派寺院遍布藏區(qū)各地,其中如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札什倫布寺、強巴林寺、塔爾寺、拉卜楞寺、禪定寺、隆務寺、夏瓊寺、佑寧寺、熱振寺等名寺,皆建造得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是當?shù)氐姆鸾涛幕行?。至今,這些寺中仍會集著眾多的僧人,仍有不少博學多聞的大師傳授著顯密教法的精義。從世界各地的佛教寺院看,唯格魯派寺院系統(tǒng)地講授佛學的傳承教法,并嚴格遵循著宗喀巴大師創(chuàng)立的修學次第和各種良規(guī)。

(5)信仰·文化

藏傳佛教做為信仰體系的同時又是兼容并蓄的文化體系,對其信仰者的藏族來說文化和宗教很難有明確的界線。當我們說到藏族文化時,它的核心的價值觀念來自于佛教。如果離開了佛教,藏族文化就無從說起(當然這里的藏族文化是指佛教傳入以后形成的藏族文化),或者說藏族文化中那些對當今人類仍有啟迪意義、仍有價值,甚至超前的觀念就更無從談起。如果沒有了這些,藏族文化也就只剩下了一些原始而簡陋的內(nèi)容。佛教對藏族社會的影響是全方位的,無處不在,甚至可以說宗教信仰就是生活。佛教的氣息彌漫于雪域高原,彌漫于人們的內(nèi)心深處。

藏族人的價值觀念即就是藏傳佛教的信念,或者說佛教學說是藏族價值觀的核心和基礎,尤其對一些老年人和出家的僧人來說,更是如此。

相信生命輪回。佛教將一個世界分為“三界六道”,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而有六種生靈在此三界輪回,即天、非天、人、畜生、餓鬼、地獄。佛教認為“三界六道”中的各個生靈,都有各自的壽限,壽盡而又傳入其他的處所,如此在六道之中不斷輪回,沒有盡頭。印度佛教大師世親的《俱舍論》中對此有詳盡的論述,藏傳佛教的不少大德的有關著作也很多。格魯派寺院的經(jīng)學院中,將《俱舍論》列為必修的五部大論之一,極為重視。因此“輪回”是佛教理解人生的主要觀念,也深入信教者的意念中,而且成為根深蒂固的一種觀念。一些有學識的大師、學經(jīng)僧人對此有著全面透徹的了解,而一般的世俗信徒雖不能完整深刻的認識,但對“輪回”基本的含義都是非常清楚的。普遍相信人有前世、今世和后世,如同車輪滾動,永遠輪回。因此,在藏族人看來,今世僅僅是生命輪回中的一站,而非生命的全部,人永遠處于入胎——處世——死亡——重新轉世的輪回中。同時佛教又認為“輪回是苦”,“三界猶如火宅”,無幸??裳?,若有幸福也是暫時的。只是皈依佛門,修持正道,方可脫離輪回?;趯ι喕氐倪@種認識,藏傳佛教信徒十分重視人生的未來即后世,今世是為后世準備的。因此,相對于其他民族而言,藏族不重現(xiàn)實,而重來世,追求生命的解脫為人生的最高價值?!拜喕赜^念”在藏族社會時??梢?,比如當小孩開始說話時,人們就會問他(她)是從哪里來的,并根據(jù)孩子最初的言行判斷他(她)的前世,或者請活佛高僧指點孩子的前世。而進入老年時期的藏族人,則極為關心他自己的來世,常按自己的愿望進行祈禱,家人也為老者提前舉行法事活動,并視為孝道。童年期追索前世和老年期希求好的來世,正好是輪回觀念的具體體現(xiàn)。以生命輪回和輪回是苦的佛教理論所確立的人生觀,具有廣闊的視野和時空觀念,從而形成一種人生的達觀態(tài)度。但同時對來世的美好愿望慰藉著自身的不幸和痛苦,甘于忍受環(huán)境的艱辛、生活的貧窮,并將這一切視為是暫時的,從而一心希求來世的福報。

相信因果業(yè)報。因果業(yè)報也是佛教的重要觀念之一,并據(jù)此來解釋“輪回”。業(yè)即人的行為或作為,心理活動名為意業(yè),語言行為名為口業(yè),身體活動名為身業(yè)。六道輪回是現(xiàn)象,而決定輪回是因業(yè)力存在,是眾生所受果報的前因與生死流轉的動力,而業(yè)往往是由無明即虛妄顛倒的意識決定的。佛教認為“當一個人的生命告終時,其一生動作和行為的總和會作為一個整體產(chǎn)生效果,且決定轉世的生存者的性格。這就是眾生所作的善業(yè)和惡業(yè)都會引起相應的果報?!保ā斗鸾陶軐W》方立天著)藏傳佛教的經(jīng)典、故事中,因果報應的故事可謂俯拾即是。人們也堅信因果律的普遍性,正如《法句經(jīng)》中所說:“惡業(yè)未成熟,惡者以為樂;惡業(yè)成熟時,惡者方見惡?!薄吧茦I(yè)未成熟,善人以為苦,善業(yè)成熟時,善人始見善?!薄澳p于小惡,謂我不招報,須知滴水落,亦可滿水瓶,愚夫盈其惡,少許少許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已成為普遍的觀念,相信善行和惡行決定著輪回中的處境。對于今生,也常以前世的“業(yè)”來加以解釋。比如某人生于富裕之家,生活美滿,又有權勢地位,受人尊敬,則會認為是前世行善積德而得之報應。反之,則是行惡之報。因此提倡此生應多多行善,以求來世福報。人們也常用“因果”來解釋人生的許多現(xiàn)象,并以此來評論他人的成敗。

相信命運的輪回,相信因果業(yè)報,使藏傳佛教信徒認為對精神的凈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人們對那些嚴守戒律,認真修學,博通佛學的高僧,無不尊重和敬佩,他們在社會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同樣寺院中,僧人對學者總是刮目相看,視為眾僧的榜樣和楷模。甚至一些普通的僧人,也會受到世俗社會的尊重。直至今日,不少信徒認為出家為僧是最好的職業(yè),因為僧人斷除塵緣,專心修習,以求佛果,從輪回的苦海中解脫。故此,許多家長都愿意讓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名僧人。不少社區(qū),最知名的人常是某位活佛或高僧,他們常是人們談論的中心話題,有關他們的神奇故事在信徒中廣為流傳,人人皆知。對那些在社會上取得很大成就的俗人,比如通過種種手段發(fā)財致富而在經(jīng)濟上獲得利益的成功者,雖然也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但無法同高僧大德相比。高僧大德是人們精神的依靠,心靈的救助者,在信徒的心目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

佛教的倫理道德觀對藏族社會影響頗為深遠,是傳統(tǒng)藏族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基石和重要內(nèi)容。佛教的道德規(guī)范主要表現(xiàn)在佛教提倡的“十善法”,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瞋恚、不邪見,包括了人的身體行為、語言和內(nèi)在的心理活動。佛教反對和禁止身、口、意三方面的不良行為,同時又從肯定的方面提出了“十善標準”,即不殺生還要放生,尊重一切生靈;不偷盜還要布施,這里布施的最基本含義就是向窮人施舍;不邪淫就要尊敬所有的異性,包括從心理到行為;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說廢話)的同時就要說誠實的話、團結的話、溫和的話和有意義的話;不飲酒不要修觀認識不凈處;不瞋恚不要有慈悲觀;不邪見就要樹立正確的觀念,皈依正法(即佛法),排除心中的雜念,不信邪教邪說?!吧啤焙汀靶猩啤笔遣刈迳鐣淖罡叩赖聵藴剩彩莾r值判斷的核心。

提倡行善?!吧啤背龢酚诓际┑鹊韧猓褪亲裥惺品?,多造善業(yè),以求來世善報?!吧菩小币岳麨橹?,內(nèi)容非常廣泛,包括供養(yǎng)“三寶”、幫助他人、孝敬長者、修路架橋、傳授弟子、虔心誦經(jīng)為眾生祈禱、行醫(yī)救死扶傷、建造佛塔、刻印經(jīng)書、愛護動物、保護環(huán)境、愛護自然等等,皆是行善的表現(xiàn)。

因此藏族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規(guī)范皆來自于佛教,由此為中心的藏族文化莫不與藏傳佛教緊密相關。藏族地區(qū)最美最宏偉壯麗的建筑都是佛寺;藝術作品無論是繪畫,還是雕塑,都是純粹的佛教內(nèi)容;表達佛教的人生觀,是傳統(tǒng)的格言詩、人物傳記、長篇小說、詩歌等文學作品的主題;醫(yī)學、天文歷算,同樣深受佛教的影響,那些著名的醫(yī)學家、歷算家大多是寺院培養(yǎng)出來的。一個民族如此深愛佛教,如此堅信它的真諦,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

進入二十世紀后,藏族信奉的佛教價值觀念,曾多次面臨嚴峻的考驗,可謂是驚濤駭浪,但是那份根植于內(nèi)心的信仰依舊得到了延續(xù),經(jīng)受住了洗禮。到了九十年代,市場經(jīng)濟的浪潮也開始席卷內(nèi)陸高原,人們的思想再次受到外界的刺激,出現(xiàn)了松動,發(fā)生了一些新的變化,甚至出現(xiàn)了從邏輯思維到行為規(guī)則上的某種混亂。那些值得肯定、具有積極意義的傳統(tǒng)觀念,能否有它的立足之地呢?或許會變得五花八門,傳統(tǒng)被切割,或許將會有適當?shù)恼{整,使整個藏族文化更能適應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

6.佛教最神圣的佛像

當今世上佛教最神圣、保存最完整、信徒最崇拜的佛像要屬今主供于西藏拉薩大昭寺釋尊佛殿中央的尊者釋迦牟尼塑像,此像藏語稱“覺臥仁布齊”,意為釋尊大寶,是一尊罕見的藝術珍品。坐像高1.5米,造型生動,神態(tài)安祥,左手捧缽,右手膝蓋。面容慈善,默默含笑,好像在婉言撫慰萬物眾生。

藏族信徒不遠萬里磕頭到拉薩朝拜的主要對象,就是大昭寺和這尊神圣的佛像。這尊佛像不僅是大昭寺的主尊佛像,而且是整個西藏的主尊佛像,是佛陀釋迦牟尼在世時塑造的三尊佛祖像之一。在古代從印度到中國內(nèi)地最后又迎請到西藏,特別是在吐蕃末代贊普朗達瑪滅法期間和“文革”時期,都沒有遭到任何破壞,一直基本保持原貌,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1)鑄造佛像過程

據(jù)藏族史書所載,距今兩千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與四部弟子在柢陀林園時,圣文殊菩薩請求道:“釋迦牟尼,現(xiàn)在眾生可以瞻仰你,敬奉你,并以此積聚福德,要是你涅□了,眾生將沒有積聚福德的依靠。請你指示將來眾生積聚富德的依靠處”。之后,釋迦牟尼就以佛光指示帝釋天和工匠畢夏噶瑪,他們心領神會。于是,帝釋天拿來天界五寶,即藍寶石、白寶石、深藍寶石、陀嚴寶,拿來人間五寶,即金、銀、珍珠、青寶石、珊瑚,并采集其它諸寶,打算建造釋迦牟尼十二歲身量之化身像。姨母結古達施說:“佛八歲時,身高與藍毗尼園之寶座相等,右手無名指內(nèi)屈;十二歲時的身高是足踏舍衛(wèi)國國門之門檻,頭觸門楣”。這兩句話說明釋迦牟尼的身高,于是,工匠畢夏噶瑪熔煉諸寶,鑄成釋迦牟尼十二歲時身量像,像身為熟金色,兩只手一只結平等印,一只結鎮(zhèn)服印。共鑄造三尊佛陀不同年齡階段的化身像。然后,佛陀親自開光加持。第一尊塑像是佛陀八歲的形容,今主供于拉薩小昭寺;第二尊塑像是佛陀十二歲的形容,也就是在此介紹的這尊神圣佛像;第三尊塑像是佛陀的成年像,那時他已經(jīng)二十五周歲了。相傳,佛陀成年像由帝釋天帶往天界。

(2)佛像遷移情況

據(jù)傳,此像受諸天神迎請,上住天界100年;又由智慧空行母迎往西方烏仗那國?。担埃澳?;又以神變升空,到印度金剛座500年。這些傳說雖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從中也能說明這尊佛像的歷史變遷過程。

據(jù)說,佛像在印度時供奉于金剛座第二層上,佛像的背光還留在印度。后來由于中國皇帝請求,印度法王戴瓦巴拉把此像通過水運贈送中國秦王苻堅。至唐太宗時,因文成公主請求,公元641年作為陪嫁供放在木車上,由力士嘉.拉嘎和魯嘎從長安牽引西藏。文成公主到拉薩小昭寺之地時,拖載釋迦牟尼佛像的車陷進沙灘中,怎么拖也拖不出來,因此,文成公主鋪開五行算圖表推算西藏的地形,推測出西藏的地形如同仰臥的形狀。她知道要鎮(zhèn)壓須得在毒妖龍宮上面,供放釋迦牟尼佛像。于是,臨時搭臺供佛像,佛像四周建立4根大柱,懸以白色綾幔。之后在此處,由文成公主主持,與大昭寺同時修建的小昭寺,主供這尊佛像,今供奉在大昭寺中央。

(3)兩尊佛像換位

芒松芒贊時期,盛傳唐朝聽到松贊干布去世的消息后,要派兵入藏,帶回文成公主迎來的釋迦像。于是佛像從小昭寺移至大昭寺明鑒南門藏佛洞(現(xiàn)洞口留在其西側殿內(nèi)東壁正中)暗室中秘藏,以泥封門,繪一文殊像,因漢地為文殊化地,漢皇帝乃文殊之化身,故唐兵不敢毀壞文殊像。佛祖像是公元652年搬至大昭寺的,也就是說,佛祖像供在小昭寺總共才五、六年,藏在明鑒南門內(nèi)約有60年。公元710年唐朝皇帝唐中宗養(yǎng)女金成公主嫁到吐蕃后,談到了她“姑母的佛祖金像……”,才將迎出其像,一直供奉在大昭寺中央。當時,尼泊爾墀尊公主的釋迦不動金剛像被迎到小昭寺供養(yǎng),就這樣兩尊釋迦牟尼佛像掉換了位置。公元1409年由宗喀巴給大昭寺釋迦牟尼佛像與古時在印度金剛座戴頭飾相同獻了金制五佛冠,成為報身形相,從此始叫“覺臥仁布齊”,大昭寺也統(tǒng)稱“覺康”。

二.西藏著名名寺

1.大昭寺

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覺康”,位于拉薩老城區(qū)中心,是一座藏傳佛教寺院,是藏王松贊干布建造,拉薩之所以有“圣地”之譽,與這座佛像有關。寺廟最初稱“惹薩”,后來惹薩又成為這座城市的名稱,并演化成當下的“拉薩”。大昭寺建成后,經(jīng)過元、明、清歷朝屢加修改擴建,才形成了現(xiàn)今的規(guī)模。大昭寺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在藏傳佛教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大昭寺是西藏現(xiàn)存最輝煌的吐蕃時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結構建筑,并且開創(chuàng)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廟市局規(guī)式。

2.色拉寺(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

色拉寺屬全國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色拉寺全稱“色拉大乘寺”,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主寺之一。與哲蚌寺、甘丹寺合稱拉薩三大寺,是三大寺中建成最晚的一座。位于拉薩北郊3千米處的色拉烏孜山麓,周圍柳林處處,自古就是高僧活佛講經(jīng)說法之地,有許多僧尼小寺環(huán)繞其間,寺東和寺南有普布覺寺、米瓊熱尼庫寺、貢巴薩寺、帕奔崗寺、扎西曲林寺、曲桑寺、嘎麗尼姑寺;寺后還有珠康日卻、色拉卻頂寺等等。

3.甘丹寺

甘丹寺,位于拉薩達孜縣境內(nèi)拉薩河南岸海拔3800米的旺波日山上。旺波日山猶如一頭臥伏的巨象,馱載著布滿山坳、規(guī)模龐大的建筑群,充分體現(xiàn)出傳統(tǒng)藏傳佛教寺院建筑因地制宜,寺廟傍山而立,群樓重疊,巍峨壯觀。該寺是黃教六大寺中地位最特殊的一座寺廟,它是由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于1409年親自籌建的,可以說是格魯教派的祖寺,清世宗曾賜名為永壽寺。該寺是格魯派的祖寺,與哲蚌寺、色拉寺合稱拉薩“三大寺”,清世宗曾賜名為永壽寺。

4.哲蚌寺(西藏自治區(qū)山南市)

哲蚌寺系黃教六大寺廟之一,原名是吉祥永恒十方尊勝州,藏語意為“堆米寺”或“積米寺”,藏文全稱意為“吉祥積米十方尊勝州”。它坐落在拉薩市西郊約十公里的根培烏孜山南坡的坳里,由黃教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之弟子降央曲吉-扎西班丹于1416年創(chuàng)建。解放前該寺僧眾超過一萬人,是藏傳佛教最大的寺廟。擁有141個莊園與540多個牧場,是藏傳佛教最大的寺廟。哲蚌寺是中國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與甘丹寺、色拉寺合稱拉薩三大寺。更多關于西藏的著名名寺>>>

三.西藏著名廟會

1.拉卜愣寺廟會

拉卜楞寺廟會是藏傳佛教的重大宗教活動,代表了藏傳佛教的經(jīng)義教規(guī),是藏族及其它民族對佛教貢獻的突出表現(xiàn)。全年重大廟會有8次,分別是正月祈禱大會、二月祭會、三月舞會、四月齋會、七月說法大會、九月禳災節(jié)、宗喀巴圓寂紀念節(jié)、冬至節(jié)等。

(1)祈禱大法

祈禱大法會自正月初三起,至十七日止,寺內(nèi)每日集會七次,聚集于大經(jīng)堂或講 經(jīng)場。此時該寺喇嘛常念經(jīng),如祈禱佛教發(fā)達,常駐人間,天下太平,天堂安樂,幸福之類,并且僧人能得到比平時多得多的布施。除了一般性勞動外,這時寺內(nèi)顯得十分熱鬧。

(2)二月祭會

二月初四至初八,是“叢確”節(jié),意為聚而供養(yǎng)。初四至初六三天,在大經(jīng)堂內(nèi)念經(jīng)。所謂聚而供養(yǎng),系指寺主嘉木樣一世初五圓寂,僧人聚集一起祭祀。初八為“亮寶”。這天寺內(nèi)數(shù)百衣著華麗的喇嘛,各持幢幡寶蓋及寺廟里八吉祥,康熙賜的賜杖,百兩重的金元寶,龍蛋等等珍奇異寶,在寺內(nèi)展出。

(3)三月舞會

時輪院經(jīng)堂于三月初六作彩土壇,藏名 “金廓”,梵名“曼荼羅”,即時輪金剛的寶城。壇的作法,系在平面上將彩土由尖嘴筒中慢慢倒出,堆成圖案,象征寶城的平面形。經(jīng)堂頂端,有寶城立體模型,七天作成,在十五日舉行院中舞蹈。舞者飾成頭戴五蓮花瓣的少女,共十六名,并且俗民也趕來圍觀,膜拜。據(jù)說,一切跳舞者,死后均住時輪金剛寶城內(nèi)。這些舞蹈是為了使時輪金剛歡喜的洪法之一。

(4)四月齋會

在拉卜楞寺寺院里,每年有齋會六次,即為正月前半月,紀念佛與外道辯論;二為正月初七至十五,紀念佛的誕生;三為三月十五日紀念佛第一天說密咒;四為四月十五,紀念佛投胎,成佛及圓寂;五為六月初四,紀念佛初轉輪;六為九月二十二,紀念佛由天上下凡。

(5)七月說法

七月說法大會從初一至十五日,每日結會次數(shù)與祈禱會相同。會期負責人為一大法臺,由他尋覓施主,供給酥油和齋飯。每天午后,有二位喇嘛在大庭廣眾之中辯論。說法大會在經(jīng)堂外廣場,時間為初八或初九的午時,此時表演節(jié)目主要是“米拉日巴勸法”的情節(jié)(詳見勸法會)。七月大法會,是拉卜楞寺喇嘛們辯經(jīng)學習,說法勸戒,皈依佛教的盛大宗教節(jié)日。

2.擺花節(jié)

藏族在藏歷正月十五要過擺花節(jié),類似于“元宵節(jié)”,亦稱“花燈節(jié)”, 青海,甘肅兩地的藏民居聚地稱為"酥油花燈節(jié)",藏語叫“堅俄曲巴”。藏歷元月15日是傳昭大會的最后一天,這天晚上,為了慶祝釋迦牟尼與其他教派辯論的勝利,人們集于拉薩八角街,白天朝佛、轉經(jīng)、入夜?jié)M街搭起各種花架,高達十五米左右,放上用彩色酥油捏成的神仙、人物、花木、鳥獸等形象并點燃酥油燈進行祝福,顯示出藏族人民高度的造型藝術。

3.祈愿大法會

農(nóng)歷正月初八至十五的“祈愿大法會”,亦稱“神變大法會”、“傳召大法會”, 藏語稱“默朗欽波”。起源于明永樂七年(1409)正月宗喀巴在拉薩大昭寺首創(chuàng)的神變祈愿大會。青海格魯派寺院都舉行這一法會,只是規(guī)模不同,法會期間,向諸佛奉獻供品,集體誦經(jīng),祈禱諸佛菩薩,護佑佛教昌盛和新一年風調雨順、四季平安。

4.時輪金剛節(jié)

時輪金剛節(jié)舉辦時間是藏歷2月15日。在時輪金剛節(jié)期間,各大寺院以時輪學院為主,從三月初著手作彩士供,修時輪金剛曼荼羅。十五日,時輪學院選出高僧十余人,身著法衣,手執(zhí)法鈴,冠五蓮帽(即五佛冠),舞蹈誦經(jīng),以示紀念。關于時輪金剛法節(jié)的來源有二說:其一是為了紀念藏歷第一個饒迥的第一天而創(chuàng)設的(火兔年——公元1027年3月15日);其二說是藏傳佛教的各寺院為紀念釋加牟尼成佛后,于農(nóng)歷三月十五日講授時輪金剛本源之日的傳統(tǒng)宗教活動。

5. 送魔節(jié)

送魔節(jié)是藏族人民生活區(qū)域都必須過的節(jié)日。二月初八早上在倉拉(寺庫旁的集市)曬繪有嘉木祥源流的大佛像,佛前有供奉,由僧人千余人,衣著整齊,各持象牙、犀角、羚羊角、珊瑚、瑪瑙、各種化石,及著名佛僧的衣帽、用具、法器等。隨儀仗隊,伴著化裝的獅子、野牛、大象、老虎,從彌勒佛殿前出發(fā),到倉拉佛前由僧從念經(jīng)沐浴后繞寺一周返回經(jīng)院,最后在小僧侶的舞蹈中結束。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閱讀:

西藏傳統(tǒng)習俗文化知識大全 攜你賞藏戲 跳鍋莊舞 識西藏

西藏方言有哪些特點 西藏方言特色介紹 西藏地方言概述

藏醫(yī)藥的現(xiàn)狀如何 藏醫(yī)藥現(xiàn)狀以及傳承意義概述

藏戲是怎么形成的 藏戲起源 藏戲藝術特點以及起源介紹

藏式門窗有什么特點 獨具魅力的藏式門窗介紹

西藏有哪些傳統(tǒng)風俗禁忌 西藏生活習俗禁忌介紹

西藏結婚習俗流程有哪些 藏族地區(qū)的結婚習俗文化介紹

聲明:以上方法源于程序系統(tǒng)索引或網(wǎng)民分享提供,僅供您參考使用,不代表本網(wǎng)站的研究觀點,證明有效,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來源的真實性和權威性。請勿封建迷信,破除陳規(guī)陋習,建立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申請刪除>> 糾錯>>

網(wǎng)站提醒和聲明
本站為注冊用戶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非“MAIGOO編輯”、“MAIGOO榜單研究員”、“MAIGOO文章編輯員”上傳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冊用戶自主發(fā)布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虛假信息、錯誤信息或任何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或更正。 申請刪除>> 糾錯>> 投訴侵權>> 網(wǎng)頁上相關信息的知識產(chǎn)權歸網(wǎng)站方所有(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圖表、著作權、商標權、為用戶提供的商業(yè)信息等),非經(jīng)許可不得抄襲或使用。
提交說明: 快速提交發(fā)布>> 查看提交幫助>> 注冊登錄>>
最新評論
相關推薦
西藏結婚習俗流程有哪些 藏族地區(qū)的結婚習俗文化介紹
藏族的結婚禮儀有哪些?藏族結婚習俗又有哪些?當代藏族男女青年的婚姻,在禮俗方面早已是很簡便的了。藏族婚戀的最大禁忌,就是禁止近親婚配,這合人類優(yōu)生學原理。不僅堂兄姐妹之間禁婚,有姨表、姑表關系的人也禁婚。一般母系親族后裔在4代后方能通婚。在某些地區(qū),則要經(jīng)過7~9代才允許通婚。而父系后裔只要知道是同一祖先,都嚴禁通婚。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詳細的了解一下藏族的結婚習俗吧!
西藏著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習俗大全 西藏有哪些節(jié)慶活動
藏傳佛教在中國西藏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成為藏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西藏的節(jié)日由于受其深刻影響,而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有的已演化成純粹的宗教節(jié)日。也許是自然環(huán)境太過嚴酷,也許是各種勞務甚為繁重,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民族,渴望能夠改變自身的命運,祈盼上蒼能夠垂愛于他們,神佛能夠保護他們。藏族是個多節(jié)日的民族,按藏歷(與漢族的農(nóng)歷近似)計算,幾乎月月有節(jié)日。下面本文就為大家整理了藏歷新年、傳昭大法會、花燈節(jié)、展佛節(jié)、藏林卡節(jié)、拉薩雪頓節(jié)、沐浴節(jié)、望果節(jié)、娘布拉蘇節(jié)、神降節(jié)等大型節(jié)慶活動,一起來看看吧!
節(jié)日活動 西藏 ★★★
1.7w+ 85
西藏宗教文化概述 西藏名寺盤點 西藏主要有哪些廟會
中國是一個有多種宗教的國家,世界的三大宗教(佛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在中國都有其信徒、組織和活動場所。其中,佛教分漢語系佛教、藏語系佛教和巴利語系佛教三大支。西藏佛教,指的就是這三大支系中的藏語系佛教,通稱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在西藏自治區(qū)全部人口中,多數(shù)人信仰藏傳佛教。下面我們就來詳細的了解一下西藏的宗教情況吧!
轉經(jīng)筒怎么轉 藏族轉經(jīng)筒 轉經(jīng)筒的意義及特點介紹
轉經(jīng)筒的質地一般都是銀質、銅質和木質的,在一個圓筒的軸間插入帶有手柄的軸柱,筒側設一小耳,耳邊系一吊墜,這樣就可以手搖把柄利用離心力旋轉經(jīng)筒,通常轉經(jīng)筒上都刻有藏傳佛教的六字真言,筒內(nèi)也裝有經(jīng)文。在藏傳佛教地區(qū),經(jīng)常能見到藏人手中搖轉著裝有經(jīng)文的轉經(jīng)筒,口中念著六字真經(jīng)“oum ma ni be mei hom ”, 轉經(jīng)的人認為搖轉經(jīng)輪就相當于念經(jīng),是修持的一種方式。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詳細的了解一下轉經(jīng)筒的內(nèi)容吧!
藏戲是怎么形成的 藏戲起源 藏戲藝術特點以及起源介紹
藏戲是藏族戲劇的泛稱,它在藏語文中被稱為“阿吉拉姆”,是‘仙女大姐”的意思,簡稱“拉姆”(即仙女)。藏戲藝術,歷史十分悠久,劇種流派眾多,表演形式富有民族特色,《文成公主》《諾桑王子》《卓娃桑姆》《朗薩雯蚌》《白瑪文巴》《頓月頓珠》《智美更登》《蘇吉尼瑪》八大劇目已成經(jīng)典,音樂唱腔韻味雋永,面具服飾五彩繽紛、瑰奇神異。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詳細的了解一下藏戲的藝術特點吧!